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s Meet|那个举报博导的“研究者沙龙”主理人

文摘   文化   2023-05-14 08:00   英国  



🎙️ 新栏目上线啦!

大家好,这里是新上线的栏目—— 「研究者故事岛🏝️」!
开发这个新栏目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平时在群里沉默的宝藏——“研究者沙龙”大厅里的在座各位。
本栏目希望通过分享不同专业小伙伴们过去的经历、现在的体验和未来的计划,帮助大家看见、了解更多专业和专业背后的人,并借此机会链接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被采访的你也可以将这里视作你个人的专业安利、品牌宣传的舞台,你的思考和和行动也会在这里被见证😎。
👏👏本期邀请到的嘉宾是“研究者沙龙”的发起者、主持人Penny——没错,就是经常在线上cue大家发言,试图打破沉默的群主Penny!她与我们分享了在读博的经验,创办沙龙的初衷、以及幕后的好玩故事~
为什么要办工坊教人做研究、写作?为什么要费力组织免费的沙龙活动?沙龙里有哪些趣事?相信Penny能让你“哇”出来😉。


Issue.1
Let's meet 那个举报博导的“研究者沙龙”主理人

 Part 1. 你是谁?

Penny the host 😄,一个斜杠过多的艺术史博士/ 独立策展人/ 沙龙发起人/ 学术工坊创办者 / 写作者/ 翻译.... 

INFJ既视感 (真的不是E,是I)

Q: 可以用简单的话为小伙伴们介绍一下你的专业和你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吗?

A: 从学科范畴来说,我是研究明清艺术社会史的。

大家可能对传统绘画中中国艺术家总喜欢临仿古人有点印象,一个图式有好几十个不同版本。大部分艺术史的论著都声称,那是因为中国艺术家尊古尚古。我觉得这话说了等于没说,想知道有什么内情。所以我跟踪研究了一个14世纪的绘画范式,看这个范式是后来的300年中,是如何被模仿、篡改,用于表述不同的社会意涵的,并从中获得了多个精彩的小发现....此处按下不表,哈哈。

目前毕业后,一方面在准备论文的出版(已经部分出版于一本牛津大学主编的论文集),另一方面,擅长分心的我跨出了明清艺术史的研究领域,正在与另一个博士小伙伴合作做艺术与科技方向的研究。



Part 2. 一些大实话

Q: 相比于在国内,欧洲学习的经历有什么不同的体验可以分享给我们的?

A: 我现在住在伦敦,但是我的博士是在布鲁塞尔读的。

虽然我对国内博士教育了解不多,但是这一年多来每个月教大家研究和写作,和大家交流,我最常给的建议就是这几条:

1. 博士没你想的那么重要,它只能证明你研究入门了,不要给自己过多的压力
2. 你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比早点毕业更重要,不要因为读博而失去了生活
3. 困扰你的问题,无论是自我打击、自我怀疑、孤独,是99%博士生都有的困扰,自己蹲着不如鼓起勇气说出来,多和别人交流、抱团 (比如常来参加沙龙活动)
4. 没有所谓的“向上”社交,就算他是学界大牛,尊重他的学识也犯不着认为他在你之上。大家都是平等的


Q:有注意到你的小红书、学术工坊里分享了很多学术干货,我们群里也有很多的小伙伴是通过工坊认识你的,你可以跟我们聊聊你目前打算开始的新项目?

A:以前工坊是3次课程,通过讲课和做练习,带大家学会正确的(有点反常识的)研究与写作方法。

虽然刚上完课的时候反馈都很好,但是在执行阶段多多少少会出现各种问题。例如,😒 卡片写作坚持了两天就坚持不下去啦,😞写完不知道怎么整理出思路啦...

所以我们现在把工坊升级成了为期2周的、陪伴式的训练营。一边教大家怎么做,一边督促大家去尝试,然后再定期为大家答疑解惑,更好的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

除此之外,应很多小伙伴要求,8月我也会开一个3周的夏季课程,给大家讲一下当代艺术史和策展。

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教课,所以我也很期待和大家一起学习!

👇🏻 有兴趣的小伙伴请联系扫码联系Penny👇🏻



小红书搜索@Penny|学术工坊&沙龙,可看到更多相关内容哦!


Part 3. 谁懂啊!做沙龙超好玩的!

Q:作为主持人,在组织研究者沙龙活动的时候有什么印象特别深刻的经历和人吗?

A:哇,那太多了!

第一期学术分享会的时候有一个小伙伴聊华人移民的饮食研究,把大家都聊饿了,演讲还没结束就有不少人开始点外卖了。


2022年3月,第一期学术分享会,华人移民饮食的变迁 ©Wanlin Lu 


还有一期我们请了工科博士Olivia来讲可持续设计,Olivia考虑到大家都是人文学科,着重介绍了“循环经济”这个概念,引发了很热烈的讨论。最后渐渐从学术走向了分享可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尽到环保的职责,有哪些注重环保的产品,还推荐了一款可以局部更新换代,不需要整体丢弃的手机品牌等等。(从学术走向了直播带货 哈哈)

💡提示:Olivia也会主持我们5月的读书会哟!如果大家感兴趣请戳链接了解:5月读书会|什么是地球界限?


2022年12月,第四期学术分享会,循环经济, ©Olivia


Q:在搭建这样一个平台的时候你遇到了哪些问题?又是什么支持着你继续呢?

A:精力不够用是最大的困难。
要想激活一个只存在于微信群中的社群需要高频次的宣传与活动,我一个人实在是很难把所有想做的事情都做完。
不过每次学术分享会、读书会,从其他博士研究者那里学到新的知识,都让我觉得非常值得!他们花了7-8年的时间从本科读到博士,深耕自己的专业,而我们只用20分钟就得以一窥他们的知识领域,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值得的事情吗?
另一方面,现在有志同道合,同样对沙龙充满激情的小伙伴们加入管理,真的让我非常欣慰和开心!

2023年新年线上盛装Party大合照


Q: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想要组织研究者沙龙这样的一个平台呢?

A:我自己的博士磕磕绊绊读了7年多,血泪教训太多,emo、自我怀疑都是常规操作,读博期间还曾把博导告到学校😓。但也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学会了时间管理、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写作。

在快毕业的时候回看苦涩的7年,发现其实做研究和写作的方法很简单,只是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更重要的是没有地方可供博士生们“抱团取暖”。所以在做学术工坊,教给更多人研究方法的同时,我也决定将大家聚在一起组织起一个研究者们的开放式社群。

我常常觉得,当年我博士刚开始的时候能被这样一个社群拥抱就好了,所以今天我也希望让大家都从中获得能量。




✍️结语

因为在读博路上淋过雨,所以更想要为别人撑伞的Penny提到了组建沙龙的初衷:希望大家在学术道路上可以有个地方“抱团取暖”。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也没有岛屿不值得被探索。希望本栏目能为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遇到门那边有趣的人❤~
如果你也想被采访🌟: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阅读原文链接填写问卷(回答越详细越好哟),等待经纪人的出现吧!

采访:老陈 
编辑:Jing





「 研究者沙龙 」 

一个开放式的学术社群

新知|朋友 | 生活



更多内容请关注:

公众号:研究者沙龙
小红书:研究者沙龙
Bilibili: 研究者沙龙




无知社
全球研究者的知识分享社群。 (原名研究者沙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