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读书会月末总结+闲谈活动 Live Chat
领读人: 王楠 (东亚语言文学PhD)
主持:Penny
书目及活动介绍 ☞ 2月读书会 | 变动中的边界和流动中的人
关键词:空间、边界、地理学、平壤、东亚研究
✍️编辑碎碎念:
hi,欢迎大家打开这篇迟来了3个月的2月读书会现场切片。
在这场既有个人体验和也有宏大时代关切的读书会中,小伙伴们与我们分享了TA们对书中精华、高光部分的理解和切身感受,领读人王楠在讲述三本书时也与我们分享了她在朝鲜的经历和理解朝鲜的新视角,打开了我们认知和视域的边界,并鼓励我们去拥抱边界。
读书会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发现“哇我还可以这样看”——希望你能在读书会中发现宝藏,体验研究和人生故事相结合带来的温度。
但考虑到大家的时间和2月的读书会主题“变动中的边界和流动中的人”,我们不得不忍痛割爱,狠心删减一些文字,保留与主题关系最密切的部分。若你们对这场读书会感兴趣,可移步b站视频,感受完整版。
再次感谢你的阅读,研究者沙龙的播客系列也会争取在上半年上线,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消息哦~你也可以在小红书和Bilibili上找到我们,全平台同名“研究者沙龙”
有时候,流动变得越来越普遍就意味着人越来越容易置身于陌生的空间,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地方。不同的空间如何塑造不同的认同?人如何在这些分裂、冲突、差异中找到平衡?希望通过阅读和探讨这些有关空间、边界与人的书籍,和大家一起调动自己对于空间的感知,丰富对于空间的想象,激发对于自身的思考。
Book1:段义孚,《浪漫地理学》
我们现在先进入第一本书的讨论。本书是由美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段义孚先生写的,他被誉为人文地理学之父。
这本书的核心是“浪漫地理学”的概念。浪漫地理学所针对的是现在在地理学科当中盛行所谓的家园经济,就是把地球变成一个更宜居、更安居的一个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地理学变成了一个特别枯燥无味的学科,精密、实用,可是却失去了他浪漫的本质。
段义孚想要还原这个地理学科发展诞生发展的过程,告诉我们它从来都是浪漫的。人类的文明离不开这种对于浪漫的追求,地理空间的拓展认知都离不开这种对于浪漫的崇高的向往。我对地理一直有恐惧感,可是当我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的感觉就变了,然后我就在想,其实我对地理也有很深的感情,我这个人虽然是一个很胆小的人,我也有一种追寻崇高景观的冲动,比如说我喜欢去浮潜,我喜欢爬山这种非常轻微的不算极限运动的活动,都蕴含着我对于陌生环境的一种探求的渴望。我能在心中找到一些浪漫地理学的共鸣。那读完以后我觉得我对地理的这个陌生感、恐惧感消除了很多。
@Renjie、roy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太惊艳了,他的写作模糊了不同的学科之间的边界,带来一种新的思考。我以前觉得地理是一个很无聊、冷冰冰的东西。但是读到这本书的引言的时候才发现它确实是有很多的人文在里面,它带来了不同的解读的方向,包括从宗教的角度解读地理,包括告诉你说山是什么意思,然后到处引经据典。我突然发觉,诶,好像确实是有那么点浪漫,有那么点意思,也开阔了视野,看不同学科对浪漫的定义。@Churphin、roy
我个人来说的话,这本书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除了刚刚 roy 提到的introduction 部分,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第一章就两极化价值,特别是关于人之身的那个讨论。他说到关于居所的问题也很有意思,他讲的童话里面那种儿童的房间,这种梦幻的色彩,阁楼里面藏着很多梦想等等,让我会有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这个空间。
读书会的意义可能就在这里,让我觉得:啊,原来还可以这样看。
@王楠
很精彩,谢谢你的分享提到的这一点,我也是当时读的时候也蛮震撼。一个他就讲城市的起源,他说是人们想要把天上星星运转的规律带到地上,这样就有了聚落,有了这些村庄,有了城市。而另外一个,你说到这个身体的空间化,让我想到我以前读的一本书是female geography,黑人女性地理。作者讲到了一个黑人奴隶的拍卖场,在那儿女性的身体被空间化。就像你去牲畜市场去挑那种家畜一样,通过精确衡量女性的牙齿、四肢,腹部,来丈量来衡量你这个人的价值,这其实也是一种地理空间,不只是我们生活的这个广大的世界,我们自身也是可以被空间化的。而段义孚对于浪漫地理学的追求他不是说他就很反对人们认识空间,利用空间,而是说如果你不怀着这种对于浪漫地理学的追求,不怀着对于崇高景观的向往,不去体会人和自然的这种交互的话,你就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去打造一个安居的环境。
Book2:Nianshen Song, Making Borders in East Asia: The Truman River Demarcation, 1881-1919
第二本书,Nianshen Song, Making Borders in East Asia: The Truman River Demarcation, 1881-1919。作者是宋念申老师,他研究中国的边疆史、移民史,还有东亚的区域史。他有一本《发现东亚》我很推荐,对于东亚研究不太熟悉的朋友,甚至是东亚学科里面的朋友都可以去读一下,这本书就写得很深入浅出,很有意思。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最开始是因为对中朝边界感兴趣。但是我读了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我们不能假设边界一直都存在,它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而且它这个过程还在延续当中,它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过程,然后它跟周围国家的这个关系,甚至跟世界的局势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来提到边疆,我们会想到一个很荒凉、很偏远的地方,就是中央政权可能这个控制力很薄弱的地方。可是这本书里展现给我们的是这个地区是如此的复杂,它对于中央政权的反应是如此的敏锐,而且有的时候它要比内陆更加敏感地感知到世界局势的一些变化,就是因为它是边界,它可以第一时间就接触到其他国家的政治文化的变动。大家可以看到这个中朝边境,从天池往南的话是松花江,然后往北的话是图门江。中朝边界最开始的争议就在于图门江的源头在哪里。嗯,那朝鲜那边肯定会觉得说是在偏北的那条河,对吧?那中国的话可能就是偏南的那条河,大家都希望自己的疆域可以再大一点,就导致中间这块成了一个争议的地区,我们具体说这个地区叫做 south mantra,就是尖岛地区。这是一个满洲国的地图,可以看出来当时它上面有很复杂的这个铁路网,这是日本扩张帝国主义力量政权 consolidate 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他就把这个炮制到中国的满洲地区。下面有宋念申在书里面提供的这个地图,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绘图的方式有非常大的不一样。还有这个图我给我妈妈看的时候,我妈妈一打眼就说,哇,好像一条龙一样。我说,诶妈妈你这个观察还挺敏锐的嘛。可能在画的时候他确实有这个想法,对吧?因为长白山不管是在清朝还是在朝鲜那边,都是他被赋予了一种神圣的地位,他跟这个政权是息息相关的。
@Penny
这本书的作者让我们意识到,虽然日常中我们看到的边境问题往往就直接是跟政治挂钩,或者是地缘政治挂钩,或者主权挂钩,但实际上它里面的层次太多了,历史的、本土的、本地文化的、甚至是心理上的,也是作者所谓的 “具有多重横切面的‘本土’”。所以作者把边界变成了一个战略要地,一个微观的边缘区域反过来影响了宏观的国际局势或者国际关系。
@卓翰
我比较喜欢的是他的视角,就是一个反现代、反现代化的一个视角,跟我们现在说“地图就是版图”(注:这个版指的是人口的记录,图就是图的记录。跟我们现在说版图就是图不太一样)的理解不太一样,他对于整个 20 世纪的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很不错的切入点。@王楠
对,书里面提到的是关于版图的这个解释,我也挺触动我的。然后包括里面他讲到不同的制图术。我就在想我们对于地图的这个认知其实还是太片面了,或者太固定了。地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表现不同的社会关系,而不仅仅是告诉你一个精确的位置在哪里。然后也许我们可以通过重新想象一种制图术,来重新想象我们对于世界的这个定义。
Book3:Tessa Morris-Suzuki, To the Diamond Mountains: A Hundred-Year Journey through China and Korea
Tesma or Suzuki 是我很崇拜的学者,她主要做的是移民史、边疆史。最让我惊叹敬佩,惊叹的是她的整个写作的搜集资料的这个过程。有一本书因为她在澳大利亚,为了寻找资料,要往返这个澳大利亚和东亚很多次,然后她还去了日内瓦,因为国际红十字会总部在那里。所以为了写书,她真的是在全球漫游,让我知道让我知道原来就是做学术可以这样,是非常激励人心的一件事情。
她的这个行为就很浪漫,她就很符合段义孚说的那些探险家们那种,比如说出生于良好的家庭,但是不甘寂寞,一定要探索未知的世界,这种对于陌生国度的探索,就是一种浪漫的冲动。崇高就是一种让你心生恐惧,但是你又十分向往的东西,让你忍不住充满畏惧的去做。
结语:
这三本书给我的一个感觉就是,要 Be attentive to spaces (关注“空间”)。我们生活的空间是怎样对我们的成长产生影响,对国家、对于民族、对家庭产生影响。在这个日益信息化然后抽象化的时代、碎片化的时代,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去注重这种切实的空间以及人在这种空间之中诞生的社会关系。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可以说是危机的时代,或许可以让我们找到一些坚实的基础,去发现生活中的边界。我们每个人都在面对于不同的边界,我们外出求学,我们去到一个新的地方工作,我们都在跨越一些看不到的边界,不管是政治的也好,经济的也好,文化的也好。这些边界是多重的,是复杂的,他们也是动态的,他们是不断被建造,又不断被解构的。我们有的时候会拒绝边界,想要固守着自己的那个安稳的角落,但事实证明这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们应该去拥抱这些边界,然后让这些边界成为一种新的产生知识的方式。最后,我们可以想一想怎么样能够通过对于空间的改变去改造社会关系。比如说有一个学者研究拉美的广场,他发现政府通过对广场的限制阻碍了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途径。那么如果我们可以去创造这样的空间,会有什么不一样?谢谢大家今天的参与。最后想用宋念生梳理引用的一句话作为今天我们讨论的结语,希望大家可以借着这三本书在生活章当中去发现边界,跨越边界,拥抱边界。
以上为读书会月末总结+闲谈 节选」
全文请扫码传送至 ☞ Bilibili 2月读书会活动录屏
| 我们是谁?
“研究者沙龙”是一个由艺术史博士Penny创立的开放式学术社群。沙龙定期组织读书会、来自不同领域的博士和研究生们的学术分享会。
我们欢迎所有领域的研究者加入,对学科、年级、是否在职没有限制,但要求大家积极参加活动。
如果希望加入沙龙微信群,请扫码,并备注姓名、专业领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