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市部在场 | “后碳”:植物之脉,绿碳与城市代谢

2024-09-14 20:57   上海  
植物,是任由万物流通转化于体内的“宇宙媒介”。其与外界的互动状态根植于一种动态平衡的开放性中——外物吞噬消耗它,而后它又吞噬滋长于消亡的环境。它们并非孤立地存在自然界中,而是通过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关系而存在,所呈现的生命特征是开放的、互动和链接的。

埃马努埃莱·科奇亚(Emanuele Coccia)在《植物的生命》中强调了植物特有的关系性存在,“植物不仅在自身中生存,而且在其他生物中通过其他生物生存,它们存在于一个无限的关系矩阵中。”作为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植物自诞生起便与各个代际的生命和非生命相伴共生,其在生态圈中的碳循环、水循环、生物代谢的全球性联系中体现了它们作为“宇宙媒介”的全局性和复杂性。
在参与人类社会生产与城市代谢时,植物以其自我组织、自我调节的特殊机制,微妙而隐秘地促成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的能量交互、生命迁移,将城市肌理部分剥离与重组,转化与再生。它们或分布于城市中心,或滋长于暗角与腹地,作为城市绿洲,或是盘中餐。
随着深层生态学的发展,我们学会以更具有道德关怀的方式去看待植物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这些绿色地景往往是我们去探讨“天地自然”、“城市生产效率”、“碳循环”之间紧张关系的重要主体。这种思考维度立足于后人本时代的思辨与实践,不断触碰人类傲慢的有害意涵,并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认识的意识形态与政治话语。可以说,我们也在逐渐学着有机地参与到植物的适应轨迹与代谢体系当中去。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将与“后碳”项目联合呈现系列第三期“植物之脉,绿碳与城市代谢”,聚焦绿色地景与人类城市,邀请中国及瑞士两地的艺术家、设计师、专家学者与企业,以植物学、社区治理、可持续材料、赛博农业、未来食物等话题作为切入点,探讨植物与城市的共同作用、碳循环过程。

- 活动日程 -  

后碳论坛及放映:植物之脉,绿碳与城市代谢

·影片放映:森林之思 
时间:9月21日 14:00 -14:30 
·论坛:水泥迷宫中的绿波流转
时间:9月21日 14:30-16:30
主持嘉宾:王雪圻、蔡艺璇
论坛嘉宾:
宋以刚(上海辰山植物园副研究员)
庄明昱(植南门市部联合创始人)
Anne-Laure Franchette(艺术家)

· 影片放映:唇齿之间 绿色的延续
时间:9月22日 14:00 -14:10 
· 论坛:未来的食与织:光合人类、赛博种植与可持续材料
时间:9月22日 14:10-16:30
主持嘉宾:王雪圻、蔡艺璇
论坛嘉宾:
荣希捷(江南布衣面料企划)
Maya Minder(艺术家)
沈焱(上海英植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 活动介绍 -  

9月21日

 影片放映:森林之思(Forest Mind)
 时间:2024.9.21(周六) 14:00-14:30 
乌苏拉·比尔曼(Ursula Biemann),2021,31分钟

Forest Mind, Ursula Biemann, 2021. Image courtesy the artist.


2018年夏,乌尔苏拉·比尔曼(Ursula Biemann)受邀深入哥伦比亚南部的亚马逊雨林,展开一场贯穿科学与土著智慧的旅程。在这片曾交织着殖民征服与自然神秘的广袤森林中,意料之外的故事缓缓揭开。


她的作品《森林之思》通过影像、学术探究、个人叙述和与印加族共建的土著大学互动,探讨萨满教与现代科学的双重视角,揭示自然深邃的智慧。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合作让她以实验性的基因技术,将生物材料与雨林影像编织在同一条DNA链上,构筑了一个超越现实的视觉宇宙。在她的镜头与思索中,土著知识与西方科学之间的共鸣被唤醒,特别是在植物神经生物学、量子生物学与民族植物学的交汇中,展现了千年文明如何在分子层面与自然对话。影片如同一次生物符号学的深潜,剖析了图像在心灵与森林交织中的力量,将我们与自然的律动紧密相连,奏响永恒的共生之歌。


论坛:水泥迷宫中的绿波流转

 时间:2024.9.21(周六) 14:30-16:30 

- 主持嘉宾:王雪圻、蔡艺璇

- 论坛嘉宾:宋以刚(上海辰山植物园副研究员、上海市植物学会理事、IUCN树木专家组和中国物种专家组成员、生物多样性和Forestry Research青年编委)
- 分享主题:“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植物多样性形成与适应性进化”


本次发言将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植物多样性形成与适应性进化”为主题,带领我们深入探讨在环境剧变的时代,植物如何在挑战中绽放多样性。嘉宾将揭示植物在气候变化中的应对机制,从种群的基因变异到物种的适应性进化,勾勒出一幅生命自我调整、不断进化的宏大图景。通过对植物多样性形成的研究,嘉宾将启示我们重新审视自然的韧性与适应力,思考人类与植物在共生关系中的未来走向。

- 论坛嘉宾:庄明昱(植南门市部联合创始人)
- 分享主题:”移动的植物,时间的经验“

植南门市部于洛阳“魏坡·游春大集”的展览单元“植物的平原”现场,图源/Local本地

从“植物世民”*这一概念出发,此次分享将以“植物 - 时间 - 移动”为关键词,介绍植南门市部近年来围绕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系列研究与行动项目,包括植物行走工作坊、本地植物邮局、委任研究项目《小城种植》,以及即将开启的全新计划“植南旅行团”等。分享旨在探讨在流变的时间中,人与城市、人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建立的,又是否存在重建的可能。

*在“植物世民”的概念中,世,不止指代人类生活的“世界”,也指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人类世”。借由这个概念,植南门市部希望提出一种倡议:去政治化、等级化地看待我们和植物的关系,像对待“世民伙伴”一样去重新认识植物。

- 论坛嘉宾:Anne-Laure Franchette(瑞士艺术家)
- 分享主题:"建筑工地与植物学"

Grand Travavix Urbains, Anne-Laure Franchette, 2020. Image courtesy the artist. 

"建筑工地与植物学"是一个结合自然与城市的艺术研究项目,探索城市裂隙中的杂草与人类迁徙之间的隐秘联系。项目灵感来自于城市中顽强生长的流浪杂草、创作者自身的移民家庭背景,以及其父亲在建筑工地工作的经历。通过植物与城市建设的对话,项目试图揭示城市化进程中的自然痕迹,并探讨迁徙、劳工与生态在快速变化的城市环境中如何交织,共同塑造我们生活的空间。

9月22日

 影片放映:唇齿之间 绿色的延续 

(Water of Mouth - Green Elongation)

 时间:2024.9.22(周日) 14:00-14:10 

Maya Minder,2023,8分52秒


Water of Mouth - Green Elongation, Maya Minder, 2023. Image courtesy the artist.

影片属于Maya Minder的艺术研究项目“光合人类的诞生: 绿色未来食物”(“GREEN OPEN FOOD EVOLUTION - A dietary proposal on how to become Homo Photosyntheticus”)。利用水下藻类景观、空灵的音乐迷幻的灯光、藻类不同部位的细胞切片和特写等,Maya Minder呈现了一个暧昧诡谲的未来世界。艺术家试图探讨一种可能性:富含藻类的饮食重新塑造人类的微生物生态,人类最终进化为“光合人类”(Homo Photosyntheticus)。
科学研究发现,日本人的肠道细菌具备消化紫菜(Nori海藻)的特殊能力,这是因为海洋细菌和人类肠道细菌之间发生了一次基因转移,赋予了日本人肠道消化海藻的“工具”。这一发现让人们开始思考:如果我们也像日本人一样,经常食用海藻,我们的肠道细菌是否也会进化出同样的能力?
这种推测引发了更大的思考——在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中,类似的基因转移是否也曾发生过?它可能是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肠道能够消化植物多糖的原因。

Maya Minder的研究还进一步设想,当未来食物和资源变得稀缺时,人类可能会转向“光合人类”的生存方式。这种新形态的人类将不再依赖传统的饮食,而是通过体内与藻类的共生关系来获取营养。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光合人类的后代可能逐渐失去进食的需要,甚至会变得半透明、行动缓慢,并倾向于久坐不动。 


 论坛:

 未来的食与织:光合人类、赛博种植与可持续材料  
 时间:2024.9.22(周日) 14:10-16:30 

主持嘉宾:王雪圻、蔡艺璇

- 论坛嘉宾:荣希捷(江南布衣面料企划)
- 分享主题:“时尚发酵:未来的织造与净化”


长期以来,时尚产业因其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而备受争议。然而,一系列发酵技术的革命性应用为改变这一现状开辟了新的可能性。通过从天然及动物纤维中提取DNA,并利用生物发酵酿造出创新的生物基纤维,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纤维生产方式。此外,通过利用自然微生物发酵生产色素,实现了一种更低碳且更环保的染色方法,无需依赖传统染料中的有害化学成分。最后,利用CCUS技术有效捕捉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并将其通过发酵转化为化纤原料,实现了碳资源的循环利用。这一系列创新彰显了如何借助自然力量,在微观层面推动时尚产业向环境友好低碳转型。

- 论坛嘉宾:Maya Minder(瑞士艺术家)
- 分享主题:“光合人类的诞生: 绿色未来食物”(Green Open Food Evolution - A dietary proposal to become Homo Photosyntheticus)

Green Open Food Evolution, Maya Minder, 2022. Image courtesy the artist. 

如果我们只吃藻类,并尝试与这些来自原生生物界的外星物种共进化,会发生什么?考虑到这种深远的时间观以及它所引发的超越人类的多重可能性,我们是否能够完全自养,成为光合人类(Homo Photosyntheticus)?“绿色开放食物进化”通过将设计、表演、生命黑客和烹饪融入装置和影片,开启了这一探索之旅,旨在实现开放和过程性的展现。

- 论坛嘉宾:沈焱(上海英植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 分享主题:“未来种植——植物工厂技术”


讲座将探索两种不同的未来栽培方式:太阳光型植物工厂与人工光植物工厂。依托自然光的栽培体系,在阳光与科技的交织下,重新定义农业的边界与效率。而后转向人工光植物工厂,那是一个无需依赖外界环境、完全由人造光源支撑的未来世界,仿佛为植物建造了一座永不落日的天空城。通过对比这两种模式,我们将思考未来农业的无限可能与新生机遇。



- 关于嘉宾 -

荣晞捷
江南布衣面料企划专家

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本科主修环境科学,研究生攻读纺织科技专业。曾任江南布衣可持续时尚品牌REVERB的可持续发展专员,目前在江南布衣设计中心担任资深面料企划,深度参与公司ESG项目中的可持续材料的研发,致力于可持续材料的探索与应用。

庄明昱 
植南门市部联合创始人

同济大学环境设计与阿尔托大学创意可持续双硕士。她关注于可持续议题相关的设计研究与实践,硕士研究专攻于博物馆领域的可持续消费、生产与传播,论文发表于环境科学与生态学SCI期刊Sustainability。与江垚、杨杭平联合发起的「植南门市部」是于2021年建立的植物文化研究与在地创意行动团队。希望通过植物文化内容研究和植物创意活动策划,借由跨尺度和多媒介手段的知识体验,以植物的视角重构当代(城市)日常生活,重塑商业、文化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Anne-Laure Franchette
瑞士艺术家

Anne-Laure Franchette 是一位居住在苏黎世的艺术家。她的创作受对反叙事、尊严等级和分类问题的兴趣引导,探讨劳动、流通和物质性的相关问题。她的双重学术背景促成了一种跨媒介的实践,通过田野研究、档案调查、创意写作和装置艺术得以呈现。

Maya Minder
瑞士艺术家

Maya Minder,1983年出生,现居住并工作于苏黎世,在苏黎世中央洗衣房创立了开放科学实验室。她的工作聚焦于食物、艺术和生态的交汇点,融合了生物黑客、DIY文化和社区科学。通过烹饪,她探讨了从自然到文化的转变,强调人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Minder 的“Gasthaus”项目是后数字时代关系美学的典范,在这里发酵既是烹饪过程,也是社会隐喻。她的作品鼓励集体叙事,关注食品生产、生态问题和社会角色,创造出艺术和生态讨论的空间。

沈焱
上海英植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植物工厂技术运用的综合解决方案探索者,在工业化经营管理领域,曾于某知名世界500强日企15年工作经验,日本总公司工作4年。多年来经历:采购,生产管理,销售,制造,物流仓储,品质管理相关管理岗位,导入ERP,新工厂建设等业务,拥有丰富的工厂产销整体管理经验。曾对比研究丰田生产方式在国内中小企业与日企中的运用,2014年入选全球经营人才库。在高科技农业种植,植物工厂装备领域拥有15年开始介入植物工厂事业,进行封闭式植物工厂系统的设计,建造,量产,以及对产出蔬菜的商品企业,市场销售等相关业务,积累了较多的实际运作经验,在工厂化农业的运作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实践,摸索建立初步的工业化农业体系管理框架。

宋以刚
上海辰山植物园副研究员,上海市植物学会理事,IUCN树木专家组和中国物种专家组成员,生物多样性和Forestry Research青年编委

宋以刚多年来长期从事植物的系统发育与进化、植物多样性保护与濒危机制、气候变化下的植物适应性策略等研究。目前担任《生物多样性》、《林学研究》和《植物多样性》的青年编委。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与草原局、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和上海市绿化与市容管理局的项目资助开展相关研究。目前,发表6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部分成果发表在《生物多样性》、《生物地理学杂志》、《植物学纪事》和《系统与进化杂志》等领域内主流学术期刊上。

- 免费参与方式 -  

活动地点:天目里1号楼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 5F多功能厅

前往目里APP或小程序预约

开放线上观看通道
👇点击下方预约直播

加目目关注公教活动群及了解更多:

报名须知:

*活动不包含展览门票,如需观展请购买展览门票;
*请于活动开始前15分钟于天目里美术馆5F前厅签到入场;
*报名即同意授权在活动过程中会被录音拍摄,声音或肖像照片将被天目里美术馆使用。

· 关于“后碳 —— 碳作为能源、生命物质与货币

天空中流动的碳颗粒与地面上跨越海洋迁徙的人类之间,存在着某种奇特的共鸣。每个个体的运动都会引发另一个个体的运动,形成一种运动与反运动的模式(Adrian Lahoud)。北半球由于相对集中的人口和工业活动,二氧化碳聚集在天空,从北向南流动;而气候难民迫于生存压力,从南向北迁徙。在显微镜与卫星之下看到的个体如此相似,但在模型和尺度上却有着明显差异,我们通过物理学、化学和生态学模型来理解自然循环,另一方面,人类需要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人类学来理解人类活动。

碳,作为一种跨媒介物质,以多种形态存在于自然界、生产生活、乃至国际争端之中,需要我们在不同的尺度和规模下理解它,才能认识到这个穿越微观现象和宏大天文季节的媒介,如何引起动荡、造成死亡、也带来生机。

植物中储存的碳,是千百年来光合作用的结果,在沉积为化石燃料后,又在工业生产中进入大气层。云端和海洋中过量的碳不仅导致了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也引发了国际政治环境中针对减碳义务的争论。因此,碳也逐渐具备了数字媒介和交易属性,碳积分作为调节企业环境责任的市场机制,同时也是先发现代性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问题上划分权责的手段。碳的流动,是能量的流动,是生命呼吸和新陈代谢的过程,也是危机下调节权力和义务的手段。

《后碳 —— 碳作为能量、生命物质与货币》是一个立足于艺术与设计的跨学科对话与出版项目,通过引入生态学、物理学、城市规划及产品制造等多种视角,邀请社会型企业、公益组织及品牌的参与,呈现后碳进程中不同的工作路径。项目由蔡艺璇发起和策划,信言设计大使与瑞士文化基金会联合支持。

项目通过一系列专题内容,将研究与在地问题相结合,“蓝碳与海滨生态”关注于深圳等海滨城市的蓝碳储存,红树林及珊瑚等海滨生态系统,“碳与数字化”则关注于数字手段对生活中碳足迹的追踪,以及全球数字设备与全球变暖之间的紧张关系,“绿碳与城市代谢”关注于微生物、植物以及超级食物在城市中的废物分解与碳循环过程。项目希望通过走访、对话、工作坊、展映和出版的形式来呈现后碳进程中的变革。

策展人
蔡艺璇

跨学科设计师、艺术家、策展人。于罗德岛设计学院获得建筑学士及艺术学士(电影)。曾工作于MAD建筑事务所,负责跨界设计项目、艺术装置及出版物。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危机与生态设计方向教师,讲授课程“后碳未来”,提出可再生能源的未来设计方法。

她创立了Black Void,艺术与科学创作团队,创作关注技术与自然共同建立的混合生态。艺术项目“大气炼金术”及“生态圈3号”在威尼斯军械库、深圳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地展出,并被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介绍,并广泛与欧莱雅、奥迪、大众、极星汽车、杰尼塞斯等国际知名品牌合作。她创立的研究性艺术组织 Conversazione, 在纽约及北京多城举办近百场讲座、工作坊等,策划展览包括 “齐物生息:堆栈地貌中的自然系统变动”(2020, OCAT 研究中心),“振动的云层”(2021,设计互联)。

副策展人
王雪圻

品牌传播、内容创作者、投资人。波士顿大学艺术史与新闻学双学士,曾于纽约与北京两地的画廊、拍卖行以及美术馆工作。回国后从事于跨国公司市场及品牌传播工作,后进入早期投资领域。目前正专注于跨学科艺术项目、艺术IP开发、在地环境治理研究等。

· 合作方

支持机构

信言设计大使 | Design Trust

信言设计大使是一个成立于2014年的项目资助平台,由2007年创立的本地注册非牟利慈善团体「香港设计大使」创办。信言设计大使旨在支持香港及大湾区的设计项目,推动专业知识、设计研究议题和创意项目,涉及多个设计领域,从平面设计、媒体、建筑到生活空间。信言设计大使致力于积极鼓励创意研究、设计及富有意义的项目发展,以此倡导设计的正面价值。

瑞士文化基金会 
Pro Helvetia Shanghai, the Swiss Arts Council

瑞士文化基金会致力于在国内外推广瑞士当代文化艺术。基金会于1939年由瑞士政府成立,其上海办公室于2010年成立,旨在支持中瑞两国艺术家与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开展项目促进两国在文化领域内知识与经验的分享。目前,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开展的项目主要集中在瑞士当代艺术,其中包括视觉艺术、表演艺术、设计、音乐、文学等众多领域。

发起机构

Black Void

Black Void是一个艺术与科学创作团队,由来自建筑设计、算法及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实验音乐等多领域的创作者共同组成。他们的创作关注技术与自然共同建立的混合生态,并通过新技术(如算法、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来回应一系列议题,包括“云”“碳”“区块链”及“星际生命”等。作品/项目包括大气炼金术(Twin Cloud)及生态圈3号(Biosphere 3 ),在嘉德艺术中心、深圳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等地均有展出,并获得2023环太平洋数据叙事大奖第一名。大气炼金术(Twin Cloud) NFT项目铸造了300城市大气环境的可视化指标,上线后60秒完成铸造,成为Web3可持续艺术品牌。



宣传支持

卷宗Wallpaper*




植南门市部
「植南门市部」是于2021年建立的植物文化研究与在地创意行动团队。希望通过植物文化内容研究和植物创意活动策划,借由跨尺度和多媒介手段的知识体验,以植物的视角重构当代(城市)日常生活,重塑商业、文化与自然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