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山东继续教育答案
在以下公众号内发布
对全球5亿糖尿病患者来说,每天数次用针扎破指尖测血糖的疼痛,或许即将成为历史。2025年2月5日,《自然代谢》期刊上一篇来自中国科研团队的论文,为这场持续数十年的医学攻坚划下里程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卫庆教授团队与医工交叉团队合作,研发出全球首款基于"多重微空间偏移拉曼散射(mμSORS)"的无创血糖检测技术。只需将手掌轻贴设备,血糖数值即刻显现,这项被喻为生物传感领域"珠穆朗玛峰"的突破,让"无痛测糖"的梦想照进现实。
指尖的刺痛与血液的隐忧:糖尿病管理的世纪难题
"每天要扎7次手指,指尖像蜂窝一样布满针眼。"这是一位1型糖尿病患者的真实控诉。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2%,而全球患者已超5亿人。血糖监测作为糖尿病管理的基石,却因传统检测方式必须刺破皮肤采血,长期面临两大困境:反复扎针带来的生理疼痛和心理抗拒,以及血液接触导致的潜在感染风险。据统计,约40%患者因难以忍受疼痛而减少监测频次,直接威胁血糖控制效果。
过去30年间,科学家尝试过通过唾液、泪液甚至汗液实现无创检测,却始终受困于信号干扰大、个体差异显著等难题。正如论文通讯作者王卫庆教授所言:"无创血糖检测的难点,在于如何在皮肤这层'干扰屏障'下,精准捕捉到稍纵即逝的血糖信号。"
穿透皮肤的"光学手术刀":解密mμSORS黑科技
研究团队独辟蹊径,将医学影像领域的OCT技术与拉曼光谱结合,打造出这把穿透皮肤的"光学手术刀"。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精确测定人体手掌大鱼际区域表皮厚度(约0.4-0.8毫米),创新设计的mμSORS系统能分层"透视"皮下组织:多重激光束以微米级空间偏移穿透表皮,在真皮-表皮交界处(DEJ)精准捕获毛细血管和组织液中的葡萄糖分子振动信号。这项技术突破性地将表皮背景干扰降低90%,信噪比提升20倍,犹如在喧嚣的闹市中清晰听见百米外的钟表滴答。
30万次数据验证:无需校准、普适全人群的精准突破
在针对230名受试者(含200名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试验中,研究团队建立起30万套光谱-血糖值对应数据库。结果显示:无创检测值与静脉血金标准相比,平均绝对误差(MARD)仅14.6%,99.4%的数据点落在临床可接受区。更令人振奋的是,该技术彻底摆脱了现有无创设备需个体校准的桎梏——无论患者肤色深浅、体脂厚薄、年龄差异,均可"即来即测"。这意味着未来在社区诊所甚至家庭场景中,患者无需复杂操作即可获得可靠数据。
医工交叉的典范:改写糖尿病管理史的"中国方案"
这项突破背后,是医学与工程学的深度碰撞。瑞金医院内分泌团队提供临床需求与验证场景,医学芯片研究所与近观科技攻克光学系统与算法难关。"mμSORS的诞生证明,破解临床难题需要打破学科壁垒。"王卫庆教授强调。目前团队已启动多中心临床试验,计划3年内实现设备小型化与家用化。
当糖尿病患者不再因恐惧疼痛而逃避监测,当持续动态血糖数据能实时指导治疗,这场由中国人引领的技术革命,正在将糖尿病管理的"被动治疗"转化为"主动防控"。正如《自然代谢》评审专家所言:"这项研究不仅改写了血糖监测规则,更开启了代谢性疾病无创诊断的新纪元。"指尖的创伤终将愈合,而科技赋予的生命尊严,正照亮亿万患者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