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四方,“支”在云南|曹思明:以爱之名,点亮教育之光

文摘   2024-10-25 17:51   湖北  



曹思明,女,汉族,中共党员,人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方向2024级硕士研究生。华中科技大学“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2023年7月赴云南省临沧市进行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工作,期间承担累计三个班、两百人次的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获得区级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在校期间曾获“校优秀学生干部”“文体活动奖学金”等奖项,返校后积极参加学生工作,现任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德育助理、中文系硕2401班党建负责人。


(一)从犹豫到坚定:

一次活动,点燃支教梦想



曹思明与研究生支教团结缘,始于学院的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的学姐们讲述了研支团致力于推动教育公平、促进偏远地区教育发展的使命,让曹思明深受触动,她意识到加入研支团不仅是一次个人成长的机会,更是对社会的一份贡献。实践活动中她进入社区开展爱心支教,孩子们脸上洋溢出的纯真笑容和无忧无虑的欢乐,深深感染了曹思明,激发了她加入研支团的初心。


起初,当她与父母商讨参与支教活动时,由于父母担忧她独自一人在外时的安全,加之自身对困难的考量,曹思明内心存有犹豫。然而,在与研支团前辈的一次深入交流后,她对研支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国家对于支教志愿者人身安全的重视和保障,研支团成员之间亲切友好的关系,都让她的担忧逐渐消除。经过深思熟虑,她坚定了信念,并再次与父母沟通,并得到理解和支持。


(二)跨越学科的挑战:

直面压力,创新教学显成效




通过层层选拔并经过一年的专业培训后,曹思明被派往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第一中学担任高一年级三个班级的历史教师。“得知自己要教授历史时,内心还是有些忐忑,因为我本科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加之当地的教材与我熟悉的不同,担心自己能否胜任。”尽管面临这些挑战,曹思明仍然选择了迎难而上,积极寻求解决方案。面对未到的纸质教材,她利用电子资源进行备课;缺乏教学经验,她主动向同事请教,并通过网络观摩优秀教师的授课视频……随着时间推移,她逐渐掌握了教学的节奏,更加自信地站上了讲台,为两百多名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除了基本课程内容外,曹思明还将丰富的历史背景知识与生动的文物图片引入课堂,旨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然而,在一个月的实践中,她观察到教学进度与学生的接受情况,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产生了一丝怀疑。此时,当地的一位资深教师给予了她肯定与鼓励:“他说他期待我们这些来自高等学府的新鲜血液,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能传授知识,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他们的思考。”这番话对曹思明影响深远,她继续坚持自己的教学方法,经过不懈努力,在随后的教学竞赛中,荣获区级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




(三)公益之心,温暖传递:

在爱与责任里的收获与成长



除了常规的教学任务,曹思明还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无论是在公益课堂上为青春期女孩提供健康与安全教育,还是走进社区开展推广普通话的专题课程,她都全情投入。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所展现的细微变化,使她感受到这些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与详尽的知识讲解所带来的深远意义。


在传播温暖与关爱的过程中,曹思明也感受到了自身的蜕变。“我认为经过这一年支教经历,我有了显著的成长。”支教生活的种种挑战,如同磨刀石一般,磨砺了她的意志,也锻炼了她的应对能力。面对突如其来的教学难题、生活上的不便,曹思明也学会了保持冷静的头脑,不再是初来乍到时那个略显慌乱的新手。她学会了快速分析问题的本质,评估紧急性与重要性,然后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从容不迫、有条不紊的处事风格,不仅让她在支教工作中游刃有余,也为她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年支教生涯中,曹思明不仅为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第一中学的学生们带去了知识的光芒,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奉献的内涵。回顾过往,她以一颗赤诚之心,为当地的孩子们架起了通向知识、健康与安全的桥梁,让爱与希望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壮志凌云起,心驰万里疆。最后,曹思明寄语学弟学妹:“希望你们站在华科大这个广阔的平台上,勇敢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


文字 | 陈紫薇

图片 | 曹思明

编辑 | 唐永桂

责编 | 郭进洁 胡依青

审核 | 叶智 罗微


华小文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交流学习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