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20急诊医生让家属帮拿担架一事,医院发布调查结果:医务人员调离岗位,停发3个月绩效,严肃批评教育!
当"医务人员调离岗位,停发3个月绩效"的处罚决定在院务会上通过时,或许没人注意到急诊科办公室又熄灭了一盏台灯。这个看似平息舆论的处罚方案,正在医疗系统的毛细血管里掀起一场无声的崩塌。
绩效停发的经济重压下,藏着更深的职业尊严创伤。在急诊科日均接诊量超200人次的现实里,当护士需要同时监护三个危重患者时,当医生连续工作18小时后还要面对情绪失控的家属时,"让家属协助搬抬担架"究竟是职业失范还是无奈之举?三张绩效单的消失,抹去的不仅是养家糊口的保障,更是对职业价值的根本否定。
医院管理正在陷入"患者即上帝"的畸形逻辑。面对投诉,院方习惯性将医务人员推向前台充当"人形盾牌",却对急救系统超负荷运转、人力配置严重不足等结构性问题视而不见。当急诊科成为医患矛盾的火山口,管理者却躲在"严肃处理"的盾牌后,用牺牲一线人员的方式维持表面平静,这种饮鸩止渴的危机处理,正在摧毁医疗队伍最后的坚守。
急诊科走廊的时钟永远比外界快三倍。这里每延误30秒都可能改写生死结局,可当医务人员不得不分心应对考核指标、投诉处理、舆情危机时,真正被压缩的恰恰是救死扶伤的黄金时间。数据显示,我国急诊科医师年流失率已达15%,当年轻医生看着前辈因"担架事件"受罚时,他们选择报考全科医学的比例正在悄然攀升。
医患关系的修复不能建立在对医务人员的无限追责之上。当医院将"零投诉"作为管理目标,当社会把医疗纠纷简单归结为"服务态度",我们正在亲手拆解守护生命的最后防线。或许该问问:在要求医务人员成为圣人的同时,我们是否给予了他们作为凡人最基本的尊重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