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讲坛·第十三期 | 欧阳江河:诗歌文本深处的地缘问题

文摘   2024-11-15 22:40   江苏  


11月13日下午,由南京师范大学和译林出版社联合主办,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共同承办的艺文讲坛第十三期在随园校区中大楼弘爱报告厅成功举办。此次讲坛的主讲嘉宾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具代表性的汉语诗人之一欧阳江河。讲座由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平主持。译林出版社副总编辑陆志宙、译林出版社世界文学出版中心副主任张黎参加了此次活动。



在开场致辞中,何平老师对欧阳江河老师的到来致以热烈欢迎。何平老师肯定了欧阳江河老师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诗歌界的代表性地位,强调其诗歌作品与时代变迁之间存在着深刻对话关系,并点明了欧阳江河老师近年来作为文学活动家和艺术参与者,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担任的重要角色。



讲坛中,欧阳江河老师分享了其对“地缘学”概念的深刻见解与诗歌创作经验。他首先强调了地缘学与诗歌创作之间的紧密联系,阐释了地缘学不仅限于地理学,而是一种涵盖政治、文化、语言形态学等多维度的综合之学。诗歌的地缘学,与政治地缘学和文化地缘学相关,但又有所不同,其将地缘学的元素融入诗歌创作中,通过语言作为媒介,探讨自我认知、种族和语言问题,这种转化让诗歌中的地缘学触及到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心理层面。它不仅关乎地理,还关乎语言形态、修辞和情感的表达,甚至影响到人的生理特征。欧阳老师通过自身所写《移山》和《苏武牧羊》两首长诗展示了如何将历史、神话与现代性问题转化为诗歌语言。他详细描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在中国古典与现代语境中的演变,讨论了古代与现代山的不同文化意义,从神话中的移山主题,引申到现代性下的问题,如生态破坏、效率问题等,认为现代性中的诗歌不再只是简单地提炼主题和情感,而是在创作过程中不断转化和呈现新的语言形态。欧阳江河老师提出当代是一个不合时宜的观点,认为当代艺术跨越各个时代并包含有语言形态学的塑造与转化,将历史描述为“永久的新闻”,认为它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录,而是能够与当下产生联系和转化的元素。他尝试探索苏武牧羊故事背后更深层的意义,以及历史和地理变迁对个人身份认同的影响,探讨历史如何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中被重新诠释和理解。其通过分享自身在苏武牧羊之地创作诗歌的经历,强调了诗歌创作中的想象力与地缘学的关系,讨论了个体在历史中的角色,以及政治、语言和生态形态的变化对个体的影响。



此外,欧阳老师还分享了自己目前在诗歌创作中与“山”“海”相关的正在构思的要素和内容,这进一步展现了他对诗歌与地缘关系的深刻见解。在写作中,欧阳江河老师试图捕捉到语言的原始形态,并将其称为“原文”状态,认为诗歌中的语言并非简单的表达工具,而是一种在成为任何语言之前的母语形态,是连接事物与世界的根本纽带。诗歌不仅是美的表达,还承载着对当代社会的回应和思考。通过诗歌,我们可以与历史对话,与整个文明对话。


陆志宙副总编总结道,欧阳老师的此次讲述有着非常大的容量,其为每个人或多或少打开了诗歌的一扇窗户,就像欧阳老师所说的诗歌的内部结构包含了丰富的皱褶,而在这褶皱里面会发生折射,会发现你走向另外的一条道路,就像小径分叉的花园。这些都是讲我们怎么能够通过诗歌回应历史、回应当代,从而反映我们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生活。  



在随后的互动提问环节,欧阳江河老师满怀热情地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给出了细致入微、专业深刻的解答,为本次讲座增添了完美收尾。





南师-译林艺文讲坛是南京师范大学和译林出版社深度合作、共同主办的系列文学讲坛。艺文讲坛计划每年邀请10位国内外重量级的作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和文学研究者来我校作讲座,为繁荣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推动学校美育作出积极贡献。



END

文案 | 张书萌

图片 | 李高昌 王梓潇 

排版 | 夏若彤

南师文研芳华
欢迎关注南师文研芳华!本公众号致力于服务文院研究生群体,发布文院研究生相关信息。江南文枢,芳华无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