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韦丹文:始于交流、超越竞技,再向前一步

文摘   2024-11-16 16:52   北京  

2023年10月16日

厦门国际钢琴比赛新闻发布会在厦门顺利举行。

2024年4月11日

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宣布,作为中国国际钢琴比赛的延续,厦门国际钢琴比赛正式成为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的会员。

2024年10月26日至11月6日

由中央音乐学院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厦门国际钢琴比赛”成功举办。



作为全国教育大会后举行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一流音乐赛事,此次比赛既是发掘钢琴领域优秀人才的重要媒介,又是搭建国际音乐文化交流互鉴的崭新平台,更是中央音乐学院在专业赛事举办上带给国际舞台的一次实力展现和风度彰显。一场比赛,折射出中央音乐学院正在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也让中国声音、中国温度、中国精神在国际视野中破浪前行、熠熠生辉!


一场赛事的背后,凝聚着无数工作人员日以继夜的付出和努力,充盈着至真至情的人文关怀,贯穿着公平严谨的艺术标准。让我们跟随评委会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系主任韦丹文的视角,一起走进“厦门国际钢琴比赛”的台前幕后,走进这场始于交流、超越竞技、收获友谊的音乐赛事。


比赛背后的人文情怀同样打动人心



“2024厦门国际钢琴比赛不仅是国际一流水准的赛事,更是最具备人文情怀的音乐交流平台。”


赛事落幕之际,韦丹文在朋友圈发布了一句简短却充满深意的动态,字语间难掩激动之情。他深信,此次盛会的成功,不仅源于选手们精湛的技艺对决,更在于那份渗透人心的关怀,如同一颗种子,深深根植于每位评委、每位参赛者的心中。



水到渠成的惊喜是细节所至。从选手到评委,数十年参赛与评审的双重经验使韦丹文深知参赛者的顾虑与担忧。因此在筹备比赛时,他尽己所能地将这份关怀融入每一个细节。




“在筹备比赛期间,我重新审视了我小时候参加比赛时的画面,将流程不断在脑海中重现,由此将我参赛时所恐惧、担心的问题,在这场比赛中尽力解决。”



本次大赛为参赛选手提供了交通及住宿补助,极大程度上减轻了选手的经济负担。此外,在异国他乡参赛,“练琴难”也是韦丹文着重解决的难点之一,为此,组委会特地为每位参赛者准备了专属琴房,每间琴房均配备了一架三角钢琴,其空间足以支持第二轮比赛中室内乐或五重奏的排练需求,赛场后台也准备了四台钢琴供选手热身,充分保障选手的专业需求。



谈及本次比赛的亮点,韦丹文的眼中闪烁着光芒:“我们希望选手能够感受到,他们不只是参与一场钢琴的竞技,更是奔赴一场艺术的盛宴。在这一理念的贯穿下,本次比赛为未能晋级的选手举办了惠民音乐会,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选手们可以在音乐会演奏第二轮比赛的曲目,确保每一份努力和准备都不会被辜负。”在这份深切的关怀之下,选手们也以实际行动回应。从“鼓浪屿音乐厅优秀选手音乐会”到覆盖厦门三所高校的“高雅艺术进校园”,选手们与厦门市民共同完成了一场艺术的“双向奔赴”,在缔结深厚情谊的同时,也为厦门这座“钢琴之岛、艺术之城”注入新的活力。



东方之韵,润物无声,大赛的许多环节都充满了巧思:用于赛事抽签的大熊猫玩偶不仅承载着幸运的号码,更是中国文化的使者;颁奖仪式上,工作人员的簪花造型,以传统而雅致的方式,向世界展现了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正映照了韦丹文所说,“我们期冀这场赛事是一场钢琴的盛会,凸显专业性,是一个音乐交流的平台,彰显包容性,更是世界文明互鉴的桥梁,在交流互鉴中,文化的生命力就此生根”。大赛以炙热的中国温度,浸润着每一位参与者的心灵,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扉,使心与心的共鸣在文化的交流中激荡回响。




心弦共鸣,指尖流淌中国声音


每一个初涉的尝试都伴随着挑战,而其中至关重要的,是树立起一把衡量的标尺。一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级大赛必备条件是什么?在韦丹文看来,从赛事规格到艺术标准的把控,都不能有丝毫懈怠。



在规格方面,大赛汇聚了多位国内外一流的赛事评委,并设置第二现场用于赛事采访,赛事由“今日音乐”全球直播。此外,公正透明的评审同样是维系大赛生命力的核心。“若能为评委提供一个开放且公正的环境,他们也将给予公正的评分。”对于打分的公正性问题,韦丹文一针见血地亮出了他的态度。为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性,组委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我们遵循了回避原则,提供的选手信息隐去了过往履历,简洁明了;评委们从不公开讨论选手,大家当场即刻打分,当场迅速公布,每位评委的分数权重相同。”


在这样严谨的机制下,评委们得以从内心出发,在不受过多干扰的情况下以专业的眼光和公正的态度给予选手精准且客观的评价。


一场世界级的比赛,在艺术标准上必然是追求卓越的。从初赛到决赛,选手们需要准备200分钟左右的曲目,这无疑是一场艰巨的挑战。“关键不在于选择弹奏什么,而在于能坚持弹奏多久”。韦丹文指出,“这是我们筛选选手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设立严苛门槛的同时,大赛也人性化地给予了选手较为自由的选曲空间,让每位选手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现。


“如何演绎好中国当代钢琴作品?”这是大赛对选手的又一重考验,更是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途径。在复赛中,24位选手演奏了同一首作品,它就是厦门国际钢琴比赛委约高平创作的《晚窗》。“这部作品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韦丹文毫不吝啬地给予称赞,“一部好的作品能展现每一位钢琴家特点,给予每个人发挥创意的空间,《晚窗》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因此,即便被多次重复演奏,每一次《晚窗》的诠释都有不同的细微处理,仍能给评委带来不一样的艺术感受。在面向世界的赛事上演奏中国作品,这是对作曲家创作才华的认可,更彰显了中国音乐文化的自信与包容。在韦丹文看来,好的中国作品应该走向世界。“我们需要弘扬中国当代音乐作品”,韦丹文强调,“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中国的作品不应仅限于中国人演奏,真正的好作品应该能够被全世界的人们所欣赏和演绎”。让世界看到中国,听到中国声音,这是中央音乐学院一直在努力践行的使命,每一次音符的流转都在讲述着中国的故事;每一个掌声的响起都是音乐无界,心灵相通的证明,走向世界,迈向高峰,我们从未停下脚步。



一场比赛何以有无限可能


今年是厦门国际钢琴比赛首次举办,作为一场国际性的钢琴盛会,作为一个汇集优秀演奏人才的展示平台,作为一次在世界舞台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契机,机遇、挑战和期待在这次比赛中并存。回顾比赛筹备伊始,韦丹文说到:



“音乐是将人与人连接在一起的桥梁,这也是我们举办比赛的一个重要原因。世界上有上千个钢琴比赛,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将这次比赛办得与众不同。”




策划举办的过程,是一个迎接挑战、不断调整、反复建构的过程,“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作为一个首次举办的比赛,怎样才能吸引到高水平的选手,打造一场高规格的比赛”?赛前选手的报名情况,一定是韦丹文最为担心的问题之一。从提高奖金标准、给予选曲自由空间、充分展现人文关怀等多角度考量,兼具客观条件和感性体验,组委会不断为如何吸引高水平选手参赛进行探索和尝试。最终,首届厦门国际钢琴比赛共吸引了来自中外17个国家和地区、150余名选手报名参赛,共24位选手来到厦门参与正赛,这既是打响知名度、扩展影响力的首次尝试和精彩开篇,也是展现“中国标准”、融入世界舞台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路径。



韦丹文反复提到,“让我非常感动,甚至感到震撼的一点,就是中央音乐学院各部门之间的精诚合作、各司其职,包括学生志愿者的青春力量,共同架构了一场比肩国际大赛标准的盛会”。的确,聚阳才能生焰,拢指才能聚拳。从选手、评委的日程安排,到比赛、音乐会、大师课的统筹执行,再到乐器保障、钢琴调律的幕后支持,充分展现了部门间同心协力、一丝不苟的行为理念,以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掷地有声的务实能力保证各环节的有序进行,做到“术业有专攻”。“许多人在一起做成一件事,这是一次与众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也是人生中值得反复回忆的经历。这次比赛我们不仅是尽最大努力去做,更是做成、做好,形成了一个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品牌。”正是全体工作人员的凝心聚力、有效联动,共同造就了一场有亮点、有新意、有温度的国际赛事。


这一高规格、高标准、高效应的世界性比赛的圆满收官,在克服挑战、群策群力的背后,凝集了中央音乐学院的集体力量,收获了厦门市各单位的鼎力支持。韦丹文提到,“在这次比赛中,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克服刚回国的时差影响,直面作品难度,全力规划时间,保证了比赛高水平、高质量完成。同时厦门市政府对于本次比赛的高度重视,以及过往一年与中央音乐学院切实有效地校地合作,共同推进了比赛的稳定有序进行。”树高千尺、根植沃土、向阳而生,2024厦门国际钢琴比赛的成功举办,中央音乐学院与厦门市政府的携手同行、通力合作,让厦门这座城市真正以艺术之城为名、以音乐之岛为媒,让以鼓浪屿和钢琴为代表的音乐名片烙印在每一位比赛参与者的内心之中,扎根生长、传播海外。


挑战、合作、支持,无一例外,是构筑一场兼具艺术水准和人文情怀的世界赛事的重要元素。“正是由于我们全力以赴,才得以共同完成一场具有如此专业性、引领性的国际性钢琴赛事,从而产生号召力和凝聚力,并将其转化为驱动我们不断向前的强大动力。”一场赛事,接力的是对中国钢琴演奏和钢琴教育事业的使命担当,是对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友好交流,更是对中国声音融入世界舞台的不懈追求。



扬个性,重实践,万倾波中得自由


中央音乐学院作为中国钢琴人才培养的排头兵,和不断向外发出声音的引领者。一场国际性赛事的举办、一次高水平实力的较量,为我校钢琴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启发与借鉴。韦丹文谈到,“通过这次比赛我们也在思考,在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如何保证学生演奏的稳定性,要如何让他们更加有光彩”?这不仅是日常教学的基石与侧重,更是赛场对决时的标准与尺度。以比赛的实践和体悟为机遇,将真实、明晰的教学方向和塑造标准放置于当前视域之中。


韦丹文强调,“第一要积累和保证可观的曲目量,并以此为基础标准;第二要提高综合素质,扩展室内乐等相关经验,让音乐成为共通的交流语言;第三要培养分析当代音乐作品的能力,丰富对作品的诠释和感悟能力;第四要锻炼英语的沟通交流能力,打开面向世界的窗口。”


以培养兼具扎实专业技能、宽阔眼界视野、交流能力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为导向,在超越自我、超越当下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同时以此次比赛为契机,韦丹文不断挖掘和感触我校学生的独特优势和差异化个性,他谈到,“比赛的准备过程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比赛我发现我校学生对比其他选手,作品打磨得更精细。这源于我们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我们提供的实践机会更丰富”。在此次比赛前夕以及日常教学当中,韦丹文积极为钢琴系学生提供上台实践的机会,无论每周固定的星期音乐会,还是与各大音乐厅展开合作,都是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己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方向,以演代练、脚踏实地,在经验的磨练中不断成长。韦丹文坚定地说到,“作为钢琴系系主任,创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提供更多的舞台和机会,这是我的重要职责”。稳扎稳打、不疾不徐,在与其他选手的交流和比较中,也逐渐意识到在实践机会之外,大赛舞台经验的积累同样重要,这也为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未来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深的层次。


近年来,钢琴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育人理念和教学大纲进行反思和探索,韦丹文认为“大学的教育,是为了寻找自我。通过个性化的教育,让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得到更大的释放”。从曲目量要求,到扩展演奏形式,全方位关注到当今国际性比赛中出现和发展的呈现形式,并付诸于实际教学当中。我们期待的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各有千秋。第十二届德国国际钢琴大奖“Arnold Freymuth Special Prize”决赛奖(赛事历史上首次颁发)毛宣懿,第26届葡萄牙Santa Cecilia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2024厦门国际钢琴比赛第二名李哲翔,2024克利夫兰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韦子健,2024厦门国际钢琴比赛第五名郭一鸣,多位国际比赛获奖者的涌现,正是教学理念向上发展的有力印证,也是中央音乐学院拔尖人才培养的实力展现和辉煌成果。未来,我们相信,中央音乐学院的学子将会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以音乐为桥,为友谊执帆



随着与韦丹文的对话渐近尾声,我们似乎被带回到了那段难忘的“旅程”,比赛中的不同人物、重重景象像电影一样在脑海中闪烁着一帧又一帧的画面。在这些特别的夜晚,我们见证了一场又一场精妙绝伦的音乐盛宴,为选手们的艺术理想和专业造诣而深深触动,为每一位评委的不懈付出与崇高品格而深深敬佩,为每一个幕后人员的不计辛劳与默默无闻而深深感动。值得一提的是,在结束的时刻,不同国籍、不同语言的选手们不约而同地将长桌拼凑在一起,在他们的笑容、拥抱和欢呼声中,赛场的紧张与焦灼烟消云散,唯有友谊深情与心灵共鸣在此刻激荡,我想,这是本届厦门国际钢琴比赛真正的意义所在吧。


正如俞峰院长所说:“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举办一场赛事,更是搭建一个平台。”


“一场比赛最好的宣传就是水平卓越的获奖者。”我们相信这场比赛的余温将被这些选手传递到世界各地;我们期待以厦门国际钢琴比赛为契机,以文化为名,享艺术之美,筑交流舞台,持续性搭建世界钢琴演奏人才的交流平台,以兼收并蓄的姿态为各国选手提供尽情发挥、充分表现的空间,为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对话,向世界展示中国风采凝聚力量!















策划:王歆

采访:刘晓倩、高珑铱

文字统筹:刘晓倩

文:高珑铱、黄晓畅

设计:董人榕

责任编辑:邸思木雅














近期发布


俞峰院长应邀出席中意文化合作机制大会和中意大学校长对话会


第六届中央音乐学院10·15艺术节圆满收官 | 音乐舞蹈史诗《延安》成功上演!


美国皮博迪音乐学院院长访问我校


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中央音乐学院权威信息,展示中国最高音乐学府风采,服务广大师生校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