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术期刊《eLife》因其实施的颠覆性出版模式改革——不再对经过同行评审的文章作出接收或拒稿的决定,而被Clarivate旗下的Web of Science平台暂停索引。这一事件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不仅关乎《eLife》的未来发展,更触及到学术评价体系与出版模式的深刻变革。一、《eLife》的改革举措及流程《eLife》创刊于2012年,由诺贝尔生物奖得主兰迪·谢克曼(Randy Schekman)担任主编,是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期刊。其高质量的审稿标准、广泛的收录范围、开放获取的出版模式以及创新的审稿和出版流程,使其迅速成为业内的标杆。然而,自2023年1月31日起,《eLife》宣布了一项重大改革:所有经过同行评审的文章,都将直接发布在其网站上,而不再作出接收或拒稿的决定。这一举措被部分公众误解为“不拒稿”,进而引发了对一区文章质量要求降低的担忧。但实际上,《eLife》并未改变编辑把关的规则,90%以上的稿件在初审阶段就被淘汰,能够送外审的基本都是质量上乘的稿件。改革后,投稿的初审通过率有所下降,但最终的接收率却有所提升,这得益于更加严格的审稿程序和更加高效的出版流程。投稿的具体流程如下:提交:作者提交论文的初始版本,编辑进行初审,决定论文是否值得进行同行评议。这一步骤是投稿过程中唯一可能被拒稿的环节。同行评议:论文经过领域专家的评审,作者会收到eLife的评估、公开评论以及审稿人的保密建议,这些都有助于提升论文质量。发表:论文作为预印本在eLife网站上发表,同时附带eLife评估和公开评论。预印本可以被引用,这有助于加快科学知识的传播。修订:作者可以根据审稿人和eLife的评估进行修订。作者有权决定进行哪些修订,以及是否以及何时重新提交修订后的论文。如果作者选择修订,eLife将出版一个新的审查预印本,并更新审查和评估。记录版本:在同行评审后的任何时候,作者都可以选择将预印本作为“记录版本”出版。论文在作者校对并符合期刊政策后,将被发送到PubMed上进行索引。二、改革背后的数据支撑与成效《eLife》的改革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大量的数据支撑。改革执行大半年后,发表周期明显缩短,投稿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投稿质量并未受到影响。71%的审稿编辑认为投稿质量与过往保持一致或有所提高。这一改革不仅提高了学术交流的效率,还降低了发表门槛,使得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能够迅速传播。同时,它也向传统的同行评审模式发起了挑战,探索了一种更加开放、透明和高效的出版模式。三、学术评价体系的反思然而,这场改革却遭遇了Clarivate的“制裁”。Web of Science平台暂停了《eLife》的索引,理由是其出版模式不符合其编辑评估标准。Clarivate运营的Web of Science平台长期以来以影响因子作为期刊质量的唯一指标,这种评价方式早已被诟病为片面和不合理。而《eLife》在官方回应中明确否定了影响因子的重要性,强调其从未支持过影响因子,也从未追求过。学术界早已掀起过讨论,认为学术评价应该更加多元化和公平,而不是被一家商业公司所垄断。我们应该拥抱更多的期刊评价方式,如CiteScore、H-index、SJR等指标,以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评价期刊和科研成果。四、饶毅力挺《eLife》:可少评审中国造假文章在这场风波中,著名生物学家饶毅也站了出来,力挺《eLife》的改革。他指出,自从Web of Science把《eLife》搁置后,来自中国的投稿降低了50%,而来自欧美的投稿并未改变。这反映了那些特别关心SCI分数的人,往往并不真正关心科学本身。饶毅认为,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科学文章会越来越多,虽然过程可能不如我们期望的那么快。他呼吁《eLife》不用担心来自中国的垃圾文章,因为真正关心科学的人,不会因为期刊的索引状态而改变其投稿选择。 五、总结与反思《eLife》的改革是一场学术出版模式的较量,它挑战了传统的同行评审模式和学术评价体系。虽然遭遇了Clarivate的“制裁”,但《eLife》的改革精神和创新精神值得我们肯定和支持。SCI论文作为衡量科研人员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重要标准,在国内外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然而,过分强调SCI论文的数量或影响因子,可能会导致科研工作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当前科研评价体系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过度追求短期成果、评价指标单一化等。我们应该反思学术评价体系的弊端,拥抱更加多元化和公平的期刊评价方式,推动学术出版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免责声明: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