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7日下午,应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邀请,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博士生导师傅道彬教授在中大楼弘爱报告厅为文学院师生带来了题为“《周易》天地四时结构与诗性品格”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骆冬青教授主持,文学院师生百余人共享学术盛宴。
讲座伊始,傅老师先是指出《周易》之“易”有三义:即“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之后,在《周易》的形成问题上,突出了孔子作《十翼》的文化意义,傅老师指出:孔子带动了《周易》从卜筮向哲学的转变,完成了对《周易》的哲学改造,这是《周易》被标举为“六经”之首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傅老师集中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以《乾》《坤》两卦为例分析了《周易》爻辞的诗体结构形式。《周易》的诗性品格不仅表现为诗性智慧的思想特征,也表现为诗性的艺术结构方式。傅老师认为《易》文不仅是“似诗”,更“是诗”。《周易》的卦爻辞分三个部分:爻位、爻辞、断占之辞,如果只看爻辞的话,《周易》的文本就是韵律铿锵、诗意盎然、形式整齐严谨的上古歌谣。乾为天,坤为地,《乾》卦是天空之诗,《乾》卦爻辞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东方苍龙七星从地平线上升到中天再落下潜藏的过程,《坤》卦是大地之诗,展现秋天辽阔平坦的中原大地上五彩斑斓的景象。爻辞的诗体形式见证了《周易》的丰富联想和诗性智慧。
其次,以《屯》《豫》《革》《复》四卦为重点,探讨了“元亨利贞”与《周易》春、夏、秋、冬的四时象征。傅老师认为时间问题是哲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但中西方有所不同,较之于西方特别重视空间,华夏农耕文明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早期中国哲学敏锐的时间感受,即“食哉惟时!”中国的哲学是鲜明的“唯时论”,先秦文献中体现了明显的时间意识,《周礼》的“六官”、《礼记》的《月令》、《大戴礼记》的《夏小正》、《逸周书》的《时训》,还有《吕氏春秋》的《十二纪》,这些文献中都能够充分体现上古成熟的四时观念。傅老师还脉络清晰地回顾了《周易》“四时”之象的发现与研究过程,傅老师认为《周易》中“雷”之动静显现了四时的规律变化:“雷雨之动满盈”象春天的演生仪式,是《屯》卦;“雷出地奋”象夏之日的礼典盛乐表演,是《豫》卦;“雷始收声”象秋之日的历史转折革新,是《革》卦;“雷在地中”象冬之日的时序循环往复,是《复》卦。傅老师谈笑风生、深入浅出,从文字学、农学、民俗学、礼学等角度对各卦做出了详细阐释,发现了《屯》《豫》《革》《复》四卦即春、夏、秋、冬四时运转的具体象征形式。《周易》的四时结构体现着时之动、物之象、礼之成、义之合的基本原则,《彖传》对“元亨利贞”的阐释体现出与春、夏、秋、冬相契合的起承转合的节奏,这构成了中国诗歌、文章写作的基本结构。
最后,结合当代学术研究探讨了“言不尽意”这一经典命题。中国古代哲学很早就认识到语言揭示意义的局限性,即《周易·系辞》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孔子提出了立象、设卦、系辞、变而通之、鼓之舞之五种解决方法,傅老师将其总结为“两不尽”与“五尽”原则,揭示了“言不尽意”思想对中国哲学、文化、文学产生的重要影响。
听君一言,胜读十年。傅老师分享结束后,现场同学积极提问,傅老师对如何利用出土文献更好地研究先秦问题、如何看待中西方时间和空间异同等问题一一做出了详细解答,再次强调中国的“唯时论”哲学,同学们受益颇丰。此后,骆老师对本次讲座给予了高度赞扬和肯定,并总结了三点感受:亲切,贯通,诗性智慧。骆老师说:“在傅老师学问中,感受到了诗意的、感性的敏锐,傅老师用亲切如家常话一般的语言激活了我们的文学感受。”至此,讲座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
1
END
1
文 稿:王好妮
排版:刘科仪
审核:曹凯 杨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