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教版更新了七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不止是封面的秦始皇铜车马更换了含有“中国”的何尊,显著的变化是丰富了文物和遗址介绍,这些记录了、印证了“中华文明”的崛起。这不正是历史学讲究的“孤证不立”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考古观念。当然,博物馆一直都是开放的好学校,这次跟紧《博物学渣》,重回记忆中的七年级,一起完成中国历史教育闭环。敲黑板,这次我们的撰文,会以《中国历史》课本划分的单元来呈现,这样会有一个更清晰的脉络。历史不能来自神话和传说,都是一个个遗址和一件件文物,相互应证,这才能是客观的历史。东汉末期,长期混战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乱世出枭雄,曹操就顺应历史的潮流,想要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怀有雄心壮志,想要统一天下曹操有两大对手,一是刘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就是说,天下曹操看得起的只有刘备和他自己。另一对手是孙权。他评价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到底是夸还是隐喻?曹操打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后,举兵南下,想一举统一全国,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派诸葛亮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孙权命令周瑜为主将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刘备军队共约五万人迎击曹军。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军将士为北方人,不习水战,于是将战船首尾相连,等待时机发动决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的火攻计,令人写书信给曹操诈降,曹操中计。这天,黄盖率船乘风驶向曹军。曹军战船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率部北退,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北方,巩固实力,孙权和刘备也分别在江东和西南地区发展自己的力量,每个政权都暂时还不具备统一全国的能力,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备注:这部分不应该是诸葛亮和周瑜的高光时刻吗?《三国演义》是本小说啊,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第六十五卷明确记载了黄盖提出火攻的策略,确实和诸葛亮没什么关系。《三顾茅庐图》是明代著名画家戴进创作的一幅经典绘画作品,以绢本设色的形式展现,尺寸为纵172.2厘米,横107厘米。这幅画作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珍品。戴进通过这幅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三国时期刘备三次拜访隆中诸葛亮的故事,这一故事源自罗贯中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并广为人知。画面中,戴进巧妙地结合了山水与人物,展现了刘备的诚挚与诸葛亮的隐逸智慧。刘备恭敬的态度、关羽和张飞的陪伴,以及诸葛亮草庐的环境,都被细腻地刻画出来。山石的描绘采用了大斧劈皴法,体现了浙派画风的特色,而人物的神态动作则栩栩如生,尤其是刘备的谦卑和诸葛亮的超然,都通过笔触得以传神表达。郭忠恕的《柳龙骨车》是一幅描绘古代农业技术的画作,特别是展示了传统农具“牛转翻车”或称“牛转龙骨车”的使用场景。
这幅作品体现了郭忠恕在界画方面的精湛技艺,界画是中国画的一个分支,擅长精确描绘建筑和复杂的机械结构。《柳龙骨车》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农夫利用牛力驱动翻车进行灌溉的情景,画面中可能包括了柳树下牛拉着装有长槽的翻车,儿童或农夫在旁驾驭,生动地再现了古代农业生活的一幕。
备注:人教历史书使用这件文物主要为了体现魏国在农具上的改进,有利于强国。
知识点: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夺了魏国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西晋实行分封制使宗室诸王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一样,最终诸王的势力增大。王室有昏庸无能,八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场战乱,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向南方迁徙,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北方各族不断内迁,到西晋时,迁入关中的北方各族占据一半人口。316 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腐朽的西晋王朝在八王
之乱和内迁各族武力进攻的双重打击下灭亡。“晋鲜卑归义侯”金印是西晋时期颁发给鲜卑乌桓族首领的一枚重要官印,它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是汉晋时代民族融合政策的实物证据。
这枚金印采用模铸工艺制成,具有驼钮设计,印体扁方形,印面为正方形,阴刻篆书“晋鲜卑归义侯”六字。其尺寸约为边长2.3厘米,高2.25厘米,重94.6克。
“归义”封号在汉晋时期广泛使用,表明了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归附行为的认可,反映了汉晋政府对边疆民族采取的羁縻政策,即通过赐封、联姻等方式加强与边疆民族的联系,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种做法不仅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内蒙古博物馆还有“乌丸归义侯金印”
西晋持刀陶俑是这一时期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它们反映了西晋时期的军事装备、士兵形象、工艺水平以及文化背景。这些陶俑通常头戴平巾帻,身穿襦和裤,手持刀具,体现了当时武吏或士兵的装束。西晋在平定东吴后,撤销了州郡政府的军队,设立武吏作为地方政府的武装力量,负责维持治安和应对小规模的民变,大郡设置100人,小郡则为50人。这些武吏陶俑的出现,不仅展示了当时的军事组织结构,也反映了社会秩序和地方管理的状况。5、(历史书第九十九页)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中的《牧马图》
时代:魏晋
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中的《牧马图》是这一时期墓室壁画的典型代表,它生动展现了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畜牧业的繁荣景象。这些砖画以简练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捕捉了日常生活的瞬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特色。
魏晋墓砖画多种多样,反应了关外民族的生活状态。
北方地区自西晋灭亡之后,相继建立起许多割据政权,这种政治局面一方面造成了农业经济的萧条和衰落,另一方面使大批北方人民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极大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南方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战乱较少,社会稳定,统治者大都注重发展农业,积极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改变了江南农业“火耕水耨”的原始状况,转而进入精耕细作阶段。这样,江南很快形成为新的农业经济区,同时手工业、商业也得到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6、(历史书第九十九页)东晋黑釉鸡首瓷壶
时代:东晋
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
东晋时期的黑釉鸡首瓷壶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的瑰宝,尤其以德清窑的产品最为著名。这些瓷壶体现了当时制瓷技术的成熟与审美情趣的独特。鸡首壶不仅是一种实用的日用品,其鸡首装饰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象征,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守信和报晓,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和谐生活的向往。此外,鸡首壶的流行也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瓷器造型艺术的创新和动物形象在陶瓷装饰中的广泛应用。东晋黑釉鸡首壶是黑釉瓷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标志着从青瓷向多样化瓷器转变的开始。德清窑作为最早烧造成熟黑釉瓷的窑场之一,其产品对后世黑釉瓷的制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7、(历史书第九十九页)北齐青釉仰覆莲花尊
时代:南北朝
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历史书上出现的是南朝莲花尊,展示的是禁出文物北齐莲花尊,南北都有这样莲花尊文物出土,全国各博物馆大致有10件)
北齐青釉仰覆莲花尊,是一件代表北朝瓷器艺术高峰的杰出作品,它不仅展现了当时制瓷技术的精湛,还深刻反映了佛教文化对北朝社会的深远影响。莲花尊的流行与佛教的盛行密切相关,莲花作为佛教中的圣洁之花,象征着从污浊中出淤泥而不染,其在瓷器上的广泛应用,反映了佛教思想在当时社会的普及和影响。同时,这种器物多出土于贵族墓葬,说明它不仅是宗教仪式上的用品,也是彰显身份地位的奢侈品。
知识点:
从 4 世纪初到 5 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 15 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
汉,总称为“十六国”。其中氐人苻(fú)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383 年,前秦君主苻坚出动约 90 万大军,发动了旨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但在与东晋的淝水之战大败,前秦的北方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南方的东晋政权又被大将所夺。420年大将刘裕称帝,国号宋,南朝开始(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总称为“南朝”。4世纪后期,东北鲜卑拓跋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494 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包
括鲜卑在内的北方各族百余万人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
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
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
等。这些措施,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北朝政治更替很快,最终577 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8、(历史书第一百一十一页)《北齐校书图》清摩本
时代:清
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北齐校书图》是北朝时期杰出的绘画作品,由北齐著名画家杨子华创作,现存版本为宋代摹本,珍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展示的是清代摹本。这幅画作纵29.3厘米,横122.7厘米,以绢本设色的形式展现了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委派樊逊、高乾和等11位学者校定国家藏书的历史事件。
画卷生动描绘了当时的文化盛况,画面中人物众多,包括不同种族、性别和地位的人物,共计约20人,每个人物都被赋予了独特的表情和动作,体现了杨子华精湛的肖像画技巧。画中主要分为三组场景:一组是文士们在认真校书,有的沉思,有的书写,有的则在交流讨论;另一组是侍从和女侍的活动,他们或持纸砚,或捧食物,或准备衣物,展现了当时侍奉的礼仪和日常生活的细节;最后一组是奚官与马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文化背景。
《北齐校书图》不仅是一幅艺术作品,也是历史的见证,通过它我们可以窥见北齐时期的文化繁荣和书籍整理工作的严谨性。画中的器物如胡床、食具、靴巾、袍带等,以及人物的妆扮,都忠实反映了当时的物质文化和生活习俗。
9、(历史书第一百一十三页)北魏星象图
时代:北魏
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北魏星象图,特别是指北魏元乂(yi)墓中的星象图,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实物证据,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这幅星象图发现于河南省孟津县朝阳镇向阳村的元乂墓,该墓属于北魏时期,具体时间为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元乂是北魏皇族成员,其墓室结构为下部正方形、上部穹窿顶,规模宏大。
星象图位于墓顶,直径接近7米,绘有300多颗星辰,这些星辰以红色描绘,并通过红线相连,标示出不同的星宿。图中银河以淡蓝色波纹表现,贯穿南北,形象生动。专家研究表明,这幅星象图所展示的星空可能是基于实际观测绘制,代表了农历正月或七月的夜空景象,其中可以辨认的星宿包括北斗、轩辕、北河、南河等,是目前考古发现中时代最早、规模最大、星座最多且定位最精确的星象图之一。
《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一部极为重要的综合性农学著作,由北魏时期的杰出农学家贾思勰编撰,大约成书于公元533年至544年之间。这部书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且最完整的农书,也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对后世的农业发展和农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齐民要术》共分为10卷92篇,内容涵盖了从耕作、播种、施肥到收获的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包括谷物、蔬菜、果树、林木、畜牧业、养鱼、酿造、食品加工等各个方面。书中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农业技术、作物栽培方法、家畜家禽饲养技巧、食物的加工与保存,以及一些生活实用技艺,如制糖、酿酒、制醋等。10、(历史书第一百一十五页)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卷《兰亭序》原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的修禊活动中所作,记录了那次聚会的愉悦情景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冯承素的摹本,相传冯承素使用了“双勾填墨”的技术,即先以细线勾勒出字的轮廓,再填以墨色,以求最大程度地接近原作,力求保持原作的神韵和笔法。作为《兰亭序》众多摹本中最为著名的一版,冯承素摹本对于研究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唐代书法的传承以及书法史都具有极高的价值。书圣王羲之比较特别的是师父是一位女性书法家卫夫人,也是他的姨母,传世有唐摹本《姨母帖》,听到老师去世时写下的,笔锋尽收。(大英博物馆唐摩)
(北京故宫宋摩)
《女史箴图》是东晋时期杰出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根据西晋文学家张华的《女史箴》一文创作,是中国绘画史上早期人物画的杰作。这幅画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卷轴中国画之一,也是尚能见到的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被誉为“中国美术史的开卷之图”。它现存的版本主要为唐代摹本,收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而另一宋代摹本则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画不仅是艺术上的珍品,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女性地位,以及贵族妇女的日常生活和礼仪规范。通过对这些故事的描绘,顾恺之不仅传达了张华《女史箴》中的道德训诫,也间接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为后世提供了研究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
收藏于:院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洛神赋图》是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创作的一幅杰出画作,它以长卷形式展现了曹植与洛神之间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这幅画作现存的版本均为宋代摹本,分别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洛神赋图》全卷分为三段,细腻地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相遇、相恋以及最终无奈分离的故事情节。画卷中,曹植的形象被赋予了深沉的情感,而洛神则以超凡脱俗、衣带飘逸的形象出现,两者之间的互动充满了浪漫与哀愁。顾恺之运用了“高古游丝描”的线条技巧,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律,人物表情与动作细腻入微,山水背景简约而不失意境,体现了魏晋时期绘画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情趣。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武周山南麓,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与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它开凿于北魏时期,大约在公元460年至524年间,距今已有约1500年的历史,是佛教东传中国后由皇家主持开凿的第一座大型石窟寺。其中,“昙曜五窟”(16-20窟)尤为著名,它们代表了北魏五位皇帝,是典型的皇家石窟,展示了北魏早期佛教艺术的特色。每个洞窟中的大佛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宗教意义,而中区的洞窟如第5窟的大佛、第6窟的释迦佛洞以及第12窟的音乐窟,以其精美的雕刻和丰富的佛教故事浮雕,展现了北魏时期艺术的辉煌成就。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的龙门山与香山之间,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杰出代表,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它不仅是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1400多年的历史,从北魏孝文帝时期开始开凿,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多个朝代的不断雕琢。龙门石窟南北绵延约1公里,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超过11万尊,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奉先寺内的卢舍那大佛,这尊高达17.14米的佛像是根据武则天的容貌雕刻,展现了唐代雕塑艺术的精湛与皇家气派。此外,潜溪寺、宾阳洞、万佛洞和莲花洞等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每个洞窟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艺术价值,如宾阳洞内精美的马蹄形平面和重瓣大莲花,以及万佛洞内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都是石窟艺术的典范。(良渚古城出土玉钺,距今5000年)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到此完结,还有一课是教中学生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华文明起源,特别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人说中国的历史能证实的只有3300年,有的说3700年,这大多是西方考古的论点,良渚古城已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也是印证了中国考古也是得到国际认可的。文物是凝固的历史,越来越科学的考古发掘,我们应该有自信,中华文明5000年,而且是不断代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