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除夕夜,年年人团圆

文摘   2025-01-28 00:01   天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年关将至,除夕如约而来。它是岁末的句点,也是新年的起点;是团圆的召唤,更是传承的延续。从唐代李商隐诗中的“沉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苏作寿杯”,到清代《京师风俗志》中对“家庭举宴”的生动描绘,除夕总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仪式感。火烛辉映、觥筹交错,家家户户在笑语间告别旧岁,于热闹中迎接新年。

对中国人而言,除夕不只是一个节日,更是亲情与乡愁交织的盛宴。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那份属于除夕的欢喜与庄重,始终弥足珍贵。

一桌年夜饭,是“家”的味道

除夕最动人的瞬间,往往藏在一桌团圆饭里。一家人不远千里、不惧风雪,只为赶上这顿饭的热腾腾;一道道珍馐佳肴,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岁月酝酿的情感浓缩。

作家迟子建曾回忆她童年的除夕:兄弟姐妹围坐炕头,打扑克、聊家常,嘴里嚼着地窖里的青萝卜,虽然食材简单,却难掩团圆的喜悦。那时候,母亲忙着糊红灯笼,一盏盏蜡烛在饭桌旁映得人脸红彤彤的,一碗飘香的小鸡炖蘑菇便足以勾起孩子们的馋虫。那样的日子,质朴却温暖。

而今,生活富足了,年夜饭也变得更丰盛,但它承载的依然是亲情与归属的味道。在我的家乡,年夜饭桌上从不会少了腊肠、炸肉圆、鱼糕、猪蹄炖藕汤。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看家菜”,而我家的年味,则藏在母亲的熏猪骨里。她总是精挑细选几块猪骨棒,用葱姜八角煮熟,最后以焦糖熏制,烟雾裹挟着焦糖香气深深融进骨肉中,那味道浓烈而深刻。母亲说,最好的味道,不需要过多修饰,恰如除夕夜里的幸福,不必多言,尽在眼神与微笑间。

北方人擀饺子,南方人煮汤圆,象征“年年有余”的鱼和火锅,年夜饭上的每一道菜都寄托着新年的期盼。一桌饭、一家人,窗外的爆竹声中,团圆便是最好的诗篇。

中国红里,写满家与年的故事

除夕的美好,不止在餐桌之上,更在被“中国红”点亮的家家户户。春联、灯笼、窗花,那一抹抹喜庆的红,映照着人们对来年的祝福与期盼。贴福字时的虔诚、挂灯笼时的忙碌,都是这一天独有的仪式感。小时候,我总爱盯着大人贴对联的动作,看他们用心地将每一笔墨色嵌入红纸,仿佛那是对新年的庄重承诺。

更深沉的仪式感,藏在祭祖的传统里。无论是在宗祠前焚香跪拜,还是在家中供桌摆满鱼肉供品,每一个动作都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延续。记得小时候,村子里祭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地从村落间传来,孩子们跟在大人后面学着跪拜,虽不明白其中深意,却感受到一种与血脉相连的归属。时间流转,那些仪式让我们与故土、与亲人的羁绊更加深厚。

除夕夜,人们还会围坐在电视前守岁,等着钟声敲响新年。那些年,《卖拐》的“走两步”和《打工奇遇》的“宫廷玉液酒”成了年夜饭后的笑点,至今提起仍能引发满堂欢笑。当新年的钟声响起,窗外烟花绽放,旧岁的落幕总是那样热烈,而新年的启程也总是充满希望。

陪伴,是除夕最美的底色

唐代白居易曾写道:“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漂泊异乡的人,总会在除夕夜格外思念家乡与亲人。那些无法归家的游子,也许只能在一通通电话、一场场视频通话中寄托思念,但那份牵挂却不曾因距离而减淡。父母寄来的特产、亲人一句简单的问候,都是跨越山海的陪伴。

当除夕的鞭炮声响起,当家人的身影映入眼帘,那一刻的安心与满足,便是这一年的圆满。从冬日的寒风到春日的暖阳,除夕的魔力在于,它让人们重新找回“家”的归属感。

在这一天,愿每个人都能与家人相伴,与温暖同行。新的一年,希望我们都能在细碎的日常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与欢喜。


写作不太难
写作、素材、知识共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