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第一次去香港是什么时候?香港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997年,广东开放香港电视台已经有七年了。每天晚上,我们家都会先看6点半的香港翡翠台《六点半新闻报道》,我最喜欢看伍晃荣的体育新闻报道,然后接着央视的《新闻联播》,再追港剧。
尽管有些新闻被突然掐断播放广告,但依然能通过香港电视台了解到香港的种种资讯。
不少家庭通过亲友的关系早早移民去了香港;也有通过假结婚或打黑工进入香港。他们带回来的消息,让“潮流”、“有钱”和“发达”成为香港的显著标签。
我们本地潮流的发廊也摆满了各种香港杂志,供等待的顾客翻阅。本地灯火通明并飘香着白切鸡鸭鹅肉香的美食街,也被我们当地人叫做香港街。
1997年是特殊的一年,整个中国的目光都聚焦在香港。街头巷尾循环播放着《我的1997》《公元一九九七我走近你》等与香港相关的歌曲。我爸也买了一大盒VCD,用家里的大音响经常播放这些歌曲。
根据我爷爷的自传记载,他在1997年,73岁时,受已经移民香港的老友邀请,第一次踏上了香港这片土地。
当时,内地居民想去香港,只能通过探亲、商务或者参加旅行团的形式办理签注。爷爷当时应该是以探亲的名义办下签注。
想要去香港旅游,只能通过专营旅行社的“团进团出”,且办理通行证并不容易。1997年到访香港的1300万游客中,内地人只有300万,占比仅23%。
从遥远的小县城来到繁华的香港,对爷爷而言,这长达18天的旅程无疑是一次开眼界的经历。他住在老友家的空调房里,这在当时的内地还是一种奢侈,1997年空调在中国内地的普及率还很低,更多是出现在宾馆和写字楼中,是奢侈品的象征。家用空调的普及大约是在2003年之后才开始的。
那段日子里,爷爷不仅感受到了香港“凉爽”,还在离别时收到老友赠予的2000多港币。
这次香港之行不但没有花钱,甚至还“赚了钱”。
从香港回来后,爷爷常和我们分享他的见闻:比如当时香港打市内电话是免费的,这一点让人惊叹;但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香港人特别讲礼貌,“你好”“多谢”几乎挂在每个人的嘴边。
爷爷对此十分触动,回来后也学着香港人的礼貌习惯,经常主动跟别人打招呼,还经常说“多谢”。但他这种热情显得十分“水土不服”,甚至有人觉得这个老人家“怪怪的”,是不是“有点问题”?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可惜的是,那次香港之行没有留下照片,更遗憾的是,爷爷本还计划去澳门和出国旅游,但奈何年岁渐长,身体每况愈下,终究未能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