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文学中写作”学术研讨会暨《南方文坛》2024年度优秀论文颁奖活动在南京隆重举办

文摘   2024-12-14 22:44   江苏  


2024年12月5日至7日,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方文坛杂志社和译林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在世界文学中写作”学术研讨会暨《南方文坛》2024年度优秀论文颁奖活动在南京古南都饭店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赴这场文学盛宴。



   

12月6日上午,活动在古南都饭店二楼梅花园宴会厅举行,开幕式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高峰教授主持。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对本次活动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必将在全球文学版图中绽放独特光彩。广西文联副主席、《南方文坛》主编匡达蔼随后致辞,呼吁文学创作者应放眼世界,为人类共同情感与经验而创作。最后,译林出版社副总编辑陆志宙致辞,她介绍了译林出版社的发展概况以及共同举办本次学术论坛活动的缘由,指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方文坛杂志社与译林出版社是三位一体、同心同向的互助关系,并预祝本次学术活动圆满举办。



(图为开幕式主持与致辞嘉宾)


《南方文坛》2024年优秀论文颁奖仪式由杂志副主编曾攀主持。丁帆、王尧、张学昕、刘勇、萨支山、路杨、李浴洋等7位学者的6篇佳作荣获《南方文坛》2024年度优秀论文奖。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朱晓进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郜元宝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王彬彬教授、中山大学中文系谢有顺教授等知名学者为获奖者颁奖。此次获奖者既有功成名就的资深学者,也有富有朝气的青年学者,显示了《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坚守的公平公正、奖励优秀、扶持青年学术人才的传统。


(《南方文坛》2024年度优秀论文奖)








(图为颁奖仪式主持人《南方文坛》副主编曾攀及颁奖嘉宾与各获奖者合影)



随后,“在世界文学中写作”学术研讨会正式拉开帷幕,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沈杏培教授主持,南京大学文学院张光芒教授评议,专家们围绕会议主题各抒己见。南京大学资深教授丁帆指出人文社科研究需警惕马克思主义异化现象,也要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新的挑战。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朱晓进教授就“在世界文学中写作”提出了系统而理论化的见解,他强调“在世界文学中写作”需要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个性维护世界多样性,做到“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从而成为全球文学多样性中独特且有力的一部分。结合丁帆教授和朱晓进教授所述,苏州大学文学院王尧教授从“影响的焦虑”到“焦虑的影响”的转变出发,指出当下中国文学面对的危机与挑战,探讨了我们如何从焦虑中解脱,进而走向世界舞台的议题。




南京大学文学院王彬彬教授则认为中国文学始终在世界文学中创作,并提出文学语言兼具可通约性与不可通约性的双重特征。复旦大学中文系郜元宝教授聚焦中国语境下“世界”不断被重塑的现象,他认为应在地方、中国、世界三者之间重新理解“在世界文学中写作”的命题。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张学昕教授提出“自我的即是世界的”,创作个人的文学作品,实质上也是在描绘世界的文学画卷,对于丁帆教授提出的AI技术影响下的创作挑战,他坚信作家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温度是无法替代的。




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钟山》与《扬子江文学评论》主编贾梦玮先生强调了在世界文学中保持个人与民族主体性的重要性。中山大学中文系谢有顺教授关注到地方性在文学创作中的关键作用,并呼吁为世界文学贡献更多孤独的个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萨支山副研究员视野开阔,他阐述了两种对世界文学的理解思路:一种侧重于文化权力与政治地位的竞争层面,另一种则聚焦于文学本身所蕴含的普遍性与内在世界性。武汉大学文学院李遇春教授从现代文学史角度重新理解“世界文学”,提出“世界”是一个变动的概念、流动的概念,认为我们始终就在世界文学中写作,我们从来没有脱离过世界。厦门大学中文系徐勇教授认为,“在世界文学中写作”就是在由共存的秩序中的写作,就是在差异中寻求共同,在共同当中寻求差异。





(图为“在世界文学中写作”学术研讨

主旨发言的嘉宾)


在评议环节中,南京大学文学院张光芒教授对各位专家的主旨发言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们深刻剖析了“在世界文学中写作”的多元面向,既强调了保持民族主体和文学主体性的重要性,又提出了应对技术挑战的有效策略,为文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启示。




12月6日下午,三十余位青年学者、译者、编辑和出版人共聚梅花厅,进行了两场学术研讨会。会议分别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朱婧、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臧晴主持。研讨会伊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何平教授从文学史视角剖析新世界图景下的文学想象,引出三大研讨重点:其一,如何定义和想象世界文学,世界文学的内涵和边界如何移动。其二,重新讨论“1985新潮文学”在世界文学图景中的局限性。其三,当今青年作家如何想象并与新世界文学产生关系。



随后,学者们以“在世界文学中写作”为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译林出版社副总编辑陆志宙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黄昱宁从聚焦出版社视角,探讨理想读者群体的消退及其复杂成因与时代语境。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怡微分享了创意写作与叙事医学的交叉项目,将文学与医学巧妙融合。《上海文学》杂志社副主编来颖燕以颜歌作品为例,探讨青年写作者在西方语境下的本土与世界对话方式,以及如何重返故乡,构建故乡语境。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叶丽贤副主编重点关注具有成为世界文学潜质的文本,并提出了“世界性文本”的概念。作家、翻译家俞冰夏指出世界文学中还有一股潮流为“次要文学”。“次要文学”是从主流的价值判断或者文化要素当中寻找出口,它是百分百地拒绝沟通,在拒绝沟通的前提下,“次要文学”才能获得一种不可阐释的力量。作家、翻译家默音从个人创作出发,强调写作需联通世界文学。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顾文艳认为文学批评与写作实践都应该是在世界文学中的写作。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玮指出网文出海与世界文学的“互缘共构”关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路杨反思了当前世界文学的多元同质危机,并提出通过中国当代文学重构新的世界文学的呼吁。







(图为下午学术研讨会前半场的发言嘉宾)


研讨会下半场由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臧晴主持,十位青年研究者围绕文学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展开研讨。武汉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裴亮深究世界文学阅读与旅行书写的内在联系,西南交通大学余夏云教授则探讨了“天下”至“世界”的观念变迁,《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反思了当代文学是否与世界的联系日趋疏远的话题,华东师范大学林云柯副教授借卡尔维诺作品反思当代诗歌,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龚自强认为文学翻译亦是创作的一种,中央民族大学赵天成提出世界文学写作需敏锐捕捉流动的世界观与文化逻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浴洋主张以常识态度面对世界文学中的写作。江苏省作家协会创研室副主任韩松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徐刚提出“重探世界文学”的命题,认为文学研究、文学创作需要重塑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浙江财经大学顾奕俊则提醒我们关注世界文学之中独特且庞大的中国读者群体,警惕世界文学评价机制中的陷阱。臧晴总结时指出,中国当代文学问题不应局限于国内研究的封闭空间,而应秉持更宽广的知识视野,对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提出新见解,以推动中国文学研究深入发展。








(图为下午学术研讨会后半场的发言嘉宾)


本次学术论坛聚焦“在世界文学中写作”的议题,深入研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对话性与未来性,会议强调文学与时代的互动关系,主张在全球化语境下审视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空间与理论视域,为积极促进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与接轨提供了有效经验。




文字丨陈馨

摄影丨汤天明 曾嘉琪  

排版丨 贺晟琦

审核丨杨鸿飞 曹凯



南师文研芳华
欢迎关注南师文研芳华!本公众号致力于服务文院研究生群体,发布文院研究生相关信息。江南文枢,芳华无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