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至20日,江苏省研究生语言发展与障碍学术创新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文学类)主办,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和研究生院承办,南京师范大学语言发展与障碍研究中心、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神经语言学研究分会和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医学语言与翻译研究专业委员会协办。
论坛吸引了广大研究生和国内外青年学者的积极参与,收录高水平论文近百篇,实际参会人数近一百五十人。本次论坛紧扣语言发展与障碍相关研究的前沿课题,聚焦“前沿·交叉·智能”这一主题,设置了6场主题报告;围绕神经语言学和临床语言学两个系列开展了共6场学术工作坊;同时,结合“人工智能+语言学”这一前沿议题,共开展6场研究生分论坛。
10月19日上午,本次创新论坛在中大楼弘爱报告厅开幕。论坛召集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梁丹丹教授主持开幕式,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潘镇、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高峰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梁丹丹教授首先对与会专家和参会的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对学界前辈及学校相关部门以及学院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潘镇院长介绍了南师大研究生院的发展概况和近几年来取得的成绩,并对梁丹丹教授团队的学术成果和研究生培养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潘镇院长表示,人工智能与学科的融合发展是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议题,本次论坛在前期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紧跟学术前沿,对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语言科学的创新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高峰院长介绍了南师大文学院的历史沿革和汉语言专业的发展情况,同时也期待本次论坛能成为广大青年学子学术探讨和交流的平台,激发更多学术碰撞与创新思考,学院也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依托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努力开创学院新文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在10月19日上午的主题报告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二级研究员胡建华教授作了题为《The Growth of Children’s Syntax》的主题报告。胡教授基于儿童语言获得与发展的长期跟踪数据以及多年的理论思考,提出了儿童语言的双向生长模式,即儿童句法结构的生长模式遵循先实后虚、虚实双向生长的模式。
随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副院长吴庄教授作了《带着“偏见”学词语:儿童词汇习得的奥秘》的主题报告,吴教授首先介绍了儿童词汇习得的里程碑事件,并通过大量的儿童语言习得实例和相关实验,介绍了儿童在词汇习得中对形状的偏向性;同时还指出,儿童能够有选择地根据周围的经验来学习词语。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浙江大学长聘教授周鹏老师以典型儿童和障碍儿童的对比为切入点,介绍了他们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跨群体对比视角下的儿童语言加工研究。周教授系统考察了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发展性语言障碍儿童和典型发展儿童在句子加工中如何利用词汇语义、形态句法和韵律等语言信息,并提出了语言加工能力的连续统假说,创造性地揭示了不同障碍群体语言表现异常的原因。
10月19日下午,本次论坛还设置了6场研究生分论坛报告,包括儿童语言发展、语言发展障碍以及语言老化与临床语言学等多个议题,超过120名同学参与到分论坛的讨论中。
在儿童语言发展分论坛中,清华大学的张潇文同学就《汉语学龄前儿童否定推理的习得研究》作了精彩分享。研究通过设置否定语境,考察了3-5岁儿童对同类物体的偏好及其推理过程,结果表明儿童在否定推理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发展连续性。点评专家王蕾副教授和李贤卓副教授建议未来可结合物体形状、颜色等多维度进行深入考察。
在儿童语言发展与障碍分论坛中,浙江大学的江海天同学则就《汉语发展性语言障碍(DLD)儿童的语法加工特征及其认知神经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行为实验与脑电实验,揭示了DLD儿童在理解“把字句”和“被字句”方面的困难,并通过ERP波形分析发现,DLD儿童在语法错误处理上存在明显差异。会场专家与参会代表们就DLD儿童的诊断标准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在大语言模型与人工智能分论坛中,东南大学的张瑶同学的研究则集中于比较西方与中国的大语言模型在故事生成任务中的写作能力,发现在英文续写任务中,GPT的表现优于中文大语言模型,而在中文续写任务中,中文LLMs的表现更为出色。宋宜琪副教授、凤黄浩副教授建议研究可以使用人类被试对LLMs生成文本进行评分,简化评测指标以及探讨研究假设与实际应用的价值等。
10月20日上午,本次论坛的临床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系列工作坊在中大楼117教室和弘爱报告厅同步举行。
临床语言学系列工作坊中,江苏省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郝颖老师分享了语言和沟通能力的评估方法及其在儿童发展中的应用。郝老师首先强调了语言和沟通的紧密关系,接着介绍了评估的场景和几种常用的评估工具和方法。最后,郝老师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全面展示了评估的全过程。
随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治医师夏冬晴医生在《儿童语言发育迟缓临床常见检查》报告中强调,脑部发育对语言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并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检查方法和可能导致语言发育迟缓的因素。此外,报告还提到了屏幕暴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建议两岁以下儿童尽量避免接触屏幕。
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临床心理师封敏讲师带来《基于多模态机器学习的孤独症幼儿言语能力预测与早期筛查研究》的报告,介绍了孤独症儿童的发声特征和语言滞后的表现,提到发声行为是多模式干预项目的基础,并且强调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以及将语言学成果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
神经语言学系列工作坊中,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脑智发育实验室梁燕工程师汇报了0-6岁婴幼儿脑智发育计划的队列建设研究的相关成果。梁燕工程师提到,早期脑发育是科学和技术的难题,也是临床医学领域的重大问题。她指出,希望通过“脑计划”这一研究项目,能够描绘出中国人群正常发育的规律、图谱和成长轨迹,进而推动脑疾病研究的进展。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于文勃博士为大家介绍了使用R语言处理、分析脑电数据的方法。于文勃博士首先介绍了脑电数据分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随后以一例真实的脑电数据为例,为大家讲解如何使用eegUtils包对数据进行分析。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梦寰为大家介绍了功能性近红外光谱这一技术在言语-语言研究中的应用,特别是针对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临床研究。王梦寰博士生向大家详细介绍了fNIRS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和数据分析策略,特别通过一个临床上的一个具体实例讲解了其在卒中后失语症人群中的实际应用。
在10月20日下午的主题报告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杨亦鸣教授通过解读未来健康产业这一国家前瞻部署新赛道,详细阐述了语言障碍与脑健康是未来健康产业的重要领域,同时对语言康复与脑康复未来产业现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随后,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梁丹丹老师从发展性字形输出障碍儿童行为特征、汉字加工的认知过程机制和神经机制三个角度出发,介绍了团队目前对发展性字形输出障碍儿童群体的研究成果,其中重点介绍了发展性字形输出障碍儿童汉字阅读和书写的神经机制。
最后,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院长,暨南大学(深圳)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教授谭力海老师从语言普遍性和特异性问题出发,探讨语言与阅读的神经机制是否受语言特点的影响这一问题,并提出了大脑语言中枢统一论及大脑语言中枢文化特异论的理论观点。此外,谭教授指出了阅读障碍早期预警指标的文化特异性,并介绍了其团队研发的针对中国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标准化测验。
10月20日下午,本次创新论坛的闭幕式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朱怡淼教授主持。
朱怡淼副院长首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肯定了此次论坛的价值与意义,指出本次论坛主题丰富多元,既包括传统的儿童语言习得及障碍方面的传统研究,也涵盖了面向实践应用的临床研究。其次,学科范围广,涵盖了语言学、心理学、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真正体现了跨学科视野。最后,参与人数多、论文水平高,本次论坛成功吸引了来自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名青年学者及研究生积极参与,并收获了上百篇高水平的原创论文与摘要。
闭幕式的第二个环节是优秀论文颁奖,朱怡淼副院长宣布了分论坛优秀论文的获奖名单,并邀请胡建华教授、谭力海教授、周鹏教授及梁丹丹教授为获奖作者颁发荣誉证书,获奖名单如下:
以我院梁丹丹教授为核心的语言发展与障碍研究团队已经四次举办省级(校级)研究生创新论坛,已有累计50余位知名学者参会交流,近500名青年学子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语言发展与障碍”为核心内容的研究生论坛,已经赢得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逐渐形成了江苏省语言学学科和研究生培养的标杆。未来,创新论坛也将继续倡导跨学科、多领域的合作,推动学科的国际化进程,促进语言发展与障碍研究的理论创新与应用突破,进一步提升我校、我省在全国和全球范围内的学术影响力。期待大家的持续关注和支持!
END
文案|王一轩 向洁
图片|王琪瑞 王倩颖
排版|王雪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