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法堂‖ 实业救国:张謇与淮海实业银行兑换券
文摘
历史
2024-04-25 11:26
北京
“农工商业之能否发展,视乎资金之能否通融。”这是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1913年出任北洋政府工商总长兼农林总长(后为农商总长)时,在《实业政见宣言书》中提出的观点。正是因为张謇超前的金融理念,在他的倡议下,1920年在南通正式成立淮海实业银行,并发行银行兑换券。这家银行是一家地方民营金融机构,发行有壹圆、伍圆、拾圆三种面额的兑换券。而且,最有意思的是,为了显示张氏家族的实力和影响力,张謇就把自己的儿子—张孝若头像印在了钞票上,作为银行兑换券的主图案。张謇是清末民国著名的实业家,被称为实业之父,是近代中国由传统士大夫转化为早期企业家的代表人物。张謇(1853—1926年),江苏海门常乐镇人,光绪十一年( 1885年)在顺天府乡试中考中举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895年开始陆续创办包括南通大生纱厂在内的多家企业。1902年起,兴办各种文教事业。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1912年起草清宣统皇帝退位诏书,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北洋政府时期,任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全国水利局总裁。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是日非,毅然弃官归乡里,走上了实业教育救国之路。张謇在南通创立的一系列现代工业企业,开启了中国早期工业现代化的先河;他在教育上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奠定了南通教育享誉全国的基础。在兴办实业过程中,张謇深刻认识到,银行在现行的实业中,具有融通资金的巨大作用,对一个企业来讲非常重要。因为兴办实业初期,资金问题就不断地困扰着张謇。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两江总督张之洞委任张謇总理南通、上海一带的商务事宜,授意他创办纱厂。为此,张謇经常在南通、上海二地奔走,到处求人筹措资金,贫困时连往返的车费都无法凑出。故而,兴办银行、融通资金的想法一直在他脑中闪现,始终将金融视为发展实业之基石。1910年,张謇就曾有过建立南通劝业银行的设想,他认为,“是今日为实业计,必先银行,为银行计,必先营销储蓄而普通商业。以储蓄资普通商业之本,以普通商业资储蓄之息,一行兼之,尤为灵通而稳固”。但因为当时条件尚不具备,其设想并未实现。要想做成事,必须有做事的人!为了培养懂银行业务的专门人才,1909年,张謇在通海五属中学(南通中学前身)内附设初等商业学校和银行专修科,学制为预科一年、本科三年,张謇亲自题写校训:“忠信持之以诚,勤俭行之以恕”。1912年初等商业学校改为乙种商业学校,1914年新建校舍,称南通私立甲种商业学校,为企业管理和银行培养、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1918年初,上海金融界人士计划在南通设立银行。张謇得到消息后,向南通工商界发出呼吁,认为银行应该由本地人开办,否则会受制于人,遂而提出可以采取合资、借款、代办等形式,设立合资、合作银行。1919年5月,大生纺织公司股东会召开,决定创办股份制银行,名为“淮海实业银行”。上报财政部、农商部批核后,淮海实业银行于1919年秋开始试营业,1920年1月正式开业,主要经营存款、放款、贴现、受抵有价证券、代理南通地方公债、代保管金银物品、兑换外币、买卖金银、管理大生系统的股款股息等业务。张謇的三哥张詧任淮海实业银行董事长,张謇的儿子张孝若任总经理,总行设于江苏南通市区濠阳路,分行遍设上海、苏州、扬州、镇江、海门等地。银行职员基本上是张謇创办的银行专修科和甲种商业学校的毕业生。因为通海地区(南通和海门)的实业,以棉纺织和盐垦为核心,均为资金密集型企业,对金融业的依存度很高。“淮海银行设立之宗旨,本为通海各实业金融活动之计。”张謇设立银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通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银行取名“淮海实业”意义深远。南通位于长江口的北岸,地理上属于淮海地区(即淮河以北地区)。淮海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地理概念主要是指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河以北及海州(今连云港)一带的地区。二十世纪初,张謇极力宣扬实业救国论,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张謇也成为中国近代实业救国论的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淮海实业银行获得政府批准之际,就获得货币发行权。1920年印发淮海实业银行兑换券100万元,有壹圆、伍圆、拾圆三种面额。其中壹圆、伍圆券在市场上有少部分流通使用,拾圆券未发现流通使用。三种面额的兑换券均为横式,设计风格和版式特征大致相同。壹圆券票幅尺寸为158×83毫米,灰褐/蓝色印刷;伍圆券票幅尺寸为175×87毫米,紫/青色印刷;拾圆券票幅尺寸为163×90毫米,青/红色印刷。兑换券上没印制年份,也没有标明印制单位。券正面,上方印有“淮海实业银行汇兑券”九个字,楷书。钞票名称左右两侧有该张钞票的印制编码,红色、由NO.+大写英文+六位阿拉伯数字组成。中间以淮海实业银行总经理张孝若半身像作为主景图案。图案左侧花托印有面额壹圆(或伍圆、或拾圆)字样,竖书。图案右侧三列竖书,分别是“凭票汇付、国币壹圆(或伍圆、或拾圆)、淮海实业银行照付”字样。图案右下方,盖有一方“淮海实业银行”红色印章,篆书书体。券背面,均为英文,包括行名、面额等信息。券面上方左右两侧印有六位阿拉伯数字的印制编码。壹圆券和拾圆券中间图案是南通著名的狼山风景,伍圆券中间图案是位于南通市区的淮海实业银行总行大楼。这三种券设计巧妙,防伪技术高超。如,壹圆和拾圆券,正面沿着四周边框分别印有一圈篆书“壹”和“拾”字样。伍圆券沿着边框逆时针印有篆书“伍”、“元”字样这三种券正面都以张謇之子张孝若半身像作为主景图案,背面图案则分别是狼山风景和总行大楼。这些设计元素都充分体现了张謇家族在银行的主导地位和南通地方民营银行的特色。张孝若(1898—1935年),早年留学美国,后归国协助张謇处理各项事业,先后任大生纱厂董事长、大达轮船公司总经理、淮南盐垦公司常务董事长。张謇去世后,张孝若主持南通各项事业,并秉承父辈慈善精神,引入西方人道理念,倡导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南通分会(今南通市红十字会),并担任首任会长。民国初年,京津沪上层社会人士将袁世凯之子袁克文、末代皇帝溥仪之族兄溥侗、张謇之子张孝若、张镇芳之子张伯驹,称为“民国四公子”。这四位豪门子弟颇具传奇色彩,口碑很好,多有文采博学的文化与内涵,却无贵族公子哥的横行与跋扈,颇得世人的赞誉。淮海实业银行董事长张詧是张謇的三哥,他二人从小关系就非常好,张詧对他帮助非常大,为了让张謇上学,张詧主动放弃学业,协助父亲种田和做小生意,将读书机会让给了张謇。张謇对哥哥也很是敬重,他曾说:“退庵(指张詧)无弟,则创之势薄;啬庵(指张謇自己)无兄,则助之力单。”“謇无詧无以至其深,詧无謇无以至其大。”狼山风景区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佛教文化于一体的著名风景名胜区,由狼山、军山、剑山、马鞍山、黄泥山五座山组成,峻拔挺秀、雄伟壮观。因山上有多处历史文化遗址和寺庙等建筑,故狼山被称为中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又因是长江由海入江的第一名山,故有“江海第一山”之美誉。 狼山自然风光优美,在山上可以俯瞰南通市的全景,远处的长江和南通港尽收眼底。民国时期发行的各种纸币,为了突出地方特色,多数往往以当地名胜古迹作为主图案,淮海实业银行兑换券的设计也遵循了这一惯例。淮海实业银行总行大楼坐北朝南,一层为半地下,为银行金库。二层是营业大厅,三层是接待室。大楼设计风格独树一帜,是南通地区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建筑。1920年至1921年,淮海实业银行营业总额年达四五百万元,1921年全年纯利16万余元。后随着帝国主义在华开办大量开设纺织厂,争购原料,倾销纱布,造成大生纱厂大面积亏损。1922年,淮海实业银行的经营日渐困难,贷款很难收回来,甚至利息也不能结清。1923年,当年仅盈余3万余元。因经营困难,难以维系,淮海实业银行陆续关闭各地分号。1927年,淮海实业银行正式停业,随后经历了漫长的清理过程。1958年,淮海实业银行将剩余资产注入南通通燧火柴厂,至此,淮海实业银行正式撤销。淮海实业银行虽然营业时间不长,但在南通的近代金融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发行的纸币对南通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聆听历史的遥远回响,翻开恢弘的金融史册。保存至今的淮海实业银行兑换券见证了南通地区近代民营金融机构的兴衰历程,是实业家张謇金融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兑换券设计美观大方,印刷精美,也具有较高的研究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