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有个朋友怀孕了,想结识孕妇,交流交流经验,
于是,她就在QQ上搜索到了一个孕妇群,申请入了群。
群里不只是孕妇,男性头像的很多,朋友想,大概是孕爸吧。
朋友一进群,就有一男的申请添加她的QQ。
之后,源源不断地有男人加她,她吓得赶紧退群了。
在群里加的,就说得很直白?难道群成员都是同好?
敢情QQ平台都成了红灯区了?
我于是试着申请加入了一个上千人的交友QQ群。
果然,一进群就有男人加。通过了,头像看上去似乎是个00后吧。
上来就表示要跟小姐姐睡觉。理由是他没工作,没钱谈女朋友,又很饥渴。
之后主动添加过来的,有年轻的,也有中年男人,
第一句问候语都是,睡吗?约吗?
我不用QQ好多年,什么时候开始,QQ群都完全沦陷了呀。
我还注意到QQ聊天频道。
里面不时有妹子晒暴露的照片,不断问,有人陪喝茶吗?
听说,soul尺度也很大。一位读者说,在闲鱼二手车平台上,出来撩的男男女女也很多。
早年,警察叔叔卖淫嫖娼打击得很欢,抓到就罚款。
那个时候,底层的性工作者的工作地点一般集中在城中村,街边的洗头房、按摩店等。
价码高一点的,则在夜总会、高档酒店。
我做记者的时候,也参加过警察整治城中村的行动。
讲真,看着那一个个表情各异的失足妇女被带到派出所,在院子里站成一排,我的心里还是蛮难受的。
不知道她们是谁家的女儿,又是谁家的妻子,是什么样的无奈让她们走到这一步。
二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卖淫嫖娼活动早就转移到了虚拟空间。
各种社交平台、网络论坛和即时通讯工具成为双方交流和交易的工具。
这种隐蔽性使得打击卖淫嫖娼变得困难,同时也加大了社会监管的难度。
性学家李银河一直呼吁,卖淫嫖娼应该非罪化。
李银河认为,性服务完全是个人行为,政府不用管,
相互之间是否给钱,也是出于自愿,“这实际上最符合人类性活动的基本逻辑”。
李银河认为非罪化和合法化的区别在于,合法化是可以公开经营妓院或是公开允许注册的,国家可以收税;
非罪化是指对于所有成年人之间的性交易不用去管,也不用罚款。
但在我国,卖淫嫖娼是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罚款;
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现在网络平台卖淫嫖娼都泛滥成这样了,可见警方根本无力打击。
三
年轻人网络玩得溜。在这些平台盘踞着的性工作者普遍低龄化。
邻国日本由于经济下行,就业压力大,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选择投身成人行业。
在东京,失足女站满一条街。
当然,在东京,牛郎也不少。
我国现在也进入经济萧条期,全社会都弥漫着焦虑和不安的情绪。
大家普遍生活难,压力大,对未来充满迷茫。
年轻人陷入就业困境。考公考编成为唯一的通衢大道。
文科、天坑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纵使是985、211,也难找到工作,
即便找到工作,月薪三千,养老、医疗保险没有的情况很多。
更不要提那些没有学历的年轻人。
现在工厂都是12小时以上工作制,很多从小养尊处优的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
长时间站立的工作,对身体来说,的确是酷刑。
家里经济条件还不错的,有父母托底,可以躺平。
没有家庭支持的,在这个物质社会,要吃饭,要娱乐,咋办呢,只能走上歧路。
在这个攀比风剧烈,物欲横流的社会,也有本身就喜欢轻松挣快钱的年轻人。
媒体报道,一些性工作者过着奢侈的生活,开豪车,住别墅,月收入高达十几万元。
现在结婚,男人需要车、房、存款,还得支付天价彩礼。
穷男人结不了婚,欲火焚身之际,只能花钱买春。
当然,也有中年男女在婚外寻求刺激的。
这群人是饱暖思淫欲。你难以想象那些衣冠楚楚的体面人,私底下,藏着一颗乱搞的心。
四
更多走上这条路的中年女人,往往背负着家庭的沉重负担。
老公呢,可能也不争气,赚不到啥钱,或者干脆就是个甩手掌柜。
这样一来,她能不焦虑、不绝望吗?只好在丈夫的默许下,走上那条不归路。
以前我参加城中村整治的时候,曾目睹有几对夫妻从事这一行当。
女的工作,男的望风,分工合作。
没想到十几年过去了,地下色情行业更加欣欣向荣了。
沈从文短篇小说《丈夫》所讲述的,在穷乡僻壤的地方,那里的人们为了维持生计,
女人们不得不进城卖身子。而这在她们丈夫眼中,是习以为常的事。
妻子“老七”是一个来自穷乡僻壤的年轻女子,兼顾起的是“城市妓女”和“农村妻子”的双重身份。
作品中的丈夫,因为许久未见妻子,便背着妻子喜欢吃的土特产前来探望。
这番进城的动作,被沈从文打趣为“像访远亲一样,从码头第一号船上问起,一直到认出自己女人所在的船上为止。”
妻子成为船妓,而丈夫则持家耕作,只是每月抽出时间前来看望在花船谋生的妻子,顺便拿走支撑生活的“卖身钱”;
与其说两人是夫妻关系,还不如说是一种悲哀的利益合作。
这有悖人伦的做法,在当时却显得极为平常。
经济的困境造就了夫妻关系的异化和扭曲。
当女人(男人)出来卖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那错的便是时代。
—END—
卉姐,前资深媒体人,野生情感砖家,声优达人。曾经连续三年包揽江苏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二三等奖,著有特稿文集《假如没有这些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