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必须投喂越冬料---长期饥饿会抑制鱼的食欲!

文摘   2024-11-22 17:34   中国  

关注我们接收每日最新资讯!

小编不需要大家打赏,只希望您在文末点个“”,分享转发我们文章,让更多人一起关注“养殖前沿”。感谢您!

在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准确、适宜的饲料投喂量是水产养殖业的重要因子之一,也是养殖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环,更是降低饲料系数的关键因素。鱼类对于饲料摄食量的多少是影响鱼类生长速度的主要因素,直接关系到养殖的经济利益,我们只有充分了解鱼类摄食量的影响因素,才能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有效措施,将不利的影响因素降到最低程度,实现渔业生产的增产增收。

投饲量不足,鱼处于半饥饿状态,不能满足鱼类能量和营养需要,生长发育缓慢,甚至使鱼类不能维持体重而减产,严重影响水产养殖效益;投饲量过大,不但饲料利用率低,造成饲料浪费,加大残饵对养殖水体的再次污染,而且病害增多,养殖效益大幅下降。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鱼类摄食量的大或小,受诸如鱼体自身、水体环境、饲料和管理等等因素的多重影响。本文从生产实践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鱼类摄食量的影响因素作一探讨和分析,仅供交流。

一、鱼体自身因素影响鱼类摄食量

1、食性不同:不同种类的鱼食性不同,影响着摄食量的多少,一般情况下对比鱼类的摄食率,食性不同的鱼呈现以下状况:草食性的鱼>杂食性的鱼>肉食性的鱼,例如草鱼的投饲率一般在5%左右,而青鱼为3%左右。

(有胃鱼的胃所处的位置)

2、胃及消化道容积不同:鱼分有胃鱼和无胃鱼两大类

有胃鱼的胃容积相对体重的比例变化很大,胃容积大则摄食量大,有胃鱼的胃的大小和鱼的生长阶段相关,也就是说,有胃鱼个体越大,它的胃也越大,相应的它的摄食量比小体的有胃鱼也大,因此,有胃鱼依不同的生长阶段摄食量大小排序一般为成鱼>鱼种>幼鱼。

有的鱼是无胃鱼,所摄食的饵料依靠肠道来消化,草食性鱼类肠很长,一般为鱼体长的6-7倍,而肉食性鱼类肠道较短,一般为鱼体长的1/3-3/4,杂食性的鱼类居中。食性不同的鱼按摄食量大小排序一般为草食性鱼>杂食性鱼>肉食性鱼。

3、饥饱状态:饥饱状态与摄食量大小有关,有的鱼等到胃几乎排空之后(空腹)才重新开始摄食饵料,而大多数种类都在胃排空之前便开始摄食饵料,所以前者的摄食量大于后者。当鱼处于饥饿状态时摄食量开始增加,随后逐渐下降直至稳定,但长期饥饿会抑制食欲,这点要特别引起注意,很多人在不该停料的时候停喂鱼儿,是很不恰当的。

(鱼处于饥饿状态)

4、鱼类的生理状态:生理发生变化会影响摄食水平。繁殖期间的鱼类摄食水平一般都会下降,当鱼处于应激状态下也会降低摄食量,因此,水质条件发生变化以及拉网锻炼捕捞时都会使鱼类处于应激状态而影响其摄食水平。

5、鱼类适应性能力:鱼类饲喂一定的饲料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反应,在其消化道内产生相应的优势菌群和消化内环境而影摄食水平。长期生活在一定的水环境中产生的适应性也会影响鱼类的生理反应进而影响鱼的摄食量。

6、群体效应:所谓的群体是指鱼类的集群行为,也可理解为鱼群,成群结队地出现在同一片水域,与之相反的是单个鱼体。鱼类的摄食量因群体行为和单独行为而有差别,群体行为时单独行为时摄食量大。在鱼群体中摄食活动存在强烈的模仿竞争意识,群体摄食量强于单体摄食水平,因为:

(1)鱼的集群行为使鱼儿没有孤独感紧张感,便会刺激鱼儿的觅食欲望,使它们每个单独的个体都食量大增,胃口大增。鱼的群体越大,个体觅食欲望越大,摄食量也越大,鱼越多抢食现象越严重。

(2)群体摄食可相互模仿和竞争。鱼类一旦集群,数量越多时反而像越吃不饱一样疯狂抢食,这种竞争关系一旦形成,想不吃料都难。

鱼儿群体觅食时,个体上食量增大的这个现象,就像人类的孩子一样,几个孩子在一起吃饭,深怕不够吃,每个都吃的很多也不挑食了,这就是很普通的抢食现象。网箱养鱼和高密度养鱼模式的驯料上食很容易成功,这就是“模仿竞争”意识起的作用。

7、体重:同一品种的饱食量随着体重的增加直线指数函数增加,也就是说,这和上述说的有胃鱼是一个道理:越大的鱼,它的摄食量相应的大得多。然而,日摄食率呈指数函数减少。如虹鳟体重对饱食量及摄食量的影响如下图:

(图源:李冰冰,冯森的”影响鱼类摄食量的因素“文章)

8、鱼的生理因素:鱼虾的健康状况、繁殖等生理因素都会对其摄食量产生比较大的影响。鱼发病时会引起摄食量减少。可以繁殖的鱼类在繁殖季节时,会发生摄食减少或停止的情况。所以商品鱼养殖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在商品鲫鱼(1冬龄即可繁育)的养殖过程中,在繁殖季节时停止加水刺激,以免产卵影响生产。

二、环境因素影响鱼类摄食量

1、水温:水产养殖品种都是变温动物,体温和水温相差一般不超过1℃(摄氏度)。其体温会随着外部水温的变化变化,进而影响其体内生理生化反应的进行快慢。水温在一定范围内与鱼类的饲料消耗呈正相关的关系,水温升高,鱼体代谢率增加,饲料消耗时间缩短,摄食量增加。一般水温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则鱼的摄食量也相应随之变化。夏季摄食量最大,而冬季水温小于10℃以下时鱼可能停止摄食。

水温影响鱼儿摄食量主要体现在身体代谢和个体生长两个方面。水温升高能促进代谢,摄食量就会增加,这又进一步影响个体生长,使生长加快;生长加快则又倒逼鱼儿觅食更多的食物,摄食量又继续增加。

当然,水温升高可不是越高越好,要有个合理的温度范围。以鲤鱼为例,水温达到一定水平时鲤鱼可以不断摄食,摄食量的顶峰出现在水温22~30℃的范围内,据说,单位体重20克的摄食量可以达到0.9克。

2、溶氧:在高溶氧的水体中鱼类摄食旺盛,消化率高,生长快,饲料报酬也高,因为鱼的摄食量随着溶氧的增高而增加,所以要求水中溶氧在5毫克/升(mg/L)以上,若溶氧在4毫克/升则鱼的摄食量减少12%,在3毫克/升时减少26%,在2毫克/升减少51%,在1毫克/升时基本上停止摄食。

3、透明度:大多数鱼靠视觉来摄食,只有少部分靠嗅觉味觉,水体中透明度的大小直接影响(视觉)其摄食水平。一般透明度越大,养殖水体中光线越好,鱼的摄食量越多,相反则减少。

4、日周期变化:经有人研究实践发现:在水产养殖中,养殖品种的摄食量有明显的日周期变化。比如:鲢、鳙鱼在当天的12时至20时出现一个摄食旺盛阶段,20时以后摄食强度虽然下降,但仍在继续,24时后摄食活动才渐趋停止,此后是近6小时的停食阶段。草鱼的摄食强度在一昼夜中出现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在在当天的12时前后,第二个更大的高峰在20时前后出现。

5、应激反应:动物对环境中异常的不良的胁迫因子,可以引起非特异性生理性紧张状态的反应,称为应激。应激是动物机体为维持生命活动的适应性反应。应激反应首先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随后皮质醇类物质分泌增加。肾上腺素能抑制消化道蠕动,抑制血流进入内脏,进而影响鱼类的摄食量。水质条件发生变化以及拉网捕捞时,都会使鱼类处于应激状态而影响其摄食水平。

6、水质状况:水质影响鱼儿摄食量的基本规律是:水质清新鱼类摄食量增加,水质污染鱼类摄食量降低。简单理解就是我们常说的瘦水和肥水,瘦水鱼儿缺吃少穿,只要有食物就会不停进食;肥水食物链丰富,鱼儿大肚便便,摄食量自然降低。

水体富营养化、工业废水、农药余毒等以及残饵、粪便所产生的氨态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都对鱼类吃料影响很大。随着水质好坏的变化,鱼类的摄食量也会有显著的变化。因此,摄食量同时是判断水质优劣的敏感指标。水质好鱼的摄食量大,否则相反。

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如果肥水是水质污染形成的,也有可能出现另一种极端现象,就是水中食物量不增反降,就是水中的饵料生物大量减少而有害物质增加,这就在鱼体健康层面上影响鱼儿摄食量,也会导致食量下降。

三、饲料因素影响鱼类摄食量

1、饲料组成:饲料的质量与鱼类的摄食量有关。一般来说,饲料的质量越高即营养水平高,则鱼的摄食量则相对较低,反之则较高。另外在某些鱼用饲料中加入一些诱食剂及一些着色剂可以提高鱼的嗅觉味觉以及视觉的敏感性,相应地提高鱼的摄食量。

2、饲料类型:颗粒饲料大小的不同直接影响鱼的摄食量大小。一般鱼配合饲料都要制成颗粒饲料,颗粒饲料粒度的大小须根据鱼的口径的大小而制成大小不一的颗粒。一般鱼苗阶段颗粒最小,大苗种居中,成鱼最大。另外根据鱼的食性不同和生活水层的不同可制成不同性质的颗粒类型,如上层鱼可制成漂浮颗粒饲料,中层鱼为半浮性颗粒饲料,下层鱼为沉性颗粒饲料。

3、对饲料的习惯程度:鱼类饲喂一定的饲料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反应,在其消化道内产生相应的优势菌群和消化内环境,如若喂食的饲料并非鱼类所经常食用的类型,势必影响其对饲料的摄食量。

4、饲料种类:饲料种类的不同也会影响食欲及摄食量,就像人类一样,有喜欢吃的有不喜欢吃的,喜欢吃的吃得多,不喜欢吃的吃得少或者干脆不吃。鱼类也一样,淡水鱼喜食的饵料特点非常复杂,但总体来说分为食草性鱼类、食肉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三大食性鱼类

杂食性鱼类为例,杂食性鱼类喜欢的食物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发生变化,饵料适合口味了鱼儿摄食量就会增加。杂食性鱼类能感受到的味型主要是酸、甜、咸、苦这四种味道,所以,不要一味地追求饵料的多样化,往往最简单的才最接近事物的本质

四、管理因素影响鱼类摄食量

1、投喂次数:投喂次数适宜增加时,日摄食量也相应增加,不同鱼类达到最大日摄食量的每日投喂次数不一样,一般肉食鱼类大多有胃,杂草食性鱼类无胃,因此,配合饲料对有胃鱼无胃鱼的投饲次数是不一样的,有胃鱼对饲料有较大的储存能力,只有当胃内的储存量小于饱和量时,才能产生积极进食的欲望;而无胃鱼没有储存食物的本领,需连续不断的进行摄食,也许还是边吃料边屙屎。一般对有胃鱼日投喂2-3次,无胃鱼可以每天喂4-5次。

(无胃鱼,鲫鱼为例)

2、投饲率:投饲率即每天投喂饲料量占养殖对象体重的百分数。投饲率的大小是根据鱼的规格、水温、水中溶氧和饲养管理水平等因素而确定的,在适温下投饲率随水温升高升高,随鱼的规格的增大减小。一般养殖鱼类的投饲率掌握在3%-6%。

3、投饲方法:投饲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鱼类摄食量的大小,故在投喂时应采取正确的投喂方法,一般投喂饲料时,应尽量做到饲料投到水中能很快被鱼摄食,采用“慢、快、慢”,“少、多、少”的原则,:开始投饵时,先用少量饲料慢慢投喂,等鱼诱集在一起摄食时,加大投饵量,加快投饵频率,等大部分鱼已吃饱慢慢游走,再减少投饵量,减慢投饵频率,最后停止投饵。

综上所述,影响鱼类摄食量的因素很多,体重、体长的变化也会影响摄食量的大小,季节变化、生殖周期以及生理变化都会影响摄食量,需要我们多多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把握鱼类的吃食规律。

   声明   

《养殖前沿》征集个人观点原创文稿,欢迎任何涉及农牧类养殖文章,积极爆料。本公众号为非盈利性质,只为搭建养殖群体交流平台,部分文章来源网络,因来源无法定论的未署名作者,若有侵害您的利益或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关注

Welcome 

to your 

attention

谢谢

长按关注

觉得本文有收获请帮小编点右下角“好看”🙏


养殖前沿
养殖有关方面的一些技术支持,提供交流的平台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