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详细】这份2024民主生活会相互批评意见很不错!

文摘   2025-01-19 00:21   河北  
A同志

1.学习安排“按部就班”,学习效果“浮于表面”

作为*,X同志在组织班子学习方面沿袭了传统的“做计划、念文件、读文章、请人讲课”模式,缺乏对学习内容的深入分析和研讨。由于未能组织班子成员细致研读和深度思考,导致部分班子成员对学习内容掌握不深、理解不透,学习效果差强人意。在处理违反X规章制度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时,更多依赖教育引导,而缺少从源头上挖掘问题根源、采取严管与处罚措施的魄力。这种“做人情”的思维模式忽视了“严是爱松是害”的管理理念,致使一些管理薄弱环节未能得到彻底整改。


2.安于“责任田”,忽视“大格局”

X同志在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安于现状思想,将X业务视为自己的“责任田”,因此放松了警惕,危机意识逐渐淡化。对其他部门的业务情况了解甚少、关注不多,缺乏全局观念。在具体工作推进中,有时满足于发号召令,而对重点任务和重大事项抓得不深、落得不实。尤其在X工作中,偶尔出现把关不严的情况,未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监督职责,难以发挥监督权的最大效用。


3.情绪管理“欠佳”,沟通桥梁“不通”

当工作任务繁重时,X同志性子变得急躁,态度不够和蔼,尤其是面对需重复解释的问题时,缺乏耐心,情绪调整不到位。这种情况使部分干部对其产生距离感,影响了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与信任。此外,X同志平时与基层群众交流较少,与基层干部谈心谈话不够充分,存在“严下不严上”的倾向。在狠抓X安全管理工作时,缺乏科学合理、张弛有度的管理方法,导致安全管理力度不足,影响了队伍整体管理效能。

B同志:

1.创新意识不足,“深入一线”欠力度

X同志担任X职务后,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有所减弱,思想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放松。尽管经常到基层调研,但对基层的实际情况掌握不够深入细致,特别是对群众的真实呼声缺乏全面了解。在推动X发展时,缺少大胆探索的具体方法。对于一些工作,满足于“会开了”“部署过了”,但对后续的落实、进度以及存在的困难,缺乏持续跟进和有效督导,致使部分工作停留在形式上,难以取得实效。


2.“忙于机关”事务多,“沉入基层”时间少

X同志平日大部分精力用于机关事务,下基层指导较少。即便下去检查工作,也存在“走马观花”的现象,缺乏真正沉下去了解实际情况的耐心和决心。面对棘手问题时,常依赖上级指示或下级解决,自身主动寻求解决办法的意识较为薄弱。为了协调和争取资源支持,X同志有时参与不合规的应酬活动,对某些不良风气未能坚决抵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单位风气建设。


C同志:

1.重形式轻内容,“表面文章”拖后腿

X同志在贯彻上级工作部署时,更多注重过程而忽略实效。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的现象仍然存在,下基层检查工作时,偏重台账、记录的完整性,而对实际工作的进展和成效关注不够。在推动工作时,过于重视宣传效果,经常强调信息稿件、简报发布等内容,但对工作落实是否到位、实际效果如何过问较少。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做法增加了基层负担,制约了工作实效。


2.理论学习“浅尝辄止”,调研落实“点到为止”

X同志在下基层调研时,调研方式过于表面化,存在“蜻蜓点水”的问题,对基层群众的真实需求和急切诉求了解不够全面。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方案不够周全及时。在个人学习上,X同志表现出一定的应付心理,系统性学习理论知识较少,对上级文件和讲话精神的理解不够深入,满足于“会上讲讲”“稿上念念”。在结合实际、指导实践方面,缺乏深入思考,推动工作创新落实的力度仍显不足。


D同志:

1.注重“面子工程”,忽略“脚下功夫”

X同志分管X业务,为了工作需要,常与各党政机关打交道。在接待方面,为表达“诚意”、彰显“礼节”,往往安排超出标准的接待事项,存在铺张浪费的现象。在日常工作中,与基层领导的交流较多,与普通群众的沟通较少;对群众真实想法的了解不够全面深入,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的举措不多。对群众不同生活情况的掌握还不够细致,缺乏与群众“坐一条板凳”的亲密关系。


2.重部署轻落实,“走形式”大于“动真格”

在具体工作抓落实时,X同志对下属要求较多,但直接指导和跟踪较少,常停留于会议部署和文件传达,缺乏“一抓到底”的韧劲,难以真正将党委意图落实到位。结果是部分部署在执行中“变形走样”,一些常见问题“屡见不鲜”。执法执勤时,X同志更多担任监督指导的角色,参与实战冲锋较少,表率作用显得不够突出。


E同志:

1.注重“亮点包装”,忽略“落地扎根”

作为*,X同志在破解X建设发展瓶颈上,措施力度不够,更多依赖汇报和纸上分析,调研不深、思考不足。有时出于急功近利心理,为了尽快呈现“亮点”、打造“经验”,在谋划不周、落实不全的情况下,便推动总结成果,甚至让下属提炼“亮点”搞宣传,出现“闭门造车”“注重形式、忽略实效”的问题。


2.重业务轻统筹,“头疼医头”缺系统性

作为单位的“一把手”,X同志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业务工作上,对上级安排的学习教育活动重视不足,统筹不够,虽然提出了一些灵活推进的措施,但力度有限,效果不佳。在工作中未能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有时抱持“领导要有领导的架子”的观念,致使下属不敢畅所欲言,形成一定隔阂。


F同志:

1.公务接待“讲排场”,经费管理“欠细致”

X同志在与其他单位人员的交往中,存在迎来送往、互相宴请的现象,有时为争取驻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公务接待中有铺张浪费的情况。在经费管理方面,未能做到精打细算。检查工作时,更倾向于“走流程”,对问题“浮于表面”,对深挖根源和后续指导改进的行动较少,缺乏问题“闭环”处理的力度。


G同志

1.基层走访“重近轻远”,解决问题“浅尝辄止”

在基层走访中,X同志多选择便于抵达的单位,对较为偏远的基层单位调研较少,对基层干部和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批评多、帮助少,往往没有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H同志:

1.满足于“平稳过关”,创新意识“步履维艰”

X同志受“求稳求安”思维影响,创新意识受到束缚,工作习惯于按部就班,追求不出问题、不惹麻烦,满足于“四平八稳”,缺乏高标准严要求。在理论学习上,满足于过去的知识积累,对新的理论和业务“蜻蜓点水”,缺乏深入思考与系统研究。调研工作中,未能与实际充分结合,有的调研文章甚至依赖他人执笔,未展现自身深度思考与担当精神。


I同志:

1.“理念不新”,难破“发展难题”

X同志在工作中创新不足,在发展理念上与时代要求存在差距。思想尚未完全解放,观念有待更新,面对工作任务,更多满足于“稳中求进”,重视“不出岔子”,却缺乏打破常规、攻坚克难的锐气。在实际工作中,抓重点、谋发展的点子不够新颖,打造典型、树立品牌的成效不够显著。在推动单位建设和谋划未来发展上,步伐迈得不大,创一流、争先进的动力和后劲还显不足。此外,作为**“一把手”,协调处理各类关系时繁忙琐碎,有时还存在公车私用的现象。


J同志:

1.“全局思维”不足,未谋“长远发展”

X同志缺乏全局观念,未能从长远角度把握地区发展的方向。X区域地位重要,是X核心区域,但作为**,未能与相关委办局形成有效对接,导致发展目标定位不准。同时,与班子成员在发展战略上沟通不足,未能形成“同频共振”的发展共识,制约了班子的整体凝聚力和战斗力。


2.“站位不高”,资源统筹显短板

X地区资源丰富,特别是文化资源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但在打造“文化传媒产业服务区”方面始终停留在设想阶段,缺乏落地举措。在统筹区级资源、单位资源和外部资源上,统筹力度不足,习惯于利用既有资源,而对潜在资源的挖掘与整合相对欠缺。


3.“带队伍”意识弱,传帮带作用欠佳

X同志角色转换不到位,仍存“主任思维”,在班子建设和带队伍方面,意识不强、方法有限。对班子凝聚力的提升着力不够,在个人传帮带上作用发挥不足。例如,对一些复杂问题未能提前提醒和指导,使基层干部在实际操作中容易陷入被动。


K同志:

1.抓党建“表面化”,未解“深层难题”

作为**,X同志履行抓党建职责不到位,党建工作缺乏持续用力和深入思考。尽管会议中多次强调以党建统领全局,但未能像抓行政工作一样投入精力,对党建工作的规律性研究不足,习惯以行政思维指导党建。例如,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方面,更多停留在提要求上,具体问题研究较少,体现出党建工作“在脑中占的分量”不够。此问题的根源不仅在能力,更在于官僚主义作风的影响。


2.“重使用”轻培养,干部成长缺平台

X同志在干部培养上存在急功近利倾向,更注重使用而忽视培养。例如,某次活动中,为了给年轻干部提供锻炼平台,我安排更多人员参与,而X同志批评人员使用过多。实际上,这正反映出X同志对干部成长缺乏长远布局,急于用现成成果,忽视搭建干部成长的台阶。


3.性情急躁,缺乏“沟通艺术”

X同志性格急躁,批评人时缺少耐心,往往不分场合打断汇报,直接否定意见,容易让下属感到压迫。例如,有下属向其汇报工作时,仅说几句话便被否定,造成工作推进困难,进一步加剧了基层干部的心理压力和抵触情绪。

写作不太难
写作、素材、知识共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