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山东继续教育答案
在以下公众号内发布
北方的冬日总是来得格外早,县医院急诊室的玻璃窗上凝结着薄霜。一位胃癌晚期患者的家属正对着值班护士拍桌子,病房里传出断断续续的呕吐声,与走廊上刺耳的争吵声交织成令人窒息的交响曲。这不是电视剧里的场景,而是发生在某个县级医院里真实的黑色寓言。
在患者最后的日子里,家属将病房当作发泄情绪的舞台。电视机雪花点的闪烁能引发歇斯底里的控诉,治疗方案的调整总伴着阴阳怪气的揣测。当生命进入倒计时,家属突然要求用救护车将弥留之际的病人送回农村老家——按照当地风俗,灵魂必须在熟悉的老屋里安息。救护车载着命悬一线的患者在颠簸的乡道上疾驰,这趟特殊的"返乡之旅",竟成了医患关系破裂的隐喻。
村上春树曾说,与将白色说成黑色的人争辩毫无意义。当家属将救护车的颠簸指控为致死元凶时,这种荒诞的索赔已超越常理认知。就像摇晃的救护车在崎岖路面上划出的轨迹,某些人的思维也在利益驱使下偏离了基本的人性坐标。他们选择性遗忘医护人员在无数个深夜的守候,却将生命最后的颠簸无限放大成索赔的筹码。
中国医疗史上镌刻着震撼的数字:人均寿命从建国初的35岁跃升至77岁,这42年的生命增量里凝结着几代医者的血汗。可如今,越来越多的白大褂开始随身携带录音笔,手术室里的无影灯下晃动着执法记录仪的闪光。当"医者父母心"的古训遭遇现代社会的信任危机,我们是否正在用猜忌的匕首,亲手肢解守护生命的最后防线?
那个寒夜里狂奔的救护车,何尝不是当代医患关系的缩影?崎岖道路上的每次颠簸,都在加深信任的裂痕。家属既要求车辆飞驰以赶在咽气前到家,又苛责颠簸加速了死亡进程,这种自相矛盾的诉求,暴露出某些人将医疗行为异化为商业交易的扭曲心态。他们像在菜市场讨价还价般计较着生命的得失,却忘记了医学从来不是精确到毫厘的算术题。
三十年前,患者会把刚下的鸡蛋塞进医生白大褂的口袋;二十年前,教师还能用戒尺敲醒顽童的懵懂。如今,手术刀成了需要自证清白的"凶器",讲台变成了战战兢兢的雷区。当整个社会陷入"按闹分配"的怪圈,最终承受恶果的,何尝不是每个可能躺在救护车上的普通人?
救护车顶旋转的蓝光刺破夜空,照见的不仅是乡间小路的坑洼,更是医患信任体系上触目惊心的裂缝。要修补这些裂缝,需要的不是某方的妥协退让,而是整个社会重建对生命、对专业、对人性底线的敬畏。毕竟,当救护车的警笛为所有人而鸣时,没有人能真正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