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遇到乘客突发疾病司乘呼叫医生帮助!几个医生行动出奇一致!

学术   2025-02-02 09:36   山东  

2025年度山东继续教育答案

在以下公众号内发布

在一列疾驰的京沪高铁上,此起彼伏的广播声正在寻找医生。三号车厢的乘客突发急症,面色青紫地蜷缩在座位上。而在相邻的二号车厢,四位身着便装的主治医师不约而同地低头凝视着手机屏幕,指尖在触摸屏上机械地滑动,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封印了救死扶伤的本能。
这并非影视剧中的荒诞情节,而是某三甲医院呼吸科副主任王医生的真实经历。在事后科室的茶歇时间,这群选择沉默的医者终于袒露心迹:他们并非铁石心肠,而是被接二连三的暴力伤医事件、动辄百万的医疗诉讼、以及层出不穷的"农夫与蛇"故事,浇筑出了沉重的心理铠甲。当医患信任的基石被敲碎,救死扶伤的天职竟成了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急救现场的医疗困境远比想象中复杂。在缺乏CT机的机舱、没有血常规检测的高铁、连基础生命体征监护仪都不具备的街头,医生们被抛回了医学的原始丛林。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曾做过模拟测试:在无辅助检查条件下,急腹症的误诊率高达43%,而胸痛患者的判断失误率更是突破60%。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可能被毁掉的职业生涯。
法律的天平正在制造诡异的悖论。美国《好撒玛利亚人法》为施救者构筑起免责屏障时,我国《民法典》第184条却留下"重大过失"的模糊地带。这种法律留白如同悬在空中的铡刀,让医生不得不在救人前先进行风险评估。更讽刺的是,当120急救人员因堵车迟到需要医生临时施救时,法律却默认医生具有"职务行为"属性,这种双重标准正在扼杀最后的人性微光。
社会信任的崩解催生出诡异的恶性循环。数据显示,我国每万人拥有医师数仅为23.7人,这个本应守望相助的群体却在恐惧中不断退守。当"不是你撞的为什么要扶"成为社会潜规则,当监控录像成为自证清白的必需品,医者的沉默不过是整个社会道德滑坡的缩影。这种集体缄默正在形成可怕的"负向选择":越是医术精湛的专家,越可能因畏惧风险而选择袖手旁观。
在东京羽田机场的医疗室,常年备有连接各大医院的远程会诊系统;新加坡地铁站配置的自动体外除颤器,能将心源性猝死抢救成功率提升至50%。这些细节揭示着破局之道:构建制度性保护网,用科技弥补现场医疗的不足,让善意不再需要赌上职业生涯。当社会重新学会用制度呵护善意,白衣天使们终将找回展开翅膀的勇气。

医护家园
医生护士学习交流平台,助力继续医学教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