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文化创新发展”。镇原县文旅局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践行于行、贯穿始终,通过文化传承保护、文旅融合发展和文创产品研发的传承、融合、创新“三部曲”,持续深挖本土非遗、文物、民俗等文化资源潜能,充分发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作用,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不断推动文化工作与时俱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深入,文化遗产保护格局和理念日益提升,“文物保护”进一步走向“文化遗产保护”。
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遗产,高质量推动镇原文化事业繁荣发展,镇原县文旅局先后举办了镇原县首届文物摄影大赛、首届少儿文物讲解大赛等一系列文博比赛,引导广大群众用心捕捉镇原县独特的历史文化,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文物风光,更好地让文物“活”起来。历久弥新、煜煜生辉的石器彩陶,讲述了几千年前荡气回肠的镇原故事。沉浸体验、乐在其中的社教活动,再现了青春年华多彩绽放的生动课堂。县文旅局秉承让优秀的文化遗产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文物真正活起来的宗旨,通过创新社会教育方式,结合寓教于乐沉浸式观展,打造“展览+社教”双融合模式,先后围绕镇原文化瑰宝常山下层文化玉磬、康乐史前彩陶等文化遗产开展了“金石之音”“红黑交织如诗如画”创意画彩陶等一系列社教活动,让文博成果进一步走向广大群众。文脉传承之道如何延续?传统文化“出圈”有何秘辛?为大力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镇原县聚焦王符思想等文化遗产,组织县内专家学者先后撰写、发表了《论王符“贤”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伦理价值》《东汉王符的隐士形象及其成因》《王符哲学思想对当代社会移风易俗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等一大批社科研究,围绕老席“十三花”等地域民俗特色撰写了《话说镇原“老席”》等一大批宣传推介镇原民俗的论述文章,进一步增强了全县人民对本土文化遗产的自豪感,提升了广大群众对镇原文化的知晓度,让历史文脉在保护传承中发扬光大,让地域文化在交流互鉴中绽放光彩。
为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充分展示全县文化人才的创新创作成果,11月中旬,县文旅局在北石窟驿景区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全县文化人才创新成果展,集中展示我县文化工作者在剪纸、香包、刺绣、面塑、泥塑、葫芦雕刻等非遗文创产品和书法、绘画等方面的创新创作成果,现场开展非遗沉浸式体验,为游客及非遗爱好者提供亲自动手体验非遗制作技艺,感受非遗魅力,同步开展书画义写交流等活动。
为充分展示镇原“王符故里”和“中国书法之乡”文化名片,将王符文化打造成镇原的特色文化优势和元素符号,还在北石窟驿景区“春秋书院”举办了欧阳中石、王岳川、申万胜、聂成文、张改琴、翟万益等十位全国书法名家“书《潜夫论》经典名句”书法作品展,最大限度凸现《潜夫论》文本思想与书法艺术的融合,持续扩大“王符”文化名片的影响力和知晓度。为了让文化遗产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激发全县广大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热爱,县文旅局纵深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策划开展了“非遗文化进景区”巡回展演系列活动,通过书法绘画、香包刺绣技艺展示及现场交流互动、戏曲演出等多种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景区结合起来,同时大力挖掘宣传本土特色民俗小吃,评选出“镇原十大特色美食”和“镇原特色美食示范店”18个,把热点流量转化为文旅经济发展的势能增量,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全新的文化旅游体验。
文化遗产不应“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飞入寻常百姓家”。
为了让文化遗产走向群众生活、走进群众内心,使文化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县文旅局把文创产品研发作为继承和发展本土文化、宣传镇原人文特色的主要手段,按照“传统文化+创意创新”的思路,围绕剪纸、“秦诏版”“镇原老席”等元素,先后研制出“秦诏版”书签、“潜夫论”刺绣、“镇原文物”镇尺系列、“老席十三花”面塑等30多种镇原“好礼”和特色文创产品。尤其是将非遗剪纸与服装艺术结合创制的“剪云裳”服装,以真人走秀的形式,先后在天水“热辣滚烫”舞台、西安“大唐不夜城”街头、深圳文博会场馆及鄂尔多斯美术馆等全国各地惊艳亮相,并参加庆阳市第五届“金针花”文旅商品创意设计大赛荣获金奖,这种“动起来”的剪纸服饰以强烈的立体性、行动性展示让全国观众领略了镇原剪纸艺术的魅力,目前全网浏览量突破300亿人次,成为展示镇原群众文艺发展成果的一张靓丽名片。近日,在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全国优秀群众文艺团队建设交流和“星光璀璨 百团争艳”2024年全国优秀群众文艺团队成果展演活动中,镇原县“剪云裳”服装登台亮相,为全国观众献上了一台精彩纷呈的演出,镇原文化关注度、影响力得到空前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