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出租车司机改变命运的女孩

情感   2024-10-10 12:10   湖北  


今年3月,社交平台上,香港理工大学博士生「小小浮浪人」发布了自己一路打工和求学的经历。

13岁时,她被动辍学,借别人的身份证早早进入社会打工,做过服务员、网吧收银员、电话销售、快递客服、行政打杂等十几份工作。与这条线并行的是,在18岁时,她接触到成人自考,开始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先获得北京大学心理学学位,之后又申请到香港理工大学读设计专业研究生,目前在读博士二年级。

从服务员到博士生,她到底经历了什么,是什么力量让她冲破原生家庭的泥沼,从黑暗的地下向阳生长?

90后女孩小小(化名)把自己的真实经历记录在《小小浮浪人》一书中。


客服的工作并不忙碌,所以我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和网友聊聊天。
机缘巧合之下,我认识了一位上海的出租车司机,他叫李靖,是上海本地人,有自己的房子,当时还是单身,他有很多本地的朋友,没事儿喜欢和朋友们聚会。
在网上,我们会谈论各自的家庭、工作,以及一些日常生活小事。我记得他当时二十五岁左右,个子不高,留着小平头,开出租车已经有些年头了。有一次他和我抱怨:
“开夜班出租太累了,熬得人眼睛都是红的。”
“那就早点回去休息。”我并不善于安慰别人。
我们偶尔也会打个电话,他的声音很好听。我们的友谊很纯粹,丝毫没有男女之情。也许在那个没有安全感的阶段,他是我为数不多可以信任的人之一。
有一天,我正坐在办公桌前面,和往常一样盯着电脑屏幕,处理客户投诉。突然屏幕右下角开始闪烁,点击后收到了他发来的一则消息:
“你很聪明,应该继续接受教育,可以了解一下成人高考。”
这是一句突然冒出来的没头没尾的话,出现在屏幕中间那个小小的对话框里。没有提问,没有回答,也没有任何语境和前因后果,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它带着无数的疑问闯进了我的脑海,深深地印刻在那里。

2011年,18岁的小小在快递公司当客服
我哪里聪明了?成考是什么?是要去上学吗?我会有老师和同学?有教室吗?我要学什么、考什么?我怎么能去上学呢?谁给我钱?
越来越多的问题蹦出来,就好像在空旷而贫瘠的荒漠上突然刮过一阵强风。于是,在过去那片荒漠中一直疲于奔命、背负着生活压力、不得不低头看路、如骆驼一般的我,终于缓缓抬起头,向远处瞥了一眼,那些被沉重的生存压力所掩盖的片段:

第一个举手完成黑板上所有题目所获得的肯定;被老师表扬和反复朗诵的作文;被烧掉的奖状;班主任劝我回头时那个痛心的眼神;在小公园里幻想自己成为初中生、高中生……

这些记忆在那一刻突然涌现出来。生母不在了,父亲不在了,继母也不在了,我身边没有什么人了,任何事情,只要我要、我想,就可以去做啊!还有谁会来阻挡我呢?
我的整个世界都好像被重新点燃了,我浑身上下往外冒着火光。刹那间,我仿佛看到未来的颜色不太一样了,也许我想活出个名堂。

小小曾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就职和求学的经历,引发广泛关注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尤其是未成年时期,我基本没有得到过正面的肯定和支持,生母是缺席的,父亲是沉默的,继母是冷血的,那是第一次,有人这么直接地夸我聪明,也是告别学校之后,第一次有人从正面肯定了我,还告诉我如何可以变得更好。
李靖的那句话,就像是照进无尽黑暗里的一束光,那么亮眼,且充满力量。也许他觉察到了,我是可以靠自己改变命运的人,他就像一个引路的司机,帮我把路标注出来,而我的敏锐和行动力则帮我走上了命中注定要走的这条路。
我的人生好像有了焦点,在黑与白的分岔路口,我迈出第一步开始奔跑。
在无数问题的驱动下,我立刻着手上网寻找答案,最终在北京教育考试院的官方网站找到了有关成人高考的信息。但仔细了解后发现,参加成人高考被录取后,上课时间与我上班的时间有冲突。所以,另外一种形式的考试引起了我的注意——自考
可以自己看书学习,然后报名参加考试,只要各科成绩全部合格就可以拿到学历,自考分为自考本科和自考大专,分别有十七八门课程。但这些数字丝毫没有让我觉得艰难,反而让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毫不犹豫立刻开始行动。

小的自考证

总有人问我,为什么我的执行力这么强,我想那是因为,从小到大,来自外部的力量一直不断驱赶着我,很多事情容不得我琢磨,而是要立即行动起来去解决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验证了我的生存观,通过行动和实践建立了稳定且持续的内核,让我做到知行合一。
在浏览了与自考相关的所有信息之后,我发现很多好学校都设有自考课程,其中不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名校。即使在以前的幻想中,我也从没想过自己会和这些学校有什么交集,但的的确确,这次,真正的机会就摆在我眼前
在排除了一些需要大量计算的专业后,我选择了北京大学的心理学专业。之所以选择心理学,是因为我的潜意识里也想认识自己。
从小离开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一直让我有很强烈的自卑感,我想通过学心理学来认清自己。同时,我也想更多地了解父亲、继母以及生母,我好奇他们的选择和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会那样对我,想为我所遭受的一切寻找一个理由。

小小与朋友的合照
人生中第一次为自己做出的重大决策令我非常开心,它给了我从未有过的强烈的目标感和方向感。当时我摘抄了一个句子来形容那里程碑式的一刻:
没有人可以回到过去重新开始,但谁都可以从现在开始,书写一个全然不同的结局。

——2011年7月25日

那时我刚满十八岁。至此,我的生活基调从原来的“你当”变成了“我要”。前方的路很清晰,再辛苦也要走下去。
我把自己要参加自考的信息发到了客服工作群里:
“我要参加自考了,可以拿本科学历。”
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想得到身边人的鼓励,另一方面也想告诉大家这是一个取得学历的渠道,因为他们几乎都没上过大学。在2011年,我身边的大学生是很稀有的。
但他们的回复充满轻蔑:

“自考很难的,你绝对考不过。”

“你以为是个人都能考?”

被泼冷水也丝毫没有动摇我的决心,反而激励我一定要考下来,证明自己。同事们的态度让我更加坚定了要摆脱当下生活的决心,如果不想和这样的人相处,就只能用尽全身力量离开。
我能自动隔绝这些小的噪音。下班后,我就趴在床上或坐在床上学习。没有窗户的房间、昏暗的灯光、捧着书专心学习的女孩……那一刻,时间好像停止了流动,空气也在瞬间凝固,宇宙把能量都汇聚到了字里行间。

小小在出租屋里学
自打初一辍学后,书本就在我的生活中消失了。所以刚开始备考时,我心里很忐忑:我能做到吗?拿到教材后,一开始确实看得很吃力,因为我不理解内容。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我反反复复看同一本书,把重点全部标记出来,反复地背诵和抄写。一段时间后,我抄书的本子堆得比我还高,本就不大的房间变得像一个快递中转仓。我用的都是笨办法,就像俗话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因为收入低,我也没有别的兴趣爱好,每天除了上班就是看书、准备考试。看书和备考成了我的娱乐活动,对此我并没有觉得痛苦或费力。十八岁的我已经离开学校将近五年,能再次有机会学习、考试,体验当学生的感觉,这样的生活,每时每刻对我来说都是幸福的。
虽然很生疏,但第一次考试的四门科目我全部都考过了,分数也远远超过及格线。成绩公布后,我把成绩单截图发在了公司的客服群里:
“你看,我考过了吧。”
这次没人理我,群里一片沉默。那一刻,我又懂了,人生是自己的,无须证明给任何人。


成为一名自考生,我也进入了一个“多元”的世界,在这里我不仅考取了学历,还与很多有趣的灵魂相识,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很多机会。
刚接触自考时,我一头雾水,只会在北京教育考试院官网上反复查看相关信息。后来,我加入了一个名叫“北京自考群”的QQ群,里面大概有五百人。我在群里问了很多问题,群友们也很热心地为我解答。
说是同学,其实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除了学习和考试,我们也会在群里聊各种话题。群里的大多数人都没有参加过高考,也有人是高考失利考入不理想的学校,还有很多人特意从外地来北京考试,因为北京的院校多而且名气大。
与普通全日制大学生基本同龄不同,自考生的年龄差异很大,大家曾经从事过各种各样的工作,有人开过小卖部,有人做过人力资源,有人写过代码,有人画过图,还有人自己创业开公司,他们在生活的缝隙中学习、准备考试。
而事实上,大多数自考生并没有坚持到底,因为自考是宽进严出的,是特别磨人的事,没有老师监督和敲打,完全靠自己决定学什么、考什么,以及什么时候考。大部分人已经被工作抽走了所有精力,难得有一刻喘息的时间,还要全部投入学习中,这使得极少数人能坚持下来。还有人用七八年时间才考完大专。
自考比的是勤奋,以及自律和坚持。

朋友画的小
就是这样的一群人,来自各行各业,因为共同的目标聚在了一起,就像走江湖的人一起参加武林大会,只不过我们之间没有竞争,每个人只需要战胜“六十分”这个数字。
在QQ群里,大家都把自己的昵称改成名字+专业,这样别人就知道你属于什么“门派”。在这里我了解到很多此前从未听过的门派,也遇到过和自己“修炼相同武功”的“同道中人”,我们都是“江湖儿女”。
在那个群里,我是公认的活跃分子,因为我逢考必过。大部分人的目标都是六十分,那是及格线,所有科目都及格了就可以拿到自考学历。但我不是,我每次必须都要考到八九十分,那才是我的目标。他们都觉得我是个小怪物,还给我取了个外号叫“逢考必过机器”。
渐渐地,我成了北京自考圈里的传奇,很多人对我的绰号“刺儿姐”都有所耳闻。我在群里也“升职”了,从普通的群成员变成了核心管理人员。
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朋友,也会组织大家一起出去聚会、吃饭、唱歌。每次活动,我们都在大街上聚成一堆,在外人看来,一个小女孩后面跟着一群男女老少,队伍浩浩荡荡,看起来既诡异又充满喜感。在饭店里,人们会看见一个小女孩,留着齐刘海,随意地扎个辫子,穿一件宽大的白衬衣,脚踩高跟鞋跑来跑去,招呼服务员拿酒上菜,那就是我。

小小的专科、本科自考毕业生登记表
自考让我认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可以无止境地写下去、看下去。
我有时会觉得自己没有过真正的同学和老师,但当我认真审视过去时,发现并非如此,我遇到的很多人都是我的老师和同学,他们甚至比真正的老师和同学还要称职,他们只给予、不索取。
自考生这个群体是活在学历鄙视链最底端的,但我们不是边缘人,我们知道自己是谁、要做什么。因为各种主动或被动的原因,我们没有上过大学,甚至没有参加过高考。从传统视角看,这可能是一种退步,但正是这种“退”,让我们意外地离开了那种结构性的竞争,走上一条特殊的、没那么拥挤的道路,去探索自己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
我们早早地走上社会,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遭遇过各种稀奇古怪的困难,这些经历让我们获得了各种各样的道具、技能和法宝,把它们放在自己的“工具箱”里,用以解决人生中遇到的问题,也让我们成为更出色、生命力更顽强的工人、商人、店主、管理人员、服务者或企业家。


2011年,我开始自考,那年我十八岁。四年后的2015年,我终于拿到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学历。学习和考试其实只用了三年左右,剩下的时间我在等着拿学历和学位。
这期间我也一直在工作,四年间,我从快递公司的客服人员变成了建筑行业的猎头顾问,再后来又到一家进口产品代理公司做行政工作。我把所有碎片时间都利用起来,见缝插针地学习。住在通州时,每天上下班各有半小时通勤时间,我会在公交车上疯狂背书,下班后、周六日,以及其他节假日,我几乎都在家里学习。我要保证自己能考高分。
最开心的时刻就是考完试后查看成绩的那一天,对我来说那是漫长备考之路上为数不多的奖励之一。我每次都是准时坐在电脑前查看自己的成绩,有时不敢看,就用手遮住眼睛,从指缝里偷偷瞟。每次看到自己各科都是高分通过后,我和章鱼哥就会一起坐着公交车去吃一顿便宜的火锅,作为庆祝。那种纯粹的快乐很难用言语形容。

小小的奋斗故事被央视报道
后来我的英语考了八十多分,本科的论文也顺利完成,终于在2015年,我二十一岁时,拿到了本科学历和理学学士学位。这也意味着,我的一个人生阶段结束了。
自考结束,突然没东西可学、没书可看了,这让我很不习惯。于是我又萌生了考研的想法,我好想上学呀。
辞职后备考的两个月,我每天就在合租的房子里,从早学到晚。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力以赴、全情投入。我每天都给自己定好任务,必须背多少个单词、完成多少篇阅读、学习多少页专业课知识,完不成就不睡觉。如果说到做不到,那就是对自己的背叛。
那一次我真的用尽了全力,生拉硬拽地提高英语成绩、背专业课知识;那是我第一次辞掉工作,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我很珍惜,也很想成功,甚至带着背水一战的孤勇,我一定要考上。我还专门买了一个新背包,幻想我在校园中背着书包走路的样子。我很期待考上之后,就背着新的书包上学。

2016年,小小和男朋友章鱼哥在KTV唱歌庆祝某次考 
可现实不是童话,世界是公平的,我没有考上。专业课成绩还行,但英语分数很低,总分距离初试分数线差了几分。看到成绩的一刹那,我是气馁的,原来,并不是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但这两个月我倾尽所有,此时也没有一丝遗憾,所以我没有再战的想法,转头就去找工作了。
现在反观当时的选择,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生有很多条路可走,此路不通就换一条,有时我们需要为了前进而后退。 
考研的时间很短,失败的结果对我的人生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自考的四年中,三十多门科目,我都一步一步地完成了。一本一本的书、一叠一叠的复习材料都是我努力过的证明,这就像一个周期超长的大项目,我需要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严格的时间管理,并且要完全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学习能力。我几乎逢考必过,只有英语挂过一次,其他的科目都很顺利,我甚至都没觉得困难,看了、背下来、写下来,就是这么简单。
自学考试就是自学,培养学习能力很重要。如今,我可以快速总结出一本书的重点是哪些,可以快速领悟文字背后的含义,可以快速了解任何一种职业、一个行业,知道如何把事情做成,这些都得益于我在自考时期培养的能力。自学考试带给我的绝不仅仅是一纸文凭,而是一份专注、一种坚持,以及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至此,我逐渐在能力上认可了自己,意识到我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这给我带来了积极的能量,让我知道每一次全身心的投入都会带来积极的反馈;这是一个扎实的支点,让我的生活有了目标感和方向感,让一切都变得可控。
心理学专业的书籍,不管是看懂的,还是没看懂的,都在日积月累中影响着我,让我更了解社会,更了解人,并最终了解自己。但如果只看从业经历的话,我此前的经历无疑是失败的。由于没有计划,选择工作就有很强的随机性。我从来没有打算在某个行业或岗位上干一辈子,这给了我不断体验新事物的机会,但坏处是,这些工作的门槛都很低,频繁换工作也让我缺乏核心的职场竞争力。
这四年,正好是同龄人上大学的时间,我也从社会大学毕业了。古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每天按时上班也许是一种苦,加班是一种苦,吃不到一口热饭也是一种苦,但是真正的“苦”,是在心智上挑战自己、磨炼自己,去坚持做那些长远看是好的,短期内却需要咬牙坚持的事情。
而我熬过了坚持的苦,迎来了崭新的开始,也即将进入结构性竞争的环境。

在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门口


2018年,我去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读硕士。
我们专业大约有二十名同学,除了来自中国的,还有来自德国、韩国、沙特阿拉伯和印度的同学。一开始我和每个人都不认识,大家的成长路径差异很大,我总是不太确定该如何表达自己、如何找到归属感。
我在学习上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起初担心自己的英语不好,怕听不懂。但上第一节课我就发现,并没有觉得吃力,我的听力水平足够了,只是口语还欠缺。到了第三周,我基本已经适应了全英文的教学环境。我每天都最早去课室、最晚离开,和小组成员也合作得很好,所以毕业时我是那一届少数几个成绩最优异的毕业生之一。

一个初一辍学的女生,几乎从未接受过英语教育,雅思拿到7.5的高分,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更大的挑战和成长,其实体现在我内心的变化,这将是影响我整个人生的转折点。
班里的很多同学来自中产家庭,甚至“上产”家庭,他们可以专门买机票去澳大利亚,只为了看一场两个小时的网球比赛。跟他们在一起聊天时,有的话题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融入,生怕暴露了自己的“无知”。我的过往和他们太不一样了,别说出国了,我在国内留下的足迹都非常有限,而过去在饭店、快递公司、网吧这些地方打工的经历,我总觉得难以启齿。
他们聊的那些好像众所周知的事情,对我来说则像天方夜谭。他们知道很多艺术家的名字;知道哪里有画展;知道老师们的研究方向;知道谁很受尊重、谁默默无闻;他们知道西班牙很适合冲浪、大堡礁很适合潜水;他们知道阿尔卑斯山的旅行体验很好。他们会拉小提琴,会弹钢琴,会吹萨克斯;他们会日语、韩语、俄语;他们能区别咖啡和拿铁,也知道什么是拿破仑蛋糕和提拉米苏。他们知道得越多,便越让我觉得自己缺失的东西更多,考过那么多科目有什么用呢?做了那么多工作又有什么用呢?在这里都派不上用场。
他们的父母,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他们读过的书、去过的地方,都好像一层层盔甲,保护着他们,支撑着他们大胆地往前走。而我则像赤身裸体上战场,那些我想掩饰的也许早就暴露出来了——这种担心让我既惭愧又羞耻,几乎抬不起头来。他们能做自己擅长且喜欢的事情,而我只有一个原则:做那些我能做且能让我活下去的事情。这是我十三岁即被推进社会的后遗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我来说一直是种不切实际的妄想。
第一学期,每周要写周记,我会把自己的感受真实地写下来:刚到香港生活时的无所适从,不确定怎么和同学交往,吃饭也得算计着钱,小组成员谁和谁意见不同吵架了让我夹在中间很为难,等等。
我本以为全班那么多学生,老师不会仔细看我的,但他们真的看了,并且还一一回复我。尤其是上完课后我对作业有疑问的时候,老师过来跟我说话,看到我在凳子上坐着,他也不会居高临下地站着,而是蹲下来,很诚恳、很认真地看着我。那是一种很细微的体会,让我觉得自己非常受尊重。
到第二个学期,我的英语已经越来越流利,和同学之间也更加了解了,学校的环境让我越来越觉得安全,也越来越自在。我开始逐渐地敞开自己,勇于表达和展示自己,同时偷偷观察他们眼中看到的我、他们所信任的我——那好像不是一个奇怪的人啊。
有一次,我演讲结束之后,一个闪闪发光的漂亮女生给我发信息:
“小小,你的英语进步好大,很棒!”
我们并不是很熟,也没说过几句话。但我从她的眼中看见了,从那么美好的人的眼中看见了,我不是一个奇怪的人,我是一个值得被鼓励的人。
同学们也开始放心地开我的玩笑。我是一个时间管理意识很强的人,在过去所有的工作中,我很少迟到,所以我也很难接受组员迟到,总是反反复复和她们强调要准时来开会。其中一个同学就会和我说:
“别那么严肃,放松点儿。”

和香港理工大学的同学在一起
有一次去同学家吃火锅,我自带了鞋套,同学问我怎么不直接脱掉鞋子,我说我不想。另一个同学直接说“她就是想穿着高跟鞋”。这句话在当时听着有点刺耳,但我立即意识到,原来我所有的刻意伪装,别人都能看见啊。
后来有同学关心我,问我天天穿着高跟鞋累不累,香港有这么多坡和楼梯。我说不累。其实那一刻我觉得,原来他们并没有觉得我必须穿高跟鞋。朋友邀请我去游艇上参加生日Party(派对),我心里很高兴,觉得他们真的没有把我当成奇怪的人,是可以一起玩儿的,但在那种Party上是要脱鞋的,我心理屏障太强,只能说自己有事去不了。
我很想走出来,很想肆意地、放心地做自己,我不想总是盯着自己的短处。于是我去找学校的心理咨询师聊天,说自己太自卑了,总是害怕一旦脱下高跟鞋,就变得一无是处。
她对我说:
“不要把高跟鞋当作你的伪装,就把它当作一种搭配,什么样的衣服搭配什么样的鞋。”
“你会因为别人胖就不喜欢他们吗?或是因为别人矮就不喜欢他们吗?”
“我不会。”
“别人是和你一样的。”咨询师说。

小小在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
我还认识了一个俄罗斯女孩。在我们的传统审美中,她肯定算是胖的,但她就爱穿一条短裙,搭配一件短上衣,特别自由。有一次,我俩在公园的草坪上坐着,她突然对我说:“我们来做瑜伽吧。”丝毫不顾忌旁人的眼神。于是我跟着她一起做了瑜伽。然后我们溜达到河边,那里有人在弹吉他,她拿过麦克风,和着吉他的旋律唱了一首《娜塔莎》,身边的人都为她鼓掌。
在学校的广场,我还看到一个舞蹈团队中,有个和我差不多高的女孩,站在一群身材修长的女孩中间。她跳得不算好,但是很有力量,非常自然。看到这些我才知道,原来不管高矮胖瘦,都可以很舒适、很自信地展示自己。

小小在林芝
如果用放大镜看我的同学,可以发现每个人都不完美,但区别在于,他们有自信去展示自己的不完美。有个同学英语讲得比我还烂,说话连不成句,只有单词往外蹦,但不妨碍他在课堂上与老师争论,坚持表达自己的观点。
有一次,我即将开始一场演讲,但一想到很多人会盯着我看,就特别紧张,这种场合简直是我的噩梦。这时我的一位同学安慰我:“我每次演讲也会紧张,我就会假装自己是别人。”从那以后我好像就不紧张了。
还有一个同学更令我诧异。上计算机课时,老师讲得有点无聊,她突然打断老师的讲话,直接说:“我很想听懂,可我真的听不懂!”
所有的不完美,并不能阻止他们活得更阳光、更有勇气,也丝毫不妨碍身边的人喜欢他们。这带给我一种很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看着身边的同学们,我开始慢慢地把自己打开,根本不需要指引和开导。

小小硕士毕业
虽然硕士阶段的学习只有一年,可我对自我的感知真的变了。我不再支支吾吾地隐藏或伪装自己,不再把自己的情感包裹得很严实,我开始坦诚地讲述自己的过去:我的童年、我的家庭、我的打工经历。我丝毫不觉得羞耻,反而认为这些经历让我变得很特别,变得坚不可摧。
我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人生,但他们也没有经历过我的人生。因为不同,我才是我。
我会和同学讲我被骗去做传销的奇幻经历、做服务员时遭遇的饥饿时刻、身上没有一分钱只能求助警察给我五块钱坐地铁的窘迫、因为无知被警察带到派出所问话……好多好多的故事。
我也会讲那些帮助过我的人:出租车司机李靖、让我发生职业跃升的郑一,还有那个自考生群。我丝毫不回避过去,还讲得有声有色。同学们也都觉得好有意思,我的经历太不可思议了,我的讲述仿佛把他们带入了另一个世界。
这些坦诚的讲述让我重拾并真正了解了自己的过去,那些经历变成了充盈的能量,让我的未来变得更有活力、更精彩,而不再是一种负担。同学们看我时也超越了外表,真正看到了“我是谁”。
就是在这样与同学们的点滴相处中,在我的努力下,在我的刻意练习中,我学会了和自卑相处、和解,也活得越来越轻盈。最明显的表现是在我的鞋跟上,它们逐渐从十厘米变成六厘米、两厘米,直到变成平底的运动鞋。在同学、朋友们对此毫无波动的眼神中,我那道像钢筋水泥一样结实的心墙慢慢地瓦解了。
我开始和他们一起在课室用投影仪看电影、一起唱KTV、一起聊着天走过沙滩、一起在山上呼喊、一起在大街上肆无忌惮地笑。和同龄人在一起,我终于把当初断崖式生长所造成的缺口填平了,虽然它晚了十几年。

2022年,小小在林芝,对面是南迦巴瓦峰
我很难说清楚这种转变是在哪个时刻发生的,就好像很难确认小溪里的水是在哪一刻开始加速流动的;也很难说清楚我为什么开始真正地接受自己,为什么可以站在阳光下,开始向外扩张,而不是向内收紧。
同时,我也开始真正地关注别人说的话和他们的想法,他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在我眼中熠熠生辉。我开始欣赏他人,而不是一直将目光放在自己身上。我不再对自己指指点点、大喊大叫,而是真正地接受和认可自己,并尝试关心自己、爱自己。
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平等的沟通、真诚的交流、情感的流动、安全的环境,还有章鱼哥的爱,把我所缺的东西都补了回来,从点点滴滴开始,逐渐发生了从量到质的变化。这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可以改变的,而是无数的积极能量汇聚到我身上,无时无刻不在产生作用,让我的转变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我的记忆也开始发生变化。以前那个走在马路上的我,不再是奇怪的形状,车里的人、人行道上的人,看我的目光都是正常又自然的。回看过去的自己,她的模样非常清晰,不再陌生。
喜欢可以下单,书中有小小完整的故事。
 - End -

联系知音真实故事编辑


知音真实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来自亲历者的灵魂深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