会议介绍
2024年11月9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功举办了“多元协作养老与设计”学术研讨会暨2024清华大学DESIS中国论坛。会议邀请了设计、政策、社会学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设计驱动的协作养老模式,促进老龄友好型社会发展,推动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与会者包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同济大学、湖南大学、江南大学等多所院校,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 、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的专家学者。
会议由清华美院DESIS Lab联合负责人刘新与钟芳共同主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致辞。
马赛表示,本次研讨会聚焦于中国国家战略下的养老服务创新,特别是在《“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框架下,探讨设计驱动的协作养老模式。面对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国家战略已明确提出要构建政府、社会力量与家庭多方协作的养老服务格局,倡导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医养结合等多元模式。本次会议正是为了回应这一需求,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思维促进多元协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马赛致辞
刘新主持上午场会议
嘉宾发言
米兰理工大学设计系荣休教授,DESIS(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网络)发起人,Ezio Manzini首先发表讲演,主题为《协作式养老:从关爱圈到社区中心》。
Ezio Manzini提出两个基本观点:一,不应将老年人视作一个问题或负担,而应将其视为一种社会资源;二,如何充分利用这种资源?设计应积极促成老年人融入社会、融入他人、融入邻里。Ezio Manzini举了四个案例,从不同时间、不同尺度,具体阐述了设计如何参与促成这些融合。案例中,有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一起结成互助合作俱乐部的“关爱圈”;有年轻人和老人一同居住,共享房屋与生活的“家有学生”;有集合住宅(co-housing)模式下的社区互助;有疫情期间在意大利都灵逐步推广并建设的社区中心,同时成为了老人中心,在新技术的帮助下构建适合老年人的产品与服务。他也指出,中国当前在设计教育上存在挑战,尤其是在培养兼具创造力和实用性的设计师方面。最后,他呼吁设计师与政府应共同努力,从底层到顶层协同推进养老产业的发展,以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挑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赵超以《适老化设计:直觉认知与先验知识》为主题,分享了其多年在养老和健康等领域的设计研究与实践。
赵超在发言中强调了设计领域对老龄化问题的关注,并认为设计应该探索未来社会的心理模式和经营方式。面对2050年全球的老龄化挑战,赵超介绍了他与国际设计联盟合作成立的国际设计教育实验室,并提出:设计教育应该培养能够贡献未来技术场景的人才。他指出中国设计教育面临的挑战,包括学生的理性与感性差异,以及在创新产业链中的角色。针对老年人使用新技术的困难,他强调了适老化设计的重要性——设计师应当关注老年人的生理衰弱、个体差异,以及代际效应对人力差异的影响。赵超提出了基于资源的设计方法框架和工具包,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影响社会和文化,构建老年人的社会意义。最后,他提到如何通过设计研究和实践影响政府政策制定,推动养老产业创新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冯文猛从政策研究的视角分享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政策应对及实践探索》。
冯文猛围绕中国老龄化的发展特点和政策展开,强调老龄化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全球性挑战。他提到中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1年65岁以上人口已达14.2%,显示出中国老龄化速度快、规模大的特点。接着,冯文猛详细介绍了中国老龄政策的四个阶段,从最初的家庭养老到现在的政府、社会和家庭多方协作的养老服务格局。他强调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医养结合的重要性,并指出老年健康支撑体系的建设在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冯文猛提到,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中国需要更多创新和实践来优化养老服务体系,期待通过设计创新帮助老年人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并为国家的养老战略贡献力量。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从养老服务评价的研究视角分享了《中国式养老的现实定位、核心议题与转型进路》的社会学思考。
陆杰华在发言中探讨了中国式养老的现实定位、核心意识与转型并强调了中国养老问题的特殊性——包括老龄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快、城乡倒置以及高龄化等特征。对于这些问题,中国式养老应根植于中国特色,考虑不同代际的共融、资源共享、社会共建。他讨论了银发经济、中国资源、现实定位和协定人群的议题,并强调了减少老龄偏见和歧视、将消极老龄化转为积极老龄化的重要性。陆杰华还提出了推进中国式养老的策略,包括多方主体参与、跨部门协同、农村地区关注,以及构建多样化的养老治理模式。最后,他总结称,中国式养老需要全人类、全代际、全社会、全要素的共同参与,以实现富足、健康、友好的老龄化社会。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胡飞从公共服务视角切入对养老服务的理解:《人民至上的公共服务设计》。
胡飞在发言中分享了他在养老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经历,特别是他在10年前开始的国家社会基金项目,该项目聚焦于城市社区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验设计研究。他强调了设计学科对外部变化的敏感性,并详细介绍了设计学在不同时期老龄化问题面前的理论迭代,包括无障碍设计、通用设计、跨代设计等。接着,胡飞指出,中国设计学科在面对老龄化和数字化双重压力下,尚未提出原创性理论和体系来有效解决问题。他通过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服务设计优化养老服务体系,并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设计理念,以及共建、共创、共治、共享的社会共识系统。最后,胡飞呼吁重新思考老龄化的界定,并鼓励提出原创的设计理论来回应中国当下的老龄化挑战。
巴西巴拉纳联邦大学Aguinaldo dos Santos教授以《为老年友好型城市设计:从数字技术到社会创新》为题介绍了巴西在相关领域的经验。
Aguinaldo在发言中首先强调了独立性和自主性两个关键概念,并介绍了他所在城市(Curitiba,库里蒂巴)作为老年友好城市网络一部分的多项老年人服务和活动。通过询问两位中国学生对未来的看法,Aguinaldo提出问题:我们如何为未来做好准备,让年轻设计师理解老年人的需求,并培养同理心?对此,他提到使用模拟器和老年人生活实验室,帮助学生体验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他的大学还为老年人提供开放大学课程,涵盖数字化融入、老年人权益等主题。Aguinaldo还讨论了巴西的老年人初创公司,它们关注终身学习、社交沟通、健康和日常生活方式等方面。他提到了智能穿戴设备和临终关怀的创新项目。最后,他强调了大学中需要更多平台促进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互动,并指出技术应用需要谨慎,以免造成社会反弹。他还提到气候变化对老年人的影响,强调解决这一问题时必须将老年人问题结合起来。最后,Aguinaldo表示,他希望与中国学生和专家共享经验和知识、共同开展项目。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刘梦非介绍了《智慧养老背景下机构激励机制的无感化设计》。
刘梦非分享了在日本的学习和工作经验,首先强调了细致服务和预测服务需求的重要性。接下来,她介绍了与普亲养老机构的合作,探讨了如何通过设计提高员工成就感和服务质量,特别是针对护工和护士的工作记录和绩效考核问题。接着,她提出了基于RFID技术的无感化设计解决方案,旨在提升管理效率和降低工作负担,同时运用游戏化设计增强护工与老人的互动。她强调设计应简单直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为老人谋福祉。最后,她以一个万圣节垃圾袋设计案例来说明设计如何简单直接地解决社会问题,希望与大家共勉,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副教授张艳霞介绍了《外部主体可持续参与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路径探究》。
张艳霞在研讨会上分享了中国农村养老服务的现状和挑战。她指出农村老龄化严重,养老基础设施薄弱,政府虽提供基本养老服务,但仍存在短板。她强调了农村互助养老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如形式化严重和资源不足。张艳霞探讨了外部主体参与农村养老服务的可能性,包括社会企业的参与和多元协作养老模式。她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社会企业如何在农村养老服务中发挥作用,包括提供稳定服务、情感支持和经济合作。最后,她强调了因地制宜和外部力量的重要性,以及养老服务供给的可持续性。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董玉妹介绍了《新老龄与新老龄设计》。
董玉妹在发言中探讨了“新老龄”和“新老龄设计”的概念,挑战了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她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包括在研究生阶段接触社会创新与服务设计,以及在重庆大学和代尔夫特科技大学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健康养老产品服务、包容性设计与社会创新。她讨论了老年歧视问题,引用了全球范围内的年龄歧视数据,并提到了虚拟形象对用户信任度的影响。董玉妹强调老年人是资源,通过案例展示了老年人在社区中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老年人资源模型。她还探讨了老年设计的角色,包括设计如何塑造积极的老年形象、赋能老年人,以及老年人参与设计创造的可能性。最后,她分享了关于过渡型社区养老问题的实践案例,并介绍了自己的专著中关于从资源出发的设计方法框架和工具包。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屹介绍了《多元协作养老的城乡设计实践》。
刘屹的发言聚焦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特别是设计在促进积极老龄化中的关键作用。她分析了中国老龄化速度快、问题复杂的特点,并介绍了新兴养老模式,强调了社区、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参与。刘屹通过三个案例展示了设计如何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广东省韶关市新龙村的适老化改造、北京芳星园社区的参与式花园设计,以及清华园社区老年志愿组织的优化。对此她强调,设计不仅要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还要支持他们的创造力,促进社区成员和利益相关方的参与;设计应持续支持老年人发挥价值,建立社会参与平台,实现老年人与社会的双向互动。而对于设计师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需要跨学科合作来解决系统层面的问题,以开启未来的可能性。
圆桌会议
下午的圆桌讨论由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谈小燕副教授担任学术主持,Ezio Manzini教授、Aguinaldo dos Santos教授、王国胜副教授、张艳霞副教授、刘梦非副教授、张军副教授、董玉妹副教授以及刘屹博士作为嘉宾参与讨论。讨论围绕观众提问展开。
第一个问题由来自线上的香港理工大学博士生提出,探究“适老化服装的发展方向”。
对此,Aguinaldo教授认为,既要考虑到老年群体更细节的需求,也要留意到底层的需要。
谈小燕副教授也结合自身经历,表达了对适老化服装“接地气”的期待,从而解决老年人真实生活场景中遇到的问题。
Aguinaldo教授发言
谈小燕副教授发言
第二个问题讨论的是“设计介入社区或乡村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推动项目落地”。
王国胜副教授提到了将学术转化为标准、在学术问题和现实问题之间找到接口的重要性;
Ezio Manzini教授认为,恢复老年人的自助和彼此的互助或许是解决之道;
张艳霞副教授提到了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刘屹博士则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在具体研究之前,和村庄真实的产生联系、建立信任的意义;
张军副教授强调了可持续地投入,坚持长期效应;
刘梦非副教授提到,在不同主体合作时,要在同一个语境下去探讨话题;
董玉妹副教授认为,发挥设计师的共情力,走入社区,关切不同合作主体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推动设计落地。
最后,谈小燕副教授总结到,不同主体参与的多元协作养老需要几个“共”字:要有共识,有共同语言,在这其中,设计师懂政策、懂居民更懂自己,因而发挥着巨大作用;要能共行:不断回答好“为谁设计、与谁设计”的问题;要有共享,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共同奔赴“夕阳无限好”的美好时代。
王国胜副教授发言
Ezio Manzini教授发言
在圆桌会议最后,刘新教授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两个更为深远的议题:时代语境变化下,我们是否需要重定义设计的边界,还是保持开放性?面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设计师不应将新的理念作为教条,而是持续丰富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他坚信设计师会不断地利用自己的智慧,做出更适合的抉择。
会议总结
本次2024清华大学DESIS中国论坛以“多元协作养老与设计”为主题,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分享成果,围绕不同社会主体的多元养老协作及设计师的作用和边界问题展开探讨,期望此次交流有助于大众增进对老龄化问题的关注,强化设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推动老龄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150名听众,其中不仅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学系的师生,相关从业者,还有几位高龄老人亲临现场,与年轻的学者们共同探讨设计视角下的老龄化问题。我们坚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我们将共建一个美好、包容、温暖的未来。
海报|楚孟斐
编辑|张乐晗
图文来源| 转载自 lens可持续设计学习网络 公众号
图文编辑 | 罗雪辉 张雪莹
审核 |王晓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