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 第十五届研究生学术道德月暨人文学院国奖分享交流会圆满结束

文摘   2024-11-13 18:22   湖北  



“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指示,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意识,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人文学院于11月6日下午,在东五楼325报告厅举办主题为“国奖育人,精神传承”第十五届研究生学术道德月暨国奖分享交流会。曾俊焱、耿璇和汪晓荷三位国奖获得者从读书写作、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等方面出发,分享了学习中的经验和心得。辅导员罗微出席会议,房晓雪主持会议。



首位分享嘉宾是202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曾俊焱,他分享的主题是“沁溢书香,精研墨迹”。曾俊焱通过对“读书与爱好”“论文选题”“论文写作”“投稿发表”四大板块的阐述,传达了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方面的经验。从读书方法到研究视角,再到具体的论文写作与投稿发表,既给出了整体性的建议,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研究路线供同学们参考。此外,曾俊焱对于兴趣爱好、自我定位和自身节奏的看法,同样具有深刻的启发价值。



接下来,来自2022级古代文学专业的耿璇,带来了以“此去长安三万里”为主题的分享。她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学术发表和参会情况,用丰硕的学术成果和扎实的研究履历,呈现出她在古代文学领域一步步深研的路径。耿璇同学建议大家首先明确研究生阶段的目标和方向,之后沿目标航线前进。同时,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也要保持好心态,从而获得长远的发展,她的建议给未来有志于进一步深造的同学们提供了切实的帮助。



第三位分享的同学是来自2022级语言学方向的汪晓荷,她以“心怀热爱,不负时代”为主题,讲述了自己在专业学习、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的经验与体悟。她指出要在专业学习和组会研讨中日积月累、久久为功;在日常的党建学生工作中切身体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在基层的社会实践中收获成长,实现价值。汪晓荷用自己的实践经历向同学们分享了一条全面发展的成长之路。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来自语言学和文学专业方向的两位同学分别就自己学科的学习进行提问。汪晓荷回答了同学关于语料收集和语言学研究中的问题,强调去除无效语料对前期研究的重要性,并指出通过语料转写的过程发掘研究点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耿璇就古代文学方向的论文发表提供了宝贵的建议,提出要根据未来的发展期望来确定研究的策略,并分享了选刊投稿的实用技巧。曾俊焱从自身的研究出发,对文学研究如何避免“理论先行”,如何将哲学类理论与文本结合给出了独到的见解。三位国奖获得者面对面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为在场的尤其是研一的同学,指明了学术研究的方向和路线。


“见贤思齐,则日进于高明。”三位国奖获得者的经验分享,让同学们深刻领悟到学术研究的魅力与挑战,看到了研究路上持之以恒、努力耕耘的成果,感受到服务同学、投身实践的喜悦。相信同学们定能从此次分享会中收获成长进步的秘籍,点燃学习研究和社会工作的热情,踔厉奋发,明志笃学,在学业上攀登高峰,在实践中锤炼自己的志向,成就辉煌的未来。



文字 | 孙嘉悦

图片 | 史梦凡 陈心悦

编辑|陈紫薇

责编 | 陶艾兰 王金柳

审核 | 叶智 罗微



华小文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交流学习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