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自洪武至崇祯,共11位皇帝,历经276年。明前期,实行以大明通行宝钞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体系。中后期大明宝钞严重贬值,白银开始进入流通流域。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开始发行大明宝钞,每钞一贯,折铜钱一千文、银一两。在最初二十年的时间里,宝钞币值基本稳定。后因发行量增加的原因,开始遭遇大幅度贬值。到成化年间(1465—1487年),一贯钞只值铜钱一文。到弘治(1488—1505年)、正德年间(1506—1521年),钞法已经废止不行,大明宝钞基本退出流通领域。在大明宝钞实际流通的130余年中,钞面只印有“洪武”一种年号,其他历代皇帝登极改元,都没有更改钞面上的年号,这种现象在中国货币史上很少见。原因又是何在呢?这和明成祖朱棣有重大关系!大家都知道,朱棣是明朝最具争议的一位皇帝,他通过靖难之役谋反夺权,滥杀重臣,但在他执政时期,对外军事上节节胜利,领土疆域进一步扩大,编纂《永乐大典》,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开创了一个盛名之世,被誉为永乐大帝。因为皇位是抢来的,所以朱棣在治理天下中,无法具言事君以忠,只得对外声称一定要继承先祖朱元璋遗志,在一些具体实践中,均效仿明太祖。建文四年十一月(1402年,此时明成祖朱棣已即位,尚未更改年号),户部左侍郎夏原吉,因宝钞提举司印制大明宝钞的铜钞版使用时间已久,文字磨损且年号均为洪武,遂建议趁明年改元永乐之际,将铜钞版原洪武年号变更为新的永乐年号。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朱棣的回复是这样的,“板岁久当易则易,不必改洪武为永乐,盖朕所尊用皆太祖成宪,虽永用洪武可也”。意思是说钞版时间久了,你们户部该换就换,但不必将洪武年号改为永乐。我要遵守太祖定制定下来的法律、规章制度,永远使用洪武年号!所以最终夏原吉的建议并未获得批准,大明宝钞无论何时印制和发行,最终只有洪武一种年号。为什么朱棣会有这种想法呢?这要从他皇帝身份的获得说起。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京城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同时册封长子朱标为太子,此时朱棣刚刚八岁。洪武三年四月初三,朱元璋前往太庙,告知列祖列宗封藩之事,“然天下之大,必建屏藩,上卫国家,下安民生。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三天之后,在奉天殿正式举行分封礼仪,10岁的朱棣被封为燕王,封地在遥远的北疆之地—北平(今北京)。16岁,朱棣前往中都凤阳,进行了为期四年的军旅生涯,接受了较为系统的行军作战的训练。这四年的军中生活,对朱棣以后的人生道路和执政理念影响深远,他后来回忆说,“朕少时尝居凤阳,民间细事,无不究知。”洪武三十年三月(1380年),朱棣带领王府的5700余名将士前往北平就藩,为朝廷守卫边关,防止元朝残余势力的反扑。因为在心中一直觊觎太子宝座,所以朱棣在北平韬光养晦,厉兵秣马。洪武二十三年(1380年)正月,朱元璋同时安排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分别率兵出征漠北,前者无功而返,后者却足智多谋,大获全胜。朱元璋甚为欣喜,奖赏朱棣一百万贯大明宝钞,并说“清沙漠者,燕王也,朕无北顾之忧矣!”也就是从这一时刻起,朱棣开始在诸藩王中崭露头角,成为明廷北部边防的依靠。此后,朱棣屡获战功,燕王扫北,使得他声命大震。洪武二十四年,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选定朱标的第二个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而后几年,朱元璋几个有才干的儿子先后去世,燕王朱棣渐渐成为强藩之首。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病逝,皇位由皇太孙朱允炆世袭,年号建文。建文帝朱允炆继位的时候只有二十一岁,年纪尚小,性格柔弱,喜好读书,统治经验不足。上台之后,听取大臣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的建议,开始对拥有兵力、威胁皇权帝位的诸叔藩王进行大规模“削藩”之举,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相继被废,贬为庶人。看到此局面,原在北地的燕王朱棣忧心忡忡,深知下一个就是他这个强藩之首了。接着,朝廷又找借口削减北平府的驻军数量,调动兵马,对北平周边进行布控,双方局势可谓是剑拔弩张。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决定起兵造反。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中有一条“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 为给自己的叛乱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他就以这一条为由,说是当前朝廷奸臣当道,国家有难,亲王领兵入朝锄奸平难护国,称为“靖难”。朱棣的这一番慷慨陈词,战前动员,激发起了士兵们的战斗热情,于是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名义挥师南下。叔侄双方经过三年鏖战,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二日,燕王顺利攻入京城,取得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而建文帝传说在宫中自焚而亡,七天之后朱棣下令以天子之礼安葬。史载:“此时宫中起火,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死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又载:“或云由地道出亡。”建文帝的下落至今仍为史学界谜团。朱棣尚未登极之前,为了名正言顺,取得官员信服,广造舆论之势。诸王和文武百官劝他继承大统,他假意推辞,“予始逼于难,誓救祸锄奸,以安天下,为伊周之勋。不意孺子无知,自底灭亡。今奉承洪基,当择有才德者,顾予菲薄岂堪负荷?”连着三天,群臣一直上表,赞美朱棣有帝王之德,说继承皇位乃是顺应民意。朱棣看到时机成熟,决定进入皇宫称帝。在路上,翰林院编修杨荣拦住朱棣,问了他一句话,“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朱棣顿时醒悟,发觉显些误了大事,赶紧改道去朱元璋孝陵祭拜。之后,朱棣才在群臣簇拥之下,走入皇宫奉先殿,即皇帝位,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为永乐,寓意国家永远太平,百姓永享安乐。为完全抹去建文帝四年的统治痕迹,朱棣大力恢复洪武时期的规章制度,将建文帝惩治的官员一律平反复职,所削废的诸王恢复旧封。甚至将建文帝即位后更改的殿名、门名也恢复原有名称。永乐帝画像,出自2020年“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
朱棣即位后,在国家治理层面有一个很大优势,他得到的天下是朱元璋三十多年兢兢业业辛苦积攒下来的,可谓是一个物质充裕富足的社会。但同时他也有一个致命的劣势,因为这个天下是他篡位夺来的,身上背负骂名,大批建文帝时期的文官采取不合作、不配合的工作态度。朱棣手握生杀大权,说一不二,可以清洗、甚至杀掉那些不合作的文官,但他毕竟是夺位登极,涉及到更改朱元璋时期的纸钞之法,尤其是大明宝钞全国流通,他自然不能轻易更改年号。而且,大明宝钞上永远采用洪武年号,让朝野上下可以看到他以太祖成宪为基进行统治的理念,并向天下黎民百姓表达自己的心迹,在民间还可以稳定民心,从而收获一波民心。所以,当夏原吉建议使用“永乐”年号,制作大明宝钞新钞版时,被朱棣毫不犹豫地一口回绝。其目的就是摆脱自己篡逆者的骂名,标榜自己是帝位法统身份,将篡逆改为继统,永远遵循祖训,尊重朱元璋一朝的制度,以高举皇考朱元璋的名号为自身正名,突显其继位的合法性、正当性,也体现了他对太祖之志的承继,发扬光大太祖基业的精神。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件事可以进行佐证。朱棣为了洗白得位不正的污点,在政治上一再贬低建文帝的作为。朱元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废中书省,不再设立丞相。建文帝时,以齐泰、黄子澄参预机务,实际成为朝廷的中枢,并且将六部尚书升为正一品。朱棣即位后就指责建文帝有违祖训,“虽不立丞相,反有六丞相也。”夏原吉是明朝初期的一名出色的财政管理官员,字维喆,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生于江西德兴,后随父迁居湖南湘阴,洪武年间,考中举人。先任户部四川司主事,洪武十五年(1382年)起开始在户部工作,担任户部主事。到建文帝时,开始担任户部右侍郎。朱棣入城后,他没有参加迎接,而是在户部埋头清算核查财经账册。他本是在朱棣清算建文帝旧臣之列,但他向朱棣提出延缓三天,以便他可以顺利完成账目核算。这一点,受到朱棣赏识,遂调任户部左侍郎,永乐四年升任户部尚书。夏原吉用他独特的经济眼光,一生操持国家财政,被海内外诸多明史学家赞为“永乐盛世大账房”、“明朝第一好管家”。夏原吉因为长期负责国家财政金融,所以,他提出变更钞版上的年号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是可以民间制造假钞,其次之前历朝历代,每逢改元必鼓铸新钱,符合旧制,这样做可以进一步提升大明宝钞的信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第五次御驾亲征漠北草原,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一个轰轰烈烈的永乐盛世就这样结束了,朱棣留给后人的只有毁誉参半的客观历史评价。
因为成祖朱棣没有变更大明宝钞上的年号,以后仁宗、宣宗、英宗等也都遵守这一祖训,故终明一世,大明宝钞钞面只印有“洪武”一种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