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门永续 Permaculture 的相关理念(滑动查看更多)朴门永续(Permaculture)是一种以自然为师的生态设计体系,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起初,澳大利亚生态学家比尔·莫利森(Bill Mollison)和大卫·霍姆格伦(David Holmgren)希望以此创造一种“永续农业”。慢慢地,它成为了一场世界性的运动,并扩展到了“永续文化”的层面。本次社群共学正是在这⼀背景下衍⽣的。我们期望通过搭建更有韧性和⽀撑性的社群、举办持续性的社群活动等等来探索更加有利于改善⼈类⾏为模式的社会结构。
为了让接下来的社群共学(线上活动)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且让更多感兴趣但还没下定决心报名的伙伴能够更加直观和有效地了解到接下来共学的模式和我们所秉持的理念,我们将举行一次公开的线上分享会。
在本次分享会结束后我们将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决定最终共学的成员(为确保共学的质量以及能与每位共学成员建⽴深⼊的交流和连结并给与相应的支持,本期共学限制在15⼈以内,“⼟地观察者”不限⼈数)。
另外,我们将同步开放之后共学的旁听名额,费用为单次20元,全程99元。(共10次,费用将全部用以支持每期分享者与协作者)。
(点击图片可直达文章)
参与详情
分享者:自若、家钰、晨初、meisi、林栋、也门、Yao、灰狼、柚子时间:2022年9月17日 周六 14:00-16:00https://meeting.tencent.com/dm/9Z7KOKX1z8N3- 主持人介绍共学的安排与社群共学的理念和目标(15mins)- 家钰将介绍“丰年庆”的概况与今年的安排(10mins)- 自若将介绍“城市种植计划”的概况与活动的安排(10mins)- 共学伙伴将进行小组主题分享,每组15分钟接力分享(60mins)1.所有艺术都是生态的(晨初、meisi)
2.物候观察与DIY实践(林栋、灰狼)
3.植物与人文(Yao、也门)
4.可持续生活与共生的社区(柚子)
关于分享者
自若:秾·可食地景研究组指导老师,关心食物、种植、社区、教育。今年下半年研究组在准备三个项目,一是广州深井村食物探索,二是广州怡乐社区的植物科普,三是在广州扉美术馆的“2022城市种植计划”。一直思考并和伙伴们共同探寻人与土地,人与人链接的多样性及“编织”路径meisi:暂时就职于艺术展览行业,但工作过程中也意识到目前很多展览的不可持续性和局限性,为此困惑。平时喜欢种植,因为喜欢和土地/自然季节连结的感觉,以及对劳动和实践的兴趣晨初:爱好植物的植物杀手,目前是植物性饮食探索者。在一家独立艺术和出版机构负责公共教育活动的策划。对朴门农场、种植、食物设计充满了好奇心,一个人散步和摸树爱好者林栋:学过植物与设计,目前正在学习人文地理,热爱城市观察,业余酿酒Yao:“植南门市部”策划行动小组发起人,关注于“植物人文(Plant Humanities)”相关的研究手段,意在借助植物的本体视角反思过往事件的历史书写、空间营造与文化变迁也门:人文背景,曾工作于剧场、乡村教室,现就职于艺术展览公司,寻找艺术与公益平衡的理想工作,探索可持续的生活/工作方式柚子:自然之友·玲珑计划一期伙伴,发起“鲜花与可持续毕业”项目。关注可持续生活,气候变化,乡村和自然,土地和农业,关注青年成长和时代发展之间的张力,最近的觉察是希望保卫自主的生活灰狼:可持续生活践行者,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大四生,热爱自然观察,喜欢社会设计国荣:“低地GROUNDED”艺术小组发起者,在探索“半农半 X”的生活方式以及与自然、生态有关的艺术创作
(与土地常在)在分享会之前,我们希望你先寻找一块能令你安静下来的“土地”,与它相处一段时间,并将你的发现与感受亦或是疑问带到分享会“现场”与我们交流。
期待与你见面!
扉于2007年在广州东山口竹丝岗社区创立了扉艺廊,2017年更名为扉美术馆。现今已成为华南地区开馆历史最长、极具影响力的民营非牟利当代艺术机构。近年来,扉美术馆通过各种公众参与艺术项目探索当代艺术的在地性、公共性和社会性,让艺术深入日常。丰年庆是由多家社会组织联合发起的公益性质的项目。坚持以小农和市民为主体、照顾环境和城乡互助等基本价值。致力于搭建可持续生活的网络,促进优秀实践者的互动与经验的流通。协助小农、市民以及相关实践者,共同创造自主、可持续的生活方案。秾·可食地景研究组开始于2016年。课题成员由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园林、园艺、生态学专业的师生团队组成,旨在以秾促农,探讨可食景观、社区种植生活、永续农业设计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设计方法和技术;从而实现以秾促友,立足高校教育与社区服务的有机联合,推动地区种植社群的发展。植南门市部是基于《菠萝的流浪史》植物研究项目(2019 - 2020),于2021年建立的以文化研究为导向的策划行动小组。希望通过写作、空间体验设计、社群经营、艺术展演、都市计画等跨尺度和多媒介手段,借助植物的视角重新理解人与环境的历史交叠和互动网络,重塑商业、文化与人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