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短视频喂大的孩子,大脑正在被“吃掉”

教育   2025-01-15 20:40   安徽  


▲家有女儿,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被短视频“洗脑”的孩子,容易出现精神上的空虚、言语上的匮乏等症状。

父母有意识的干预、高质量的陪伴,才能帮助孩子摆脱电子产品的诱惑。

——鹿妈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女儿派主播晏娇朗读音频

女孩对钱的态度,决定了她后半生的路

如何从小帮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怎么才能提高她的财商?

1月21日 点击 预约 直播

呀呀妈和你一起聊聊“女孩财商培养”

▽▽▽

作者 | 米粒妈

来源 | 米粒妈频道 (ID:MilimaPinDao )

前阵子,我无意中发现,今年的牛津大学出版社评选的年度热词已经公布了。

每年,牛津大学出版社都会根据大家的关注和检索情况,评选出一个年度热词,这也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每一年大家的精神风貌、情绪特质和关注焦点。

但今年的热词,让我心里很沉重,因为我感觉,一直以来我正在担心的事情,还是没有好转的迹象。

今年的年度热词叫做“Brain rot”,直译成中文叫做“脑子腐化”,大家都简称为“脑腐”。

它的定义是指,一个人因为过度消费“某种无价值或不具挑战性的物质(特别是指那些网络内容,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奶头乐)”,所导致的精神和智识状态的衰退。

也就是说,如果你时常觉得脑袋短路,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都是三分钟热度,那么你很可能就是“脑腐”群体中的一员。

因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可能导致我们的思维变得碎片化、表面化,甚至丧失了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这个词汇也是国外很多青少年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最常提到的一个词,牛津大学教授、心理学家安德鲁·普日贝尔斯基说,这个词正是“我们所生活时代的症状”。
真的深以为然。

看过一部关于互联网算法是怎样摄取人注意力的纪录片《智能陷阱》,讲得是很多个在硅谷工作的人工智能精英,自述自己工作中的感受。

比如一位叫崔斯坦的研究人员,就因为自己的工作产生了负罪感,陷入了道德伦理的困境中。

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互联网是如何利用人类的心理弱点,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开发出令人们上瘾的各种功能。

他向大家揭露了像脸书、推特、谷歌等著名社交媒体,是如何不停地引诱你,抢占你的注意力,让你越刷越快乐,越满足,直到上瘾,以此达到商业目的。

崔斯坦说,在斯坦福大学有一个劝服技术实验室,专门研究如何用心理学知识劝服人们,以及如何把这个运用到互联网技术中。

所有的硅谷的高管、技术大牛都会去学会这门课。

当这些最有天赋的产品开发者,掌握了现代心理学对人类意识研究的最新成果,就能像修改编码一样修改一个人的行为,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花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在短视频和社交平台上。

最恐怖的是,这些“幕后黑手”操控着你,影响着你的判断和决策,在互联网上,很多你以为出于你主观意识做出来的行为,比如说添加了哪个联系人,关注了哪个博主,是你自己决定要这么去做的。

但其实根本不是,是幕后的这些技术人员处心积虑一步步引导你这么做的,在大数据面前,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被动的。

我们的大脑,正在被大数据算法降维打击,一点点蚕食,直至成为傀儡。

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自制力更弱的孩子们呢?

于是,后果显而易见。

本来跟孩子说好刷10分钟手机,结果他一个又一个小视频看得停不下来,好不容易放下手机,又坐在桌前发呆,十几分钟也回不过神来,无法专注。

特别是马上寒假要来了,咱们白天上班离开家门的那一刻,就是孩子们放飞自我的时候。

大家一定都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趁爸妈不在家偷看电视的那些小伎俩吧,现在的孩子们为了玩手机,只会比我们当年的手段更高明、更隐蔽。
当他们用大量的时间刷短视频,浸泡在这些唾手可得的感官刺激的环境里,他们的大脑也会随之产生变化。

短视频的特点就是短、平、快,呈现的内容大多直白搞笑不费脑,牢牢抓住人的眼球,让你根本不用思考,直接喂到你的脑子里。

再配上“洗脑神曲”的加持,简直可以说是魔音穿脑,甚至诱发耳虫效应,哪怕放下手机静静地坐着,脑子里也会不自觉地回想起那些魔性的声音。

但是刷完这些视频,除了无尽的空虚和上头的音乐,什么都留不下。

刷短视频不但浪费时间,还会给孩子带来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孩子的大脑和学习。

不信来看看这些“杰作”。

让用积累的好词佳句填空,有的孩子搜肠刮肚,才把卷子的空用一堆歌词、网梗填满,一共8个空,错了7个。

最后一道作文题,这孩子在答题卡上毫无逻辑、句不成章地胡乱写了一大堆烂梗。
当他们自以为风趣幽默抖机灵的时候,殊不知,他们本应拥有的学习钻研能力、宝贵的思考能力,和观察这世界的敏锐触角,早就在这些毫无意义的重复和恶俗的烂梗浸泡中,被一点点麻痹。
最先表现出来的,就是语言表达上的匮乏。

词不达意,并且,千篇一律。

所有点心的软糯口感,都是复制粘贴一般的“奶fufu、糯叽叽”;

全世界的风景,管它是小桥流水还是波澜壮阔,一句“绝绝子”来概括;

一切令人心动的、新奇有趣的事物,就是铺天盖地的“YYDS”。

本来,赣水之滨的秋色,可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畔,也有“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试想一下,当所有的美,都变成单薄又同质化的“绝绝子”“YYDS”,那将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

匮乏的学识、毫无思想和灵魂的表达,真的是我们想看到的孩子们的未来吗?

早早放弃深度阅读、沉迷网络烂梗的孩子,即使有天想要描述一件复杂的事情,也只能有心无力。

长期处于这种靠放纵获得的短暂快乐中,孩子也会对生活中那些快乐感少、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得快乐的行为,如读书、运动、学习等失去兴趣。

米粒妈很喜欢的一部电影《花束般的恋爱》里,男主角山音麦曾经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喜爱看电影和长篇小说,但工作之后因为疲惫,面对曾经心爱的书籍再也读不下去,只能借助简单的小游戏来放松自己。

真的很令人惋惜。

但是,我们真的要把珍贵的时间都用来浏览各种碎片化内容,让它们“吃掉”孩子们的大脑,变成一个注意力涣散、无法保持专注的人吗?

为了降低孩子们手机成瘾的可能性,多个国家已经立法禁止学生使用手机。

2010年,法国立法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并通过补充立法,禁止幼儿园、小学、初中校园使用手机,休息时间也不例外。

2012年,英国立法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手机进课堂。

2024年11月27日,澳大利亚参议院通过法案,禁止16岁以下人群使用社交媒体。

今年9月,美国加州州长也正式签署新法案,要求加州各学区限制或完全禁止学生使用智能手机。

我们国家也命令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能减缓孩子对手机的依赖。

但在校园之外,我们还是要靠自律,去避免自己和孩子手机成瘾,成为大数据的傀儡。

鹿妈也总结了自己和朋友们的一些经验和小窍门,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去共同抵抗“脑腐”。

首先就是精简APP,除了必要的应用,其他全都卸载掉。虽然刚开始可能会很难熬,总觉得自己会错过很多有价值的内容,但事实上,熬过了最初那一两周之后,你会发现,这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

少吃些无意义的瓜,少看些网络上的口水仗,不窥探他人的生活,其实也并没有错过什么。

但与此同时,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却变多了。

其次,精简不掉的APP,关掉所有的通知功能,包括横幅、角标、弹窗等等,然后把手机放在看不到的地方。

没办法,手机摆在明面上,本身就是一种诱惑。
还有就是,一定一定要保证对纸质书的阅读量,而且要走出去。

因为信息茧房会诱惑孩子越来越躺平,他们会变得很宅,不愿意出门社交,更不愿意看山川湖海。

控制好孩子使用手机的频率和时间区间,然后剩下的时间,还是用来学习、兴趣特长、纸质书阅读、户外运动。

哪怕是去公园里踩踩焦脆的落叶,看看落日和昆虫,也是一种非常治愈的解压方式。

大数据的笼罩,我们谁都逃不了,既然没有人能独善其身,那就直面诱惑,在这个环境下寻找更适合孩子使用手机的方式。毕竟逃避是没有用的。

点个赞+在看,愿我们和孩子都能摆脱手机沉迷,成为“正直勇敢有阅读量”的人。

*来源:米粒妈,美国海归、畅销书作者,原500强高管麻麻一枚,专注于科学育儿、亲子阅读、剁手推荐。新书《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火热上市!5-12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频道 (ID:MilimaPinDao ),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ID:milima666)。*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图虫创意。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


育儿先育己,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女儿派

每晚八点陪你一起成长

女儿派
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