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美术馆于9月28日在四楼A4会员客厅开启文献展“何谓(不)存在”。展览将用文献的方式介绍和深挖盐田千春本人反复提及的艺术理念“不存在中的存在”(Presence in the Absence)。从对“线”和三维空间的摸索,到逐渐形成成熟的艺术概念,盐田千春将她对“存在”与“不存在”的思考融入自己的创作主题。此外,展览也将跨出盐田千春这一个案,将“存在”与“在场”的讨论纳入更广阔的艺术语境中。通过对A4文献中心已有藏书的梳理,展览汇总出七条支线,以期用多元的主题和思考,启迪或夯实当下自我对“在场”和“存在”的理解。
A4美术馆文献中心展览现场
如何理解“存在”与“不存在”?
盐田千春用三维空间中的线将自己的答案传递给观众。然而,除了现场感受,鲜少人能道明这个抽象的艺术理念。文字上的失语阻碍了无法亲临展览的人深入了解和认识盐田千春,也促使我们决定用作品与文字梳理相结合的方式去解决这一窘境。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经过10年对“线”和各类主题的摸索,“不存在中的存在”逐渐成为盐田千春艺术创作的主旋律。她从个人的经历出发,将这一创作理念融入更具体的主题中,包括记忆、现场的缺席、生死和灵魂。在这些特定的创作语境中,盐田千春将“不存在中的存在”具象化和视觉化:被使用过的日常物件、大众的来信、船只和洁白的裙子成为她表现(不)存在和(不)在场的意象。她也用自己的方式将“存在”这一人类普遍思考的问题抛向大众。
“在场”与“缺席”是盐田关于存在讨论的重要分支,它同时也反复出现在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家作品中。不论是古罗马时期的记载、中国的墓葬与诗歌,亦或是肖像这一最为人熟悉的纪念物,还是当代艺术家们的思考,对过去的缅怀和对缺席的人或事的思念是一种普遍的、引人共鸣的情绪。除了艺术性的表达,这一感情也同时吸引了学者的关注。因此,我们从文献中心的藏书中筛选出与之相关的书籍,和为展览所作的研究型档案盒《在场》一起陈列,让书本和阐释性文字相互补充,带来更综合和深度的阅读体验。
老普林尼的记述中科林斯少女在与情人离别的前夜将其在墙上的投影描摹的故事曾被看作绘画的起源。绘画在破晓前的烛光中匆忙诞生,是对即将缺席者挽留的寓言。
“肖像是一件令人伤感、引人怀旧的纪念物”,它让因死亡和战争分离的人们重新相聚。汉斯·贝尔廷《脸的历史》中也对有关“脸的图像”做出过如此讨论,时间的流逝总是让肖像中的情愫愈发浓厚。肖像的再现(represent)总不是在场(present),纪念(souvenir)的对象也不会在回忆中真正到来(venir)。
斯人之逝、王朝更迭。历史的废墟无声地讲述不断发生着的对失去之物哀思、怀念的故事。寄情山水、思古伤怀是曾经失意之士的普遍情绪,但总有人能超脱于对缺席之物的执着悲怆,自得于当下的清风明月,神游在无边的沧海与天地。
“我唯一的观众是罗斯......我的作品首先是关于罗斯的”。艺术家菲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Félix González-Torres)作品中纪念的缺席者也只会是罗斯。无论是墙角堆积的糖果,还是菲利克斯的画册中那抹淡淡的蓝。罗斯似乎一直在场,逝去的情人仿佛始终与艺术家同在。
缺席之物也曾在场。艺术家李俊将家中的器物撤离它们曾经陈放的场所后,沉积的灰尘将会留下物的在场痕迹。在李俊的作品中,消逝之物更能令人领悟它的存在。
锅碗瓢盆、装酒的瓶子、衣裳、烂掉的花盆、热水瓶、肥皂...这些全是宋冬作品《物尽其用》里面的东西,而且它们不是从二手市场里面淘来的,或者捡来的、找人要的,它们都是一个艺术家的母亲赵湘源自己攒在屋里的。对老太太来说,收拾这些东西就是收拾她自己的回忆。每个人对这些东西都有不同的印象,赵湘源的故事就是中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记忆。
《维纳斯的诞生》、《最后的晚餐》、《宫娥》、《格尔尼卡》,这些艺术史中的大师之作被何塞·曼努埃尔·巴耶斯特尔(José Manuel Ballester)玩笑般地剥除了画中的人物。当经典图示中的故事只剩空无一人的场所,在波涛汹涌的爱琴海畔、基督信徒围聚的餐桌、西班牙的宫廷与战争废墟前,人的缺席是否还能使口口相传的故事得以被讲述?
“何谓(不)存在?”,这是一个足够终极的哲学发问,也包含很多指涉:在场(present)、存在(exist)、是(being)...哲学家也许是最适合回答和讨论这个问题的群体之一。
笛卡尔的沉思将精神的认识活动本身看作了存在最有力的佐证,而尼采的决绝试图驳倒如此从柏拉图开始便没有中断的二元秩序,在他的影响下,一种以存在为名的哲学流派得以诞生,存在似乎不再需要被其他概念定义与证明。笛卡尔(René Descartes)的《第一哲学沉思集》、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的《逻辑学》、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存在与时间》、萨特(Jean-Paul Sartre)的《存在与虚无》,五位哲人的作品将最终为我们提供回答这一问题的线索。
文献展:何谓(不)存在
艺术总监:孙莉
策展人:何雨瑄
学术支持:王娅蕾、唐逸翔
展览执行:艾音孜、刘一腾
视觉设计:贺彦铭、王曾司蕊
展期:2024年9月28日开放
地址:A4美术馆4F A4会员客厅
主办:A4文献中心
关于A4美术馆
About A4 Art Museum
A4美术馆是致力于“用艺术连接人与人,激活创造力”的非营利美术馆集群。持续推动具有创造力的多元艺术生态发展,让更多人参与艺术创造,为公众带来丰富的高品质当代艺术展览、公共项目和研究计划。
A4美术馆于2008年由成都万华投资集团创办成立,2023年A4美术馆主馆从麓湖迁址到麓镇。在创始馆长孙莉的带领下,A4美术馆持续建设着西南艺术生态发展,拓展了国际与在地社区的联动、推动社区艺术的发展;关注于社会公平、公共参与、社会化教育等方向,创立了关注于儿童和教育公共性的年度项目。
A4美术馆集群目前包含四个品牌:位于麓镇山顶广场的A4美术馆(A4 Art Museum),位于麓湖艺展中心的A4儿童馆(A4 Kids)、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A4 Residency Art Center)和A4X 艺术中心(A4 X Art Center)。在未来,A4美术馆将持续以人为核心,通过艺术展览和公共项目,使艺术真正融入日常生活,让更多人因为艺术的力量产生更紧密的连接,成为伙伴,共同创造属于彼此的美术馆社区。
内容 何雨瑄 刘一腾
视觉 贺彦铭
排版 张皓玥
审校 王娅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