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支点-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细品陶寺到底有什么

文摘   2024-11-12 16:46   广东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是由中国考古学会、国家文物局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古学科评议组联合终评选出,这100个考古发现,是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的实证,是民族文化自信源点。对于每个普通的中国人,他们是了解民族文化的最佳旅行目的地。古人的悲欢离合,古物所散发出的沧桑之气,一定要走到古遗迹的现场,才能切切实实地体会到。


(陶寺遗址观象台)

part 01

陶寺遗址概述

share the world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是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遗址,是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支点。

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大型考古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东北约7.5公里的陶寺镇南,平面形状略呈长方形,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除去村庄、沟壑等区域,现存遗址面积约240万平方米。
陶寺遗址所在的临汾盆地具有良好的地理条件,适合农业生产和人口聚集,这也为陶寺遗址成为都邑奠定了基础。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临汾市文物局


(陶寺遗址复原模型)



part 02

陶寺遗址地理位置和发掘收获

share the world

陶寺遗址位于塔儿山西麓,地势原本相对缓平,但由于长期人为开发与破坏,现代地貌略显破碎。
陶寺遗址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1963年、1973年和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三次复查。
1978年至1987年进行了9年的田野发掘,发掘面积共7100余平方米,其中居址2100余平方米,墓地约5000平方米。


陶寺早期大贵族墓地位于聚落遗址的东南角,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龙山时代的规模最大墓地。
墓地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墓葬类型包括大型、中型和小型,比例分别为5%、8%和87%,呈现典型的金字塔结构。
墓葬随葬物品悬殊,展现了当时社会分化、王权确立和礼乐制度形成的情况。


part 03

陶寺遗址是中国史前“都城要素最完备”城址

share the world

(陶寺遗址博物馆布展)

城址兴建与使用的主体年代距今4300-3900年,面积达280万余平方米。

城址内东北部是面积近13万平方米的宫城和宫殿群所在的核心区。宫城西南近处为下层贵族居住区,宫城南部近处是仓储区。

城址南部是陶寺文化早期墓地所在,并单独围出一个小城作为特殊的宗教祭祀区,发现有“观象台”遗迹和中期墓地。

城址西南部为手工业作坊区,西北部为普通居住区。

陶寺遗址发现了迄今世界最早的观象台遗址。

(陶寺遗址宫殿区微缩景观)

建筑类型

陶寺类型的房址分为台基、平地、半地穴式和窑洞四种。

大贵族以台基和平地建筑为主,下层贵族以平地和半地穴式建筑为主,普通人则多居住在半地穴式和窑洞中。

普通房屋的室内地面通常涂草拌泥,经夯实或焙烧,并涂白灰面,用白灰涂墙裙,居住面中央有柱洞和灶坑。

陶寺先民已经开始开采和使用石膏作为建材,大贵族的宫殿建筑的白灰墙皮刻有花纹装饰,表明当时建筑技术的高超。


part 04

陶寺遗址表明了社会阶层分化与王权

share the world

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陶扁壶上的文字为“文尧”二字,被认为是尧舜时期的都邑。陶寺遗址的发掘证明了当时社会分化程度较高,社会组织和结构比较完备和成熟。

陶寺遗址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都邑之一,具备早期城市和都城的特征。大型建筑基址、王陵、城墙、贵族墓园与住宅、宗教礼拜场所等遗迹,表明其具备都城的功能。

陶寺遗址的观象台遗址通过模拟实验,能够准确观察到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体现了当时的天文历法水平。


part 04

陶寺遗址博物馆11月12日开馆

share the world

陶寺遗址博物馆将于今年11月12日正式开放。

陶寺遗址博物馆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口,是依托陶寺文化建设的一座专题性遗址博物馆,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展厅面积约5000平方米,完整全面展示了距今4300年至3900年陶寺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


陶寺遗址博物馆的开放,让陶寺遗址拥有了高质量展示中心,博物馆集中展出230件(套)珍贵文物,多璜联璧、彩绘蟠龙纹陶盘、铜蟾蜍片饰、绿松石镶嵌腕饰、彩绘漆木器、骨质口簧等集中亮相。



part 05

陶寺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

share the world

陶寺遗址出土了龙盘、文字扁壶、鼍鼓、石磬、玉兽面以及中国最早的“铜器群”等许多文物“重器”。这些重要发现表明陶寺文化时期早期国家已经出现,礼制初步形成,是中国夏、商、周三代辉煌文明的主要源头。

以下文物会不会调拨到遗址博物馆?

“没有哪一个遗址能像陶寺遗址这样,全面拥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标志。”
1、圭表
时代:新石器时代
收藏:中国考古博物馆
圭表是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垂直于地面的标杆叫表,水平放置于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陶寺遗址中期王墓中出土有黑、绿、红三色相间的髹漆木杆,有学者推测其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圭表”测影仪器,不仅可以确定农时节令,还可以进行大地测量,确定“地中”,表明当时可能已经存在“王者逐中”的意识。
2、铜齿轮形器
时代:新石器时代
收藏:中国考古博物馆
青铜器的发明与使用,是人类进入青铜文明时代的标志。陶寺遗址墓葬中出土的含砷元素的铜齿轮形器,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砷青铜之一。这件铜齿轮形器外径约11.4厘米,内径7.8厘米,形如齿轮,外缘有发散状齿形突起物29个。出土时,它与在墓主手臂上的一件玉璧紧紧叠粘。有学者推测它表现了朔望月轮回,也有学者认为其为钏饰,即胳膊上的环状装饰物。
3、彩绘蟠龙盘(彩绘龙纹陶盘)
时代:新石器时代
收藏:中国考古博物馆和山西博物院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数千年来始终有着崇高的地位,至今中华民族仍自称为龙的传人。陶寺龙盘中的彩绘蟠龙,身体饱满而外张,沉稳而强健,威严而神秘,是罕见的艺术珍品。6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已经出现了龙的形象,寓意吉祥,陶寺的龙形象也为后世所传承。
4、朱书符号陶壶
时代:新石器时代
收藏:中国考古博物馆
朱书扁壶出土于陶寺遗址城址内的居住区,上面有红色颜料书写的两个字,字有笔锋,似为毛笔类器具书写。其中一个为“文”字,另一个字学界有“尧”“命”“邑”等多种解释。朱书文字的发现,对于探索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判定“尧都”具有重要意义。
5、刻字骨耜(sì)
时代:新石器时代
收藏:中国考古博物馆

耜是古代一种翻土的工具,是犁的前身。陶寺遗址26号墓北壁壁龛内,放置着一件具有礼器性质的骨耜,刻有耕作农具的象形图案。有学者认为此图案为“辰”字,即“农”的本字,它的出现可能将汉字的成熟期至少推进到4000年前。
6、铜铃
时代:新石器时代
收藏:中国考古博物馆

以复合陶范铸造青铜礼乐器,成为中国青铜文明的标志性工艺。陶寺铜铃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完整的复合范铜器。它的出现,说明中原地区在龙山时代可能已掌握了复合范铸造工艺,为青铜礼器群的问世准备了技术条件。同时也是迄今所见中国历史上第一件金属乐器,很可能是后来青铜编钟的先祖之一。陶寺铜铃的出现,“标志着构成中国三代音乐文明重要内涵的‘金石之声’时代的来临,可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7、玉神面(历史书上标玉兽面)
时代:新石器时代
收藏:山西博物院
玉神面是一件祭神的礼器,但不见通常的狞厉怪异,造型典雅柔和,神态安详神秘,玉质晶莹润泽,彰显出墓主人不同寻常的尊贵身份,反映了陶寺遗址与长江中游地区石家河文化的文化交流。
8、鼍(tuó)鼓
时代:新石器时代
收藏:中国考古博物馆
礼器,是“礼”的物化载体,既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又是区别等级的标志。陶寺墓葬依照等级高低,随葬规格不同的成套礼器,并形成一定的规制。大型墓葬中,随葬品颇为丰富,发现有石磬、土鼓和鼍鼓组成的乐器组合,是“王”的身份象征,并具备了礼仪乐器的功能,是陶寺礼乐文明的重要代表,开创了三代礼乐制度的先河。
9、土鼓
时代:新石器时代
收藏:山西博物院藏
鼓是中国较早出现的传统乐器之一,除了未能保存下来的木鼓,这是已知鼓类乐器的最早标本,以陶为腔,顶端蒙皮。它出土于陶寺遗址大型墓葬,除了歌舞祭祀的乐器功能之外,还体现着墓主的特殊身份。
10、石磬
时代:新石器时代
收藏:山西博物院藏
磬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石质乐器,古人认为其声清脆悠扬,可以通神达天,因称“天籁”。这件陶寺遗址出土的特磬是目前发现年代最久远的石磬,器型硕大、音响清越,是后世编磬的鼻祖。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SHARE THE WORLD


收藏:中国文物大局观,195件禁止出国出境展览文物,全部集齐,召唤博物爱好者


收藏:中国327家国家级一级博物馆完整目录!打卡过这22家博物馆的都是大神!


(备注:陶寺文物组图文来自于央博,文物收藏地有校正)

部分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络必删

博物学渣
❤️对一切事物都好奇的博物馆爱好者 🌟立志做个有趣且有意义的分享者 关注博物学渣,我们一起逛博物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