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妻子在县城陪读:儿子逃学去游戏厅“跑酷”

情感   2024-10-08 12:10   湖北  

陈年喜,陕西丹凤人,矿场巷道的爆破工,打工诗人,因写下“我身体里有炸药三吨”而成名。

2014年,为了让儿子在县城读高中,陈年喜和妻子搬到县城,开启陪读的日子。而生活和祈盼,往往背道而驰。


推开门,闻到一股白菜叶子的腐烂味。

门窗紧闭,略为腥酸的腐败味充斥了整个屋子。在屋子的东墙角,一张铺开的编织袋上码着一堆白菜,这是一个月前我从百里外的老家,用摩托车捎来的一捆白菜的剩余部分。上面的一层,叶子已泛黄,因为缩水而紧紧地抱在一起,筋络根根毕现。紧贴地面的几棵已经腐败,渗出一摊水渍。

案台上,一棵洗过的白菜,菜体腐烂的部分被菜刀清理掉了,残损但清爽,等待着下一次炊事。显然,这些日子里,这些白菜叶子是儿子肚里的主食。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当家之一,就是搭锅做饭。

二〇一六年,儿子正读高二。这座狭长县城的偏僻巷子里,我们一家三口在一间十平方米的老屋租住近两年了。

这里距儿子的学校差不多一公里,租金要比学校周围的房子便宜一半,坏处是上学、放学儿子要奔跑着来去。初住时,可谓家徒四壁,除了一张床板,一无所有。冬天冻死,夏天闷死。

后来我们有了一台电风扇、一张简易的书桌、四五只装杂物的大纸箱。这也是所有租读家庭的家当和情状,可以尽可能腾出少得可怜的空间,也便于随时离开。

县城距老家并不算遥远,但依然十分陌生,在此之前,我们仅仅在需要办某些大事时,才会匆匆而来、匆匆而回。在乡下人的意识里,城乡永远是不相交的两个世界。声势浩大的城镇化浪潮之下,也有许多乡下人搬到了县城,但依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即便心里明白已无回头路了,依然不完全认同城里的这个家。

大家每天在自己的屋檐下寄人篱下。一个最有力的证据是,每年的大部分时间,他们仍会回到老家颓败的老屋住一阵子,按政策这些房子会在三年内扒掉,退房还林还田,自入城那天已不属于他们了,但他们依然住得欢天喜地,至少可以省下一些电费、水费、粮菜钱,也有一种暂时的放下和自由。

儿子高一开学的时候,这儿十多平方米的租住房一个月才二百元,加上水电费杂七杂八,一个月七八百就打住了。后来租金涨到四百,电费也涨了,乡下每度五角,这里涨到一元多。

陪读的父母们凑在一块儿,话题总离不了这些烦事,唉声叹气,一脸茫然。我曾见过年轻的陪读母亲,从东头跑到西头,又从西头跑到东头,无数遍地比对土豆的价格和品质,用半天时间,最后买二斤土豆。

对于陪读的人,时间有的是,而钱怎么精打细算都没有多余的。县城其实并不大,有人说常住人口五万,有人说四万,谁也不清楚,但仅陪读的至少有五千,撒在街街巷巷里,为这个小县城提供了巨大的劳动力储备。

有的在饭店帮工,有的在旅馆帮工,按月一千,按天三十。县城建筑业如火如荼,很大程度得益于这些勤快、廉价的乡下男人。每天早晨天放亮,他们骑着自行车赶往工地,灰沉沉的衣角在风中飘动。

我至今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这样一所全县唯一的高中,没有学生食堂和宿舍,其中有没有所谓县城经济的考量?据我所知,在西部这样的状况比比皆是。


县城北新街靠南的地方有一条巷子,叫南巷,长长的南巷深处有一家网吧,叫鱼在水网吧。那是学生们逃课的天堂。

没有任何经济实业的县城,网吧自然是重要的实业之一,这样的实业全县城有七八家,且家家生意红火。一个有趣的现实是,在产业发达的南方,网吧这个行业倒是陷入了凋敝,因为年轻人都太忙了。

第一次把儿子从网吧里面揪出来,是个夏天。那是个阴天,雨要下不下,闷得异常。爱人给我打来电话说,老师催问了她好多遍,为什么学生没到校,家长是干什么吃的?我正从外面回来,才出火车站,火车站距县城中心还有五公里。我打了十块钱的出租车,直奔租住屋。

和爱人打遍了所有认识的人的电话,没有儿子的消息。据爱人说,他是早课走的,当时不到六点,学校正在上早操。

夏天的六月,六点天早已大亮,但公交与外出的客车都还没有运营,街上的门店也都还没有营业,唯一热闹的只有网吧,那是小县城唯一二十四小时开门纳客的地方。

进鱼在水网吧时,网管们正在换班。上班的人一脸朝气,下班的人形如枯槁。屋里有二十多台电脑,奋战了一夜的人们东倒西歪一片,屏幕上依然在砍砍杀杀,这些人戴着耳机,睡得死气沉沉。

看得出,他们大部分是逃课的学生,因为许多人还穿着校服。他们的父母也许此刻正在去庄稼地的路上,或者在建筑工地抱起一摞砖头……

据说有一项研究发现,容易沉溺于虚拟世界的人,命运也最容易被别人主宰。这群孩子将来也许会随波逐流,或身陷深渊,成为种种游戏的牺牲品。虽然世界一直是一个游戏场,但未来的游戏无疑更加诱人和繁复。

把儿子从座位上揪起来时,他充满了不忿,似乎我打扰了他的事业。他沉溺游戏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从他读初中就开始了。游戏的品类一直在变化、升级,像一块永远不能到口的美味,吊着他的胃口。他智商平平,永远无力战胜或摆脱智力精英们设的局。

叛逆者都有叛逆的资本或理由,而儿子一样都没有,他把堕落当作叛逆。

事情的结局是,我们全家大闹了一场。父子感情、夫妻感情都陷入危机。

我们现在也很少回老家了,一方面是车费太贵,再说回去也无事可做,一亩多的山坡地早已长满了荒草。现在种地的收成和投入失衡。

这个县城要说有什么产业,那就是核桃仁加工了。因为有种植核桃的传统,一直是客商云集之地。有能力的人就从内蒙古、山西、新疆,甚至遥远的缅甸,整车整车地收购核桃拉回县城,临时招收一些散工,砸剥、分拣、装箱,发售到全国各地。一年四季走在街巷,随处可见核桃加工摊点,到处弥漫着核桃油的清香味。

开始的时候,爱人靠剥核桃仁维持一家人的日常花销。但这一行也充满了竞争,来剥核桃的人前赴后继,老板把工价一降再降,依然挡不住前来的男女人群,虽然每天十几小时的劳累也只够换来一大棵白菜、几斤豆角。后来实在难讨工钱,爱人就辞工了。

县城的西边有一家葡萄酒厂,据说有百年历史,原由意大利人创办。记得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到县城,看到它的规模很大,巨大的储料仓遍地林立,在阳光下散发着白光。那是这家酒厂最辉煌的年代,我还是一位毛头青年,面对着波涛一样上班的工人们,心里暗忖:如果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或讨其中的某个女工做老婆,该多么幸福啊!

爱人在酒厂做保洁员,每月七百元工资,逢年过节,有一桶十斤装的散酒补贴。现在酒厂效益江河日下,被西部祁连山一带崛起的葡萄酒新宠打压得喘不过来气,已裁员裁到不足百十个职工,据说还要裁。

爱人对这份工作倍加珍惜。酒厂离租住屋有些距离,在我出门的日子里,为了不耽误孩子吃饭,她来回一路狂跑,路人们用异样不解的眼光目送这个瘦小的中年女人,在飞鸟尽绝的街市飞成一只惊鸿。

她的心思是,将来儿子上了大学或者去打工了,她在厂里还能一直干下去,她和这个家都需要这份工作。


八月半,捡栗子。

老家峡河的山上,除了橡子树,最多的就是栗子树了。一片片,一丛丛,漫山遍野。栗子树花期晚,要到四月份才开,漫山那个白,真像一片浮云。而到了农历八月半,漫山的栗蓬炸开来,一阵风吹过,栗子像冰雹一样落下来。

栗子分两种,野生的与家生的,家生的就是人工嫁接的,量少,主要还是野生的。

栗子是山里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到了深秋后,它是一年最后的指望,家家孩子的秋冬学费都要靠它。“过了九九重阳节,不是风来就是雪”,待第一场雪落下来,只能猫冬了。爱人从酒厂请了一月假,我们一同捡栗子。

栗子树虽然多,但家门口并没有,要到几里外的山上捡。好在我家就在山上,总是能比别人早到一步。

早起第一步,准备干粮。这时常常天还没亮,家家烟囱蹿起白烟,如果谁家没烟,那就是这家人这天有别的事,不能上山了。所谓干粮,就是这一天在山上要吃的馍和喝的水。馍有烙的锅盔,有摊的饼,卷着大葱,也有油炸的纯面饼。喝的水就更五花八门,白糖水居多。

树多草稀,一点儿不假,栗子树下很少生草,倒是满地的脚印,人的、野猪的、毛鼠的、獾的。野物们比人更能起早,待人到了树下,夜里掉下来的栗子早被吃光了,这时候就要上树敲打。爱人比我能爬树,她个小精瘦,像一只毛猴,三下两下就上到了树顶,但她力气小,重量不够,撼不动大树,大树就由我来上。也有一个办法可以让栗子落下来,那就是用石头撞击树干,但树下却常常没有石头,要到很远的地方抱过来。

栗蓬的刺非常尖利,无论你怎么样小心翼翼,指头总是要被扎进好多刺,所以上山时,要带一根针,把扎了的刺挑出来。如果挑不出来,只能留待晚上回家处理了,抹上柴油,火烧火燎疼一夜,早晨起来,挤一下就出来了。

山上栗子树多,捡的人更多,就有空跑一趟的时候。捡栗子的人像扫荡的队伍,一会儿就是一面坡,你若没有规划,就永远只能跟在后面跑。但凡上山前,没有谁没有一天的规划,就看谁更有战略眼光了。运气好的,一天能捡百十斤,不好的,只能捡二三十斤。每斤卖一元钱。

捡栗子也是极危险的活儿,年年都有从树上摔下来的。每一张钞票,都浸透了血汗。

八月十七日早上七点多,我和爱人背着干粮袋往山上爬,今天我们的计划是去龟盖山上捡,那儿山高树密,离得远,去的人不多。这时候接到两个电话,第一个是儿子打来的,说学校要资料费,一百八十元。我从微信里给他转过去了。第二个是钟子老婆打来的,说钟子从栗子树上摔了下来,让赶紧过去帮忙。

我们到的时候,钟子还清醒着,耳孔里有血流出来,别的地方没有伤,显然是头先着了地。

帮忙的人也都到了,七八个人把钟子抬到了公路边,叫了车,把钟子拉到镇医院去了。钟子老婆把干粮袋挎在身上,大家让她扔了算了,她说,到医院也得买饭吃呢!面包车扬起一股尘,立刻就不见了。

这一天,到场的人,都没有再捡栗子。


矿山的活路如琴弦断续,急时暴风骤雨,缓时泯息无声。出去,回来,再出去,再回来,像走马灯一样。

二〇一四年,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糟糕透顶的年景,先后三次入疆,两上东北,电话费和路费耗去九千多,一事无成。在甘南迭部的洛大乡某山上,我把背了多年的背包丢下了山崖,发誓再也不上矿山了。

不料一语成谶。第二年六月,在西安交大一附院,我接受了拖了多年的颈椎手术。在医院由手术到恢复的一个月时间里,爱人奔跑于两地之间,为了省下一些钱,她选择坐火车,而最便宜的列次抵达县城时,常常是夜里零点,更糟糕的是,从县城的火车站到租住的地方,有八公里。这个时间,早已灯熄人寂。

儿子每次都会做好了饭,等着为妈妈开大门。第二天在课堂上,他因为打瞌睡,被老师一次次叫起来。这段时间,本就不好的成绩,更是一落千丈。对整个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又添一层新霜。

其间,儿子逃学回了一趟老家,去山上挖苍术。苍术是一味稀缺的中药材,喜欢在山梁缺水多阳的地方生长,那是我们小时候每季学费的来源。这些年,因为保护山林,草木遍生,苍术已无栖身之地,变得越来越稀少了。

儿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我们不得而知,当他妈妈接到学校电话,赶回县城时,儿子拿出五百元钱,高兴地说:“妈,不怕,我们家有我呢,我能挣钱了。”

我的隔壁邻居,也是我的老乡,更巧的是,我们曾同在秦岭某个矿口共同工作过,干着同样的爆破工种,只是不在同一工作面。那时候我们还不相识,他叫汪石成。

汪石成后来去了塔吉克斯坦做爆破工,那里有很多我的老乡,开采铅锌矿。他们的收入情况,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内容,我无从知道,那是个不通信号的荒凉山地,喀喇昆仑山的一支余脉。我所知道的是,那里终年无雨,巨大的苍鹰从天空投下缓慢的影子,成为大地上唯一的阴影和时间的证物。因为在山的这边,叶尔羌河流经过的地方,我有过半年的生活经历。

二〇一六年的某一天,他突然信心满满地蛊惑我一同去办护照,要去塔吉克斯坦打工,他说,在那边干满合同约定的三年,可以得到一笔天文数字的薪金。这个天文数字是九十万!

那时候,我的颈椎已恢复大部分,除了偶尔转动过急时有些不适,已经可以骑摩托车了。但我隐约觉得,他说的这些,虽不是骗局,但有太多水分。矿产业正江河日下,即便老板守信,也得有巨大的暴利支持呀!

可除了矿山,四顾茫然,我不认识另外的世界,另外的世界也不认识我。汪石成走后,我还是悄悄办了护照,天天等着他的好消息。这样一等,就是两年。他的孩子已高中毕业,他的爱人也白了头。询问她,她也说不清情况。好在再有一年,合同就期满了。

二〇一六年六月,我到了北京,在靠近温榆河的金盏乡皮村的一家民间公益机构做临时工。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来自天南海北,在这个北京城边缘的地方,办起了打工博物馆,成立了工人艺术团,办起了打工子弟小学,成立了文学写作小组。开始时,我在仓库帮忙分拣捐赠过来的衣物、图书、家用小商品,这些东西一部分拿到自办的小商店以极低的价格出售,换取机构运转的资金、工友工资等,另一部分整理后,被再次捐赠到全国各地的贫困山区。

后来,我跟着货车,去北京城的各个捐赠点接收捐赠来的物品。货车清早出发,下午或半夜回来,这一年我才认识了什么叫堵车。在二环,在五环,在许许多多路段,经常被动或主动堵六七个小时。车外灯红酒绿,车内饥肠辘辘。我也认识了人们口中的朝阳大妈,一群戴着治安红袖箍、操一口普通话的不年轻女人,还看见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各色人群和他们生活的一鳞半爪。

我利用近水楼台的便利,为自己为家人,以优惠的价格购买了整整三行李箱衣服,包括二手的内衣,这些衣服足够我们全家穿戴十年。

我突然发现,北京与别处在本质上并无区别。一天,我站在天桥上,突然想,世界和生活从不慌张,慌张的是被世界和生活押解着的每一个人。

假设世界是一所学校,我们每一个都是陪读的人,而被陪读的人又是谁呢?


我总是三天两头被老师叫去办公室,接受各种关于儿子情况的询问,最多的是:你家孩子总是旷课迟到,成绩一天天下降,是怎么回事?

我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了,儿子每天准时上学,按时回家。和平常没有任何不同。

他妈妈去渭北的韩城塬上给人摘花椒去了。这是一个和麦客异曲同工的苦业,一样的烈日,一样的漫漫长天,一样的紧张、苦累。她们是继麦客消失之后的另一群飞飞落落的候鸟。关于这个群体的生活,可以写一本书。

天气已显出寒意,毕竟已经深秋了。出门去超市买菜,发现很多人已经穿起了毛衣,年轻的姑娘花红柳绿,脚上穿上了长靴。人们嘴上吐着寒气,在风中行色匆匆。凤冠山上的大叶杨开始黄叶漫漫,有一些灌木正在秃去,季节不曾饶过谁。

推开门,儿子正在书桌上用手机打游戏,那样陶醉,那样专注。想起老师的一次次电话,想起他从不敢示人的成绩单,我突然血就上了头,将手机一把抓来,狠狠摔在了水泥地上!

手机依然在呜呜啦啦地播放着游戏画面。我又从地上抓起来,用力拧了一把,它才停下来。这是儿子用初中三年节省下的钱买的手机,对于我们的家庭,对于他,都奢侈得过分了。

我曾无数次问过儿子:“为什么要沉迷于这样一款叫天天酷跑的游戏?”

他总是回答:“你不懂。”

有一次被问急了,他说:“这个玩成功了,也能挣钱,有人就挣到钱了。”对这方面,我也许真的不懂。我也曾问过他对自己命运前途的设想,他总是说,没有设想,想也白想,走一步,看一步。他的同龄人多数也是如此回答。

看着他一天天长大、走远,向着我看不见的远方,我常常感到无能为力。我养育了他的身体,尽力满足他的物质需要,而在心灵的互通上,竟从来不是父亲。我不是,很多人都不是。

这一天,又该放学了。

我盛了饭,端到桌上,走到院门边。

远远地,一个熟悉又有些陌生的身影从长长胡同的那头走过来。他风华正茂,身体充满了英气和力量。生活和未来的岁月向他逼近,他懵懂又隐隐清晰地走在内心和身外的世界里,像一株新鲜茁壮的植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一代人有一代人承接命运的方式,或许他会用自己的力量给这个无限世界一个不一样的解答。

我喉头突然一热。

以上摘自陈年喜非虚构故事集《微尘》

 - End -

联系知音真实故事编辑

知音真实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来自亲历者的灵魂深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