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有本事的父母,越懂这6个养育中的人性真相(深度好文)

教育   2025-01-13 20:40   安徽  


▲家有女儿,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爱孩子无条件,可是养孩子需要有原则。

学会遵循人性去养娃,将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他们才更愿意配合你。

——鹿妈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女儿派主播周周朗读音频

小学成绩具有欺骗性,若没有海量阅读支撑

只会饿死天赋,制造短命高分

1月14日上午9:00 点击 预约 直播

呀呀妈×青豆图书专场

1-9年级的寒假必读书单都在这里了

包含文学、科普、通识、社交、心理......

一起带孩子高质量阅读,比补课强多了

▽▽▽

作者 | 牧青野

来源 |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说个扎心的事,你有没有发现?

人到中年后,养孩子的观念会逐渐转变。

孩子小的那几年,我们这些当妈的,浑身就像有使不完的牛劲,各种条条框框往孩子身上套,要求孩子这样,希望孩子那样。

可某一天,就像瞬间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突然就明白了:

累死也养不好娃的原因,不是我们做得不够,也不是孩子不好,而是我们总在和人性对抗。

听过一位教育专家在私下场合分享的一句话,颇为认同:教育,就是把孩子当人。

养育中痛苦的根源,是高估了自己和孩子,低估了人性。

当父母把孩子当成一个和我们一样,有独立自主意识、意愿的完整的人时,就能明白:

永远不要和人性较劲,只要顺着人性,养娃就能事半功倍!

你越弱,孩子就越“欺负”你

有网友分享了一段他偶然拍到的视频:

一辆电动车上,后座的女儿,一边拍打前面的妈妈一边喊:“送我去!快点!”

妈妈被闹烦了后转身打了女儿一下,没想到女儿立马上前扇了妈妈几巴掌,还对着妈妈一通拳打脚踢。

等妈妈蹲在地上抹着泪无助地哭泣时,女儿追过来继续用力踢了妈妈几下。

最后,女儿拿着书包扬长而去,妈妈终究不放心,还是追了上去。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曾说:“不能对孩子一再让步,我们对孩子要真的负责。”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底线不谈养育。

过度的约束不可有,但适度的规劝、引导不能少。

因为孩子,是真的会“欺软怕硬”。

想要养出优秀的孩子,就先立好规矩。当孩子在行为习惯、教养、规矩方面出了问题,就不要一味惯着孩子,把放纵当作释放天性。

爱要有底线,养要有原则。

妥协越多,孩子越“废”。

我们要用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告诉孩子:“我允许你讨价还价,但你不能越界!”

别太高估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公号@真实故事计划曾分享过女孩刘冉的故事:

父亲酗酒,在育儿中也是个甩手掌柜。为了分担育儿压力,母亲就把管教弟弟的责任一股脑推给了刘冉。

一开始,刘冉只需要辅导弟弟不懂的作业就好。但母亲对她“使唤”得越来越顺手后,只要是弟弟的学习问题,就要求刘冉这个姐姐必须随叫随到。

甚至弟弟的成绩但凡有一点下滑,刘冉就会被母亲责怪说是她这个当姐姐的不负责任。

后来,刘冉考上大学,以为终于可以摆脱这种“亲情责任”,没想到依旧被母亲天天追着找。

在她冲刺考研的关键时期,母亲还经常打电话过来诉苦、抱怨刘冉不管弟弟了。

刘冉忍无可忍,最后狠下心把手机设成了免打扰模式,这才短暂地摆脱了母亲的连环CALL。

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叫做“父母的过度消费”,指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时间、心理等各个方面的过度索取和期待。

父母的这种行为会对孩子产生几个方面的影响:

1. 自我价值感的丧失


2. 无法形成互相信任的亲子关系


3. 孩子会想要逃离父母的过度关注和期待

说白了,当父母不断“压榨”孩子,孩子逃无可逃时,便只能被逼进内耗的胡同。

没有任何关系,经得起持续性的消耗。

过度的情感依赖和期待,不仅不会让亲子关系更亲密,还会让孩子在羽翼丰满后,第一时间就想要逃离。

孩子,也想要听好听的话

有段时间,网上特别流行“如何对孩子使用彩虹屁”的文章。

当时看完后受益匪浅,就在女儿身上实践了下:

那段时间女儿因为纪律不好,经常在班级群里被点名批评。

每天我这边工作中一堆糟心事儿,结果一点开手机,又是老师在群里@我说女儿又怎么不遵守纪律了。

所以那段时间,我和女儿之间就好像放了一个炸弹,轻轻一碰就爆炸。

直到看了文章,意识到自己的沟通方式出现了问题后,我开始试着把“责备”变成“鼓励”,把“总在纠错”变成“关注积极的方向”。

比如当她这一周纪律分又被扣之后,我不仅不批评她,反而去鼓励她:“这周扣的分没有增多,证明你在努力约束自己的行为,妈妈太惊喜了,真期待看到你下一次的进步。”

你别说,这种“玻璃渣里找糖吃”的方式,虽然让老母亲演得非常浮夸,心里也十分别扭,但效果是真的惊人。

我发现,当我把“难听的话”变成了“好听的话”后:

1. 我自己的心态变了。
因为好听的话无形中给我一种暗示——我的孩子其实没有那么差,她也有很多优点。

2. 女儿的状态变了。
因为女儿从我这里获得的信息是——自己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孩子,反而是一个被妈妈看到优点,还能获得夸赞的潜力股。

你看,我只不过转变了说话的方式,但却把我和孩子之间一直在流动的负能量,变成了积极的正能量。

很喜欢一句话,父母的嘴够甜,孩子才能有变更好的动力。

别太迷信刀子嘴豆腐心,你说出什么样的话,孩子接收到的就是什么样的信息。

再善意的教导,如果包装在刀锋一样的话语中,也只能伤害孩子而不自知。

你给得越多,孩子越不珍惜

当父母的应该都有过这样的时刻:

掏心掏肺地为了孩子好,付出了时间、精力,可孩子不仅不珍惜,还反过来嫌父母给得太多,或者给得不是自己想要的。

在一则新闻报道中,18岁的女孩侯文艳,晚上回家的时候被抢劫犯连捅六刀。

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但男友一家没有一个人愿意签字缴费。

远在千里之外的父亲接到通知后,直接吓得从工地高架上跌落,来不及处理伤口,忍着伤痛连夜赶到女儿的病床前。

可当父亲趴在女儿床前诉说着自己的心疼,一遍遍说着:“我的女儿受罪了。”

躺在床上的女儿,却不耐烦地打断父亲的唠叨,说自己只想见男友。

在视频的评论区,被一位网友的话扎心了:

“她会醒悟的,不过是在她失去父母这些唯一爱她的人之后。”

爱孩子,几乎是所有父母的天性。

但不是所有的爱,都能得到相同的回馈。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像新闻中的这个女孩一样,但现实生活中,父母大包大揽,孩子不仅不感激,还会越来越叛逆的例子却一点也不少。

其实从人性角度来看,一个人对他人过度的好,只会成为另一个人的压力。

而且很多父母其实在付出的时候,还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把付出变成过度的包办或变相的控制。

而在心理学中认为,父母过度的付出,会让孩子产生“受之无愧感”。习惯了接受,就觉得理所应当。

爱一旦超限,就会变成廉价,且成为束缚。

父母真正的伟大,从来不是无条件地给,而是有节制地爱。

不要总指望孩子感激你

有次和学生聊天,说起他们最讨厌父母说的话,没想到孩子的答案竟让我听得无比耳熟:

“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你不好好学习,就是对不起我的付出。”


“我对你这么好,你居然一点都不感恩!”

传统的中式父母,好像总喜欢用道德绑架的方式,让孩子认同自己的付出,并听从自己的教导。

所有道德绑架的背后,都是“逼你就范”。

当你总想“逼孩子就范”,就别怪孩子“总想要逃离”。

说到这里,不由得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冲上热搜的“川渝式父母”。

有人说,川渝父母绝对是育儿界的顶配原生家庭。

因为川渝父母不会鸡娃,只会鸡自己。

他们希望孩子松弛,他们从不认为孩子是自己人生的延伸。他们不需要儿女背负太多“精神债务”,只觉得孩子开心快乐健康就是最好。

道德绑架,说到底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桎梏。放大了父母的光辉,矮化了孩子的价值。

最后,想把胡适写给自己儿子的几句话分享给大家:

我只是碰巧成为了你的父亲,

你只是碰巧成为了我的女儿和儿子,

你并不因我而来,

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

你是自由的,

我是爱你的;

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你很难改变你的孩子

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分享过一个有趣的观点。

她认为我们很多父母其实都被一些极端的育儿观影响过。

比如书包没有收拾好,就代表孩子对学习没有规划能力,甚至代表会影响孩子未来的职业规划能力。

在这种极端育儿观的影响下,如果父母内核不足够稳,就很容易产生焦虑,并把孩子的小毛病,放大为大问题。

毕竟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来看,孩子收拾不好书包,只是因为年龄的原因,到了一定阶段,这些曾让父母揪心的小问题都不会再存在。

正如沈奕斐教授所说,当我们把孩子放在一个标准的框架中时,就很容易关注到那些消极面,而忽略掉积极面。

那么进而会产生的问题是,我们就会不断地想去改造孩子,或者说,按我们心中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所以只要孩子不出现以下两种情况,都无需太过焦虑:

1. 有损害他人的行为。

2. 过分消极的意识和行为。

我们无法按照模板去养出一个机器人一样的理想孩子。

树自会成树,花自会成花。

我们无需改变孩子,更无需改造他们。因为父母终其一生要培养的是一个有性格、有自我的人。

而且当我们在养育中不断想要实施干预时,其实一些问题看似被我们解决了,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

正如那句话所说,不要过度介入他人的命运。

在你未能窥得孩子人生全局的前提下,你并不能预判自己现在的介入对于孩子的未来而言到底是对是错。

最好的养育不是提前预判,也不是焦虑未来,而是专注此刻,过好当下。

所以我们真正要做的,是用平衡、有度、中庸的态度去养育自己的孩子。

孩子有自己的命运,我们只需正常养育即可。

读到这里,你是否和我一样,也有同样的感受:

成长,其实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不断了解自己和对方,并实现共同成长的过程。

养育中存在的大多数问题,说到底,终究是人性使然的结果。

洞悉一点人性,了解一点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再懂一点科学的育儿技巧,就能以更清醒、客观的姿态养出更优秀的孩子。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图虫创意。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


育儿先育己,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女儿派

每晚八点陪你一起成长

女儿派
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