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潮汕,你一定会感叹潮汕人对于修建祠堂的执念,感叹藏富于民,每个村子都会有大大小小华丽的祠堂,会很好奇为什么潮汕人会花重金来修建祠堂?
祠堂的修建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起初是贵族阶层为追思先祖而设立,后逐渐普及至平民阶层。潮汕人一直传承着中原宗族文化,对姓氏和寻祖意识的重视程度极高。祠堂作为宗族结构的标志,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施行宗规族法的中心。每座潮汕祠堂都是一幅蕴含重要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精美画卷。潮汕祠堂的建筑融合了石雕、木雕、嵌瓷等传统工艺,展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和艺术创造力。这些精美的装饰不仅体现了对祖先的尊敬,也成为了潮汕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熙公祠正是潮汕祠堂的重要代表。这次我们跟随祠堂管理人陈伯,慢慢品味这独到的潮汕文化。
从熙公祠是清代旅居马来西亚的华侨陈旭年,历时14年投资建造,竣工于清光绪九年。建筑为二进四厅的院落布局,前厅后厅中间有天井,两侧是走廊,形成四厅相向的建筑格局。虽然面积不大,但是这里每块石雕,每根梁柱都值得细细品味。从熙公祠为清代后期潮州典型的祠第合璧式民居建筑,它的设计方法和独特的雕刻样式堪称潮州建筑石雕的代表。从熙公祠大门正面两侧石壁上镶嵌的四幅石雕最为著名。这四幅石雕巧妙地运用了“之”字型的构图方式,雕刻技艺精湛,栩栩如生,代表了潮汕石雕最高水平 。士农工商图:该幅石雕作品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古代封建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情态。最上层为“士”,展示任官之人出行之场面;中间左为“商”,是贩夫走卒半途歇息,系紧鞋带;中间右为“工”,工匠们正努力工作;最下层为“农”,有赤裸全身戏水之人,有肩担锄头歇息之农夫,有牛背上牵牛的牧童。值得一提的是牧童手中的悬空牛索,长约5厘米,双股相缠,细如牙签,加工时稍有不慎即断,前两个工匠都因此放弃,而第三个工匠采用“泡水细磨轻刮”的方式,终于完成。从此民间有了“一条牛索激死三个师父”的俗语,用于比喻工艺精细难以完成。渔樵耕读图:渔、樵、耕、读在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具有重要地位。这幅作品由23个人和一牛二马构成,且每个人物都神情开朗,不见忧愁,与同题材的其他作品常有的愁眉苦脸形成了鲜明对比,表现创作者的美好祝愿。最上层为“读”,公子与书童一同进见监考官,上右是三个老人在安闲地下棋;中间以阶梯与“樵”相连,出现樵夫砍柴、绑柴、担柴的场景;下方是“耕”与“渔”,骑着水牛的牧童、赶着水牛的牛夫,与站在桥上打着锄头的农夫、站在岸上的两个人一同看着水中渔夫撒网捕鱼;还有两小儿赤身捞鱼,怀抱锦鲤不肯放手。百鸟朝凰图:该图以树为主干,枝叶自下往上延伸。右下角的百鸟之王—凤凰,高傲地立在枝头。而周围的鸟纷纷向它飞来,体现其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幅石雕采用了镂空的雕刻手法,将浮雕下面的石板磨平,这需要工匠巨大的精力。花鸟虫鱼图:这一幅作品充分展现了潮州石雕艺术的活力,采用平底浮雕技法。画面中动物种类众多,姿态各异:一只鸟叼着蜜蜂,还有一只叼了鱼,甚至还有一只鸟撅起尾巴排粪;荷叶上站着,抓着,甚至包着各种昆虫:臭虫、树蛙、草蜢,不胜枚举。从熙公祠的石雕艺术也集中体现在前座门楼,它模仿潮州传统木构建筑的构架形式,在立柱与梁枋的节点处饰以各式花纹雕刻,一层层石构架雕刻精致,把每个石构件都当成一件艺术品来雕刻,使门楼变成了一个价值连城的艺术宝库。
从熙公祠的木雕艺术水准堪称一流,主要分布于门楼内侧、抱印亭和后厅。主要类型有金漆木雕、黑漆木雕和一些木结构。虽历经百年沧桑,纹路仍清晰锐利。
嵌瓷工艺发源于潮州, 始创于明代,是用瓷片镶嵌在屋脊和檐下照壁的建筑装饰艺术,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光彩夺目。潮人俗称其为“贴饶”或“扣饶”,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潮汕乡间的瑰宝。
陈旭年,年少时曾参加反清复明的天地会,事败后只身出逃到马来西亚,他开辟荒野,贩卖布匹,后发现新锡矿受到嘉奖,与柔佛贵族结拜成兄弟, 39岁时成为当地最大的港主,逐渐成为马来和新加坡巨富。在新加坡,以从熙公祠为模版的“陈旭年宅邸”是现在仅存的潮式古建。从熙公祠(@潮州)
门票预约:无线上预约通道
门票费用:免费
开放时间: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
(天气炎热延迟半小时开门)
地址: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彩塘镇金砂村
建议时长:1-2小时
特别提示:如关闭,可打大门上贴的电话号码,等管理员来开门。
祠堂,这座承载着家族记忆与情感的建筑,宛如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记录着先祖的辉煌与家族的变迁。在乡村的广阔天地间,祠堂犹如一座灯塔,指引着游子归家的方向,让远离故土的人们在心灵深处找到归属感。
#旅行攻略##博物馆##潮汕文化##小众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