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1月23日,一则“宁夏固原一派出所执法人员殴打学生”的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发酵,引发热议。
第二天,警方发布情况通报: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其孩子在学校被同校学生殴打,副所长王某立即带领值班人员出警。到达现场后,该校两名三年级学生反映其被同校六年级学生马某某多次殴打。
事情处理过程中,马某某自行离开现场,王某遂带领辅警戴某找回马某某,同时对其踢打。
这事儿是马某某的家长挑出来的,见儿子受了委屈,就设法搞到视频,传上网,给警方施压。
11月23日,固原市公安局党委对王某停职配合调查,并向当事人家属赔礼道歉。11月24日,决定给予撤销王某的派出所副所长职务。
然而,真相大白之后,网民从严厉谴责执法者对未成年人的摧残,迅速转为为两名涉事者“拍手叫好”。
不少网友和自媒体呼吁让王某官复原职,甚至,一些网友还制作了锦旗要送到派出所。
个人认为,这是警方面对巨大的网络压力,对警察做出的处理,偏重了一点。
有律师发文担忧:如果警察可以使用私刑,那还要法律干什么?如此下去,公民的人身权利和社会的安宁就没有了丝毫保障,弱者就更无法生存。这是法治社会普遍应有的常识。
的确,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发展下去,警察办案发现犯罪嫌疑人拒不配合、拒不承认,是不是就可以直接上手段,刑讯逼供了?
无论校园霸凌者存在多么暴戾的行为,警察执法身份也决定了不该滥用私刑,对嫌疑人进行殴打。
但是,如果我们是那个被霸凌的小孩的家长,又会怎么想?
新闻屡屡爆出有孩子在学校受到霸凌,受害者往往维权困难。
而只有当常规处罚渠道无力的时候,人们才会倾向于以暴制暴,寄希望于非常识、非理性的力量来主持公道。
二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江湖。
大多数成长于校园的孩子,应该都会有曾经被欺负的阴影。
我6岁上一年级,是班上年龄最小的,记得当时班上的男生经常对我做恶作剧,
坐在我后面的一个眼睛红红的男生,喜欢用凳子挤我,并揪我小辫子,
尽管,每次我受欺负后,我外婆都会杀入男生家中,向男生父母告状,使对方受到责罚,但每每看见比较凶的男生,我还是会暗暗胆战心惊。
其实,我经受的霸凌,不过是游戏式的,尚属轻度,但对那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就是天大的压力。
而今天,当暴力游戏、校园暴力题材的影视作品在社交媒体泛滥,应运而生的校园“古惑仔”,在恃强逞狠的心理动机下施恶,霸凌指数已经升级。
有家长主张以暴制暴,对方怎么打过来,你就怎么打回去。
首先,这个方式并不适用于秩序感较强的孩子。
而且,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后果不确定,若孩子再次落败,受挫感会更加强烈;
当然,也有种可能,孩子赢了,但万一由此养成暴力解决问题的习惯呢?
所以,我们期待社会更加文明,法律法规更加健全,让强大者能受到约束,弱小者也能得到保护。
三
目前,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挪威、日本等国都非常重视反校园霸凌工作,尤其是美国。
美国50个州均有反霸凌立法。法律明确规定了学校反霸凌的责任,并将惩罚权交给学校,使学校的“零容忍”政策有了法律支撑。
一旦学校发现霸凌事件,须立即采取行动,例如,对严重的行为可以直接开除学生;
涉及刑事犯罪的,司法部门及时介入;如果案情严重,即使未成年人,也可以按成年人判罪。
美国各州还纷纷将反霸凌的触角延绅到网络霸凌领域。
在社交媒体上辱骂、攻击或披露同学隐私的行为,也被定义为霸凌行为,被称为“网络霸凌”。
学校把“反校园霸凌”纳入日常活动。
我有个朋友前几年移民美国,今年,她已经到学校上过好几次,由心理老师授课的反校园霸凌课程。
课程定义什么是霸凌行为,自己遭遇如何处理,别人遭遇如何处理,教育孩子坚决不成为霸凌者,
最后告诉孩子:遭遇霸凌不是你的错,要勇敢告诉老师和家长。
而我国,对校园欺凌行为,尽管人大代表多年前就呼吁制定反校园暴力法,至今,尚未有正式文本界定,遑论执行和问责了。
卉姐,前资深媒体人,野生情感砖家,声优达人。曾经连续三年包揽江苏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二三等奖,著有特稿文集《假如没有这些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