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剂被误会的那些事儿(下)
上期讲了银屑病患者对于生物制剂担忧的三个常见误区,今天,我们再来扒一扒关于如何用好生物制剂的三个常见误会。
误解1
所有类型银屑病
均可使用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主要用于中重度、难治性及特殊类型银屑病患者,目前我国银屑病生物制剂诊疗指南建议:
① 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特别是传统治疗无效、失效或无法耐受时,或者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应考虑使用生物制剂。
② 关节病型银屑病,考虑到关节损害如不能及时有效控制,可能对患者健康带来重大影响,因此建议对于关节症状明确的关节病型银屑病,经缓解病情的抗风湿药物治疗不能有效控制,或累及脊柱、骶髂关节者,可积极考虑应用生物制剂。
③ 脓疱型银屑病和红皮病型银屑病在我国尚未被批准为生物制剂治疗的适应证,但国内外均有临床应用的报告且疗效及安全性良好,如需使用生物制剂,可参考国外批准的适应证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评估。
因此,在生物制剂治疗开始前应慎重权衡利弊,严格筛选适应证,充分考虑患者的可能不良反应风险和经济因素(包括医疗保险因素)等。
误解2
使用生物制剂治疗,
皮疹消退后便可停药了?
银屑病是反复发作性疾病,多数生物制剂治疗方案有诱导治疗和维持治疗两个阶段,且长期维持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优于间断治疗。根据我国国情,综合考虑治疗需求、安全性和经济承受能力,建议:
① 治疗效果达标并保持6个月以上时,有条件的患者建议维持治疗,如有特殊原因也可考虑停药,但需要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也可开始减量维持治疗,即通过减少单次剂量或延长用药间隔来实现;
② 对于既往病史中病情与季节变化明显相关的患者,停药或减量的时机应尽量避开其病情易加重的季节;
③ 对于重症、顽固和发作频繁的病例,特别是伴有关节损害、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严重者,尽可能进行长期维持治疗。
误解3
使用生物制剂可以“一劳永逸”?
生物制剂在使用过程中,部分患者会出现疗效衰减现象。生物制剂治疗过程中的疗效衰减实质是一种继发性治疗失败。生物制剂的治疗失败通常分为原发性治疗失败和继发性治疗失败;
● 原发性治疗失败是指按推荐剂量、疗程首次应用该生物制剂在疗效评估点内未达到临床改善标准;
● 继发性治疗失败则是指用于银屑病的生物制剂在治疗初期显示良好疗效,随后治疗过程中出现疗效衰减,无法维持治疗目标,医生和患者认为疗效不充分。
生物制剂疗效衰减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机制包括产生抗药物抗体、给药剂量不足、患者对生物制剂的敏感性降低等。针对生物制剂的疗效衰减,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① 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以提高疗效并降低抗药物抗体的产生;
② 增加生物制剂的药物剂量或缩短用药间隔;
③ 转换为其他生物制剂;
④ 转换为传统治疗方法。
目前,生物制剂已经成为银屑病的主要系统用药,在治疗中重度、难治性及特殊类型银屑病方面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生物制剂的选择需考虑银屑病病情和关节受累情况,并对治疗目标等因素综合考虑,治疗过程中也需对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等情况进行持续评估。
参考文献
1.中国银屑病生物制剂治疗指南(2021)[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1,54(12):1033-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