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第十八届高校青年学术沙龙圆满结束

文摘   2024-11-20 16:58   湖北  



由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主办,武汉大学文学院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协办的湖北省第十八届第三期高校青年学术沙龙于11月16日晚线上顺利举行。共计七十余人观看会议直播,三位主题发言人与六位拓展主题发言人进行汇报交流。




主题发言环节


本次学术沙龙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中文学科的机遇和挑战”为主题,参与的嘉宾老师有华中科技大学的李军均老师、武汉大学的杨旭老师和华中师范大学的黎杨全老师。与会的三位主题发言人及六位拓展主题发言人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切入,展开精彩的分析。


主题发言环节中,武汉大学的舒沛、华中师范大学孙祎铭、华中科技大学昝沈紫玥三位主题发言人依次进行汇报。


01

舒沛以《生成式AI与跨模态的文艺美学研究——以“文本-图像”为中心》为题,先以“文本-图像”为中心梳理了传统“文艺会通”观念的历史展开,接着探讨了人工智能“跨模态”的艺术生成与文艺美学的“跨模态”研究方法新论,强调了生成式AI对艺术生成和文艺研究的新启发。


02

孙祎铭以《人工智能写作的创作主体性新思考》为题,从“新文本”“新视点”“新出路”三方面进行思考与研究。“新文本”指作家Marche利用大型语言模型(LLM)生成的一部侦探小说,为人工智能写作的创作主体性的确认带来更具说服力的依据。“新视点”指人工智能惊人的发展速度与未来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使神秘性从“人”转移至人工智能。“新出路”指向人工智能写作使写作主体之间的边界不复存在,写作主体性的大众化时代就要来临。


03

昝沈紫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中文学科的机遇和挑战——从代码写诗出发》为题,展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写诗的技术实现过程,包括代码、模型训练和环境搭建等。接着,从“人机协同创作的可能性”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中的机遇;从学科壁垒、技术瓶颈和伦理界限三方面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文学交叉的挑战。最后,提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的潜力和发展期望。


三位主题发言人结束展示后,华中师范大学黎杨全老师、华中科技大学李军均老师以及武汉大学杨旭老师依次对主题发言人进行点评。


01

黎杨全老师首先对舒沛关于“跨模态”现象的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黎老师指出,舒沛聚焦于文艺现象的跨模态、技术工具及阐释模式的跨模态,这一研究视角涵盖了文艺现象的跨模态特征与研究方法的跨模态应用两大方面,展现出独特的学术洞察力。黎老师同时也提出,舒沛在阐述跨模态现象时,尚未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新变以及文艺美学领域的深层次变化,期待其未来能进一步深化研究。同时,黎老师还特别强调,应明确区分传统图文关系与AI技术下的跨模态现象,以避免产生误解。


02

李军均老师则结合个人利用AI工具进行文学创作的实践经验及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文章的研究成果,对孙祎铭的汇报进行了点评。李老师重申了文学创作中“情感永存”的核心观点,并对孙祎铭提出的“创作主体性”问题表示高度认可。李老师进一步指出,这一问题不仅关乎写作的主体性和写作的大众化趋势,还引申出AI时代背景下对教育主体性的深刻思考。


03

杨旭老师则从语言学的专业视角,对昝沈紫玥的汇报进行了细致点评。杨老师对昝沈紫玥报告中跨学科的内容,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模型原理的介绍表示赞赏,并就报告中“文学性与科学性”的讨论进行了深入阐发。杨老师建议,可以在“符号”理论的框架下,对比人类文学语言与人工智能文学创作的异同,并从“身体”、“主体性”和“交互主观性”三个维度探讨创作的科学性与文学性问题。此外,杨老师还提出,可以引入人工智能写诗的新闻社会事件,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探讨人工智能创作的可读性问题,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拓展主题发言环节


接下来,进入拓展主题发言环节。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6位拓展主题发言人依次陈述观点。



石浩《数字时代电打汉字模式对中文二语教学的影响》


冯瑶《基于CiteSpace 6.3.R1的战争文学研究可视化分析(2014-2024)》


曹葳《人工智能时代下中国特色语言学研究新范式的探索》


彭琛惠《基于语料库的沈从文和汪曾祺小说词汇风格计量分析》


王锐《AI赋能“把文学还给文学”》


刘金柱《AI九思:用AI焕新古汉语之美》


结束分享后,三位嘉宾老师依次对拓展主题发言人进行点评。


01

黎杨全老师首先对石浩的报告进行了点评。他赞赏报告清晰阐述了电打汉字模式与二语教学的背景和内容,但也指出文章存在泛化问题,建议聚焦核心点,强化论文的学术深度。黎老师进一步提出,“电打汉字”模式的分析尚有深入空间,特别是该模式对汉字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影响,值得进一步挖掘。


对于冯瑶的报告,黎老师表扬了他将数据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的创新思路,认同他强调的数据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及“文学数据”的概念,并肯定了这对文学批评观念转变及跨学科发展的积极影响。同时,黎老师也提出了实验点设置、如何从可视化展示中提炼规律性结论以及关键词选择需具逻辑性等关键问题。


02

李军均老师则对本科生曹葳勇于参与学术会议表示赞赏,并建议她缩小研究范围,以便深入探讨。李老师还表扬了彭琛惠论文的完整性,但强调在比较研究中,需明确比较依据,以得出超越技术实践的更有价值结论。


03

杨旭老师对刘金柱研究的技术化方向表示肯定,并抛出了两个问题供探讨:一是增加ChatGPT中古代汉语语料后,其分析水平能否有所提升;二是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研究所开发的“AI九思”模型是否具备通用性,以及能否进一步开发出针对语言学家的专用模型。此外,杨老师还肯定了王锐对“文学性与科学性”的探讨,指出当前人工智能对文学的解读尚显表面,缺乏创造性,并借此思考文学与语言学合作发展的前景


经三位嘉宾老师投票,本次学术沙龙的最终获奖名单得以确定。华中师范大学的孙祎铭获得“最佳主题发言人”称号(一等奖),华中师范大学的彭琛惠和华中科技大学的王锐获得“最佳拓展主题发言人”称号(二等奖)。



总结


华中科技大学的李军均老师为本次学术沙龙活动做总结。他首先向积极参与本次沙龙的高校学子表达了诚挚的感谢,高度赞扬了他们在学术交流中所展现出的饱满热情与不懈探索精神。随后,李军均老师特别感谢了来自武汉大学的杨旭老师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的黎杨全老师,对他们的中肯建议与宝贵意见表示了深深的谢意,指出这些专业而深刻的点评为沙龙的学术讨论增添了新的维度,促进了与会者之间的思想碰撞与学术进步。


学思并重,交流不止,在本次学术沙龙中,各位发言人都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中文学科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拓展思考与论述分享,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相信与会同学都能在交流与分享中获得启发。至此湖北省第十八届高校青年学术沙龙活动圆满结束。


文字 | 孙嘉悦

图片 | 孙嘉悦 匡柳依

编辑|唐永桂

责编 | 陶艾兰 王金柳

审核 | 叶智 罗微



华小文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交流学习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