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对乌克兰危机的立场:别无选择?

学术   2024-11-04 20:55   北京  


新加坡对乌克兰危机的立场:别无选择?

作者:陈思诚(See Seng Tan),新加披南洋理工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RSIS)国防与战略研究所(IDSS)副所长、研究主席,主要研究领域是东盟问题、地区安全、美国“印太战略”。

来源:Tan, S.S. (2024). Singapore's stand on Russia's war against Ukraine: Hobson's choic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61(1018-1035).


导读


“在外交政策方面,我们必须继续坚定维护我们的正当权利和国际法。我们还必须保持我们的信誉和可靠性……我要补充的是,我们时不时需要对其他国家说'不',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远近皆然。我们必须以清晰的方式表明,我们这样做是为了追求我们自己开明的、长期的国家利益;我们决不能屈服于恐吓或被诱惑所诱导。”——新加坡外交部长维文·巴拉克里希南。


2022年2月俄罗斯在乌克兰开展行动后,新加坡采取了与东南亚其他国家明显不同的立场,不仅谴责俄罗斯的行为,还单方面对俄实施制裁。本文深入探讨了作为小国的新加坡为何采取如此鲜明立场的原因。作者通过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方法,从三个维度展开讨论:新加坡与东南亚邻国的差异性、新加坡对国际法和规则基础秩序的坚持、以及新加坡维护小国利益的立场。研究表明,新加坡的立场反映了其作为小国在大国竞争与地缘政治压力下的战略抉择,体现了“开明的利己主义”外交理念。这项研究对理解小国在国际体系中的战略选择和行为逻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明确谴责和针对性制裁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在乌克兰采取军事行动后,新加坡外交部发表声明,谴责“在任何借口下对主权国家的无端入侵”,并坚持“乌克兰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得到尊重”。该城市国家在2014年克里米亚问题上也采取了同样坚定的立场。随后,新加坡单方面对俄罗斯实施了针对性制裁,同时澄清这种行动并不意味着新加坡将俄罗斯视为敌人。新加坡作为全球航运枢纽和跨国贸易中心,这些制裁给其自身的经济带来了一定风险。


新加坡的这一决定非常罕见,这是该岛国在四十多年来首次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支持的情况下单方面制裁另一个国家,上一次是对越南进入柬埔寨的制裁。这一立场与东南亚其他国家对形势的谨慎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虽然除老挝、缅甸和越南之外的所有新加坡邻国都在2022年3月初的联合国投票中谴责了俄罗斯的行为,但是它们基本上都保持着谨慎的对俄政策。即使在美国总统拜登在2022年5月美国-东盟特别峰会上呼吁采取更坚定立场之后,新加坡参与的地区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也未谴责莫斯科的行动。


作者认为,新加坡对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采取的单方面谴责决定,最恰当的解读应该从该岛国对两个相互关联问题的演进态度来理解:一方面是大国冲突造成的战略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大国对其战略轨道内的国家可能施加的胁迫。近年来,新加坡的外交政策行为已经开始体现“开明的利己主义”,表现为其对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和小国利益与权利的坚定维护。新加坡对俄罗斯的强硬立场正是这一演变的集中体现。


与邻国的不同立场

小国主要关注其自身的生存。对于印太地区的小国来说,其处境因相对邻近的多个竞争大国(美国、中国、日本、印度和俄罗斯)的存在而变得复杂。在冷战后时期,这些国家普遍采取对冲策略来降低风险和波动性。当大国为争夺地区影响力和主导权而相互角力时,区域内的对冲者可能通过保持中立和置身事外来管理风险,避免与竞争大国对抗,同时悄悄利用机会谋求自身利益。


新加坡作为一个微小的城市国家,在复杂的印太地区地缘政治环境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战略路径。在安全层面,它与美国保持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但又巧妙地避免了正式同盟的约束(如婉拒成为主要非北约盟友);在经济领域,与中国建立深厚的贸易投资关系(2021年中国是其最大贸易伙伴),同时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体系。这种“双轨”战略使其从建国初期的“毒虾”防御姿态,逐渐演变为“豪猪”和更具自信的“海豚”战略定位。新加坡在重大国际议题上始终保持独立判断和原则性立场(如对俄罗斯的明确制裁),同时又积极支持东盟在区域架构中的“中心地位”,反对形成针对特定国家的排他性同盟。这种精妙的平衡策略,既确保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也使其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超出其体量的作用”,体现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智慧。


坚持基于规则的秩序

新加坡从1960年代独立初期的艰难经历中,不仅建立了强大的军事自卫能力,更形成了对国际规则和原则的坚定支持。这体现在多个方面:积极参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制定和实施、为国际海洋法庭提供设施(成为继德国之后第二个提供此类设施的国家)、推动G20从效率导向转向更重视合法性、参与《公海条约》谈判等。


在乌克兰危机中,新加坡外长维文·巴拉克里希南强调,经济考虑虽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维护国际规范,这关系到“主权、政治独立和所有国家领土完整”等核心原则。这种坚持原则的立场在国内引发了以马凯硕为代表的“谨慎派”和坚持原则派之间的辩论。但新加坡领导层始终认为,对小国而言,国际法是抵御强权的最后屏障,在一个“强权即公理”的世界中,坚持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不仅是原则问题,更是生存问题。正如新加坡总理所说:“我们选择了原则,我们坚持与我们长期国家利益相符的原则,而且我们始终如一地坚持这些原则”。


为弱小者站出来:

新加坡“为弱小者站出来”的立场最好从其应对双重相互关联的担忧的视角来理解:其一是大国竞争导致的战略不确定性,其二是大国对其势力范围内小国的影响。正如其前总理李显龙所言,当前局势“危及所有国家,特别是小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新加坡为小国发声的努力体现在多个层面:在制度建设方面,2009年发起建立全球治理小组(3G),通过定期磋商、工作组会议和政策建议,在G20框架下为三十个中小型国家争取更大代表性和利益;在国际合作层面,与哥斯达黎加等四国组成“小五”(S5)组织,推动限制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否决权的使用;在原则立场上,体现“主权即责任”的外交理念,从追求自我保护的小国发展为全球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坚持为弱小国家抵制大国扩张主义,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这些努力展现了新加坡在追求“开明的、长期的国家利益”过程中,积极为小国争取话语权和制度性保障的战略智慧。


结论

新加坡对乌克兰危机的鲜明立场,展现了一个小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战略智慧和道义担当。从其独特的“双轨”战略到对国际规则秩序的坚定维护,从发起3G到参与S5组织,新加坡始终在谨慎与原则之间寻找平衡点。这种基于“开明的利己主义”的外交理念,既确保了自身的生存发展,也为全球小国争取了更大的话语权。新加坡的经验表明,小国虽然无法改变国际体系的基本格局,但可以通过坚持原则、团结协作、制度创新等方式,在大国博弈中开辟出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做出贡献。这种立场不仅体现了对自身利益的理性维护,更展现了一个成熟国家对国际秩序的责任担当。


译者评述


从学术贡献和理论创新角度,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新加坡对乌克兰危机的立场,系统阐述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战略选择逻辑和“开明的利己主义”外交理念的形成过程。文章创新性地将新加坡的对俄立场置于其外交政策演变的历史脉络中,展现了从纯粹务实主义向“开明的利己主义”的转变,并通过马凯硕事件探讨了小国面对外交困境时的内部政策辩论。这些分析对国际关系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提醒我们要正确认识小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多元诉求,理解小国采取原则性立场的趋势,以及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过程中建立更具包容性国际秩序的重要性。


词汇积累

Hobson's Choice

别无选择

enlightened self-interest

开明的利己主义

rules-based order

基于规则的秩序

Hedging strategy

对冲战略

garrison state mentality

堡垒国家心态



译者:徐嘉欣,国政学人编译员,外交学院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为中美俄关系。



审核 | 丁伟航

排版 | 王静怡

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国政学人
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最大的学术编译平台,专注国内外权威杂志前沿学术动态。受众定位高水平研究者,目前已覆盖国内本领域所有科研院校。联系:guozhengxueren@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