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展出|胡佳艺个展:暗室

文摘   2024-10-03 20:01   四川  


 



时至国庆假期,堵在回家的路上,我在缓行的车里忽然想到了佳艺展览中的那个作品“总是被前车的后尾灯映照在一团红光里,这让她想到自己置身于冲洗胶片的‘暗室’之中”。这种被迫停顿、趋于隐微的时刻,也让我切实感知到陷入稀释的时间里逐渐虚焦的日常。


也许,你还不知道胡佳艺是谁?或是在看过她的作品后,仍很难言说她给你带来的具体感受?但在生活里总存在一些时机,让你和她能再度重逢,并带给你不同以往的直觉性的刺感和清醒。


9月28日,艺术家胡佳艺个展“暗室”正式对公众开放,这也是A4美术馆Y+Project推出的第一期展览,本次展览展出了十余件胡佳艺自2022年来创作的最新作品。







该影像记录了胡佳艺日常的通勤路上——通常是凌晨出门,傍晚返回——她与手机屏幕中的自己对视。红光来自前车的尾灯,像是对重复生活中的一记提醒。同时,望不到头的车流尾灯像极了艺术家自己在暗房中冲洗胶片的安全灯。这件与展览同名的作品,用发展缓慢、近乎静止的画面,引入我们走进她的“暗室”。





画面中是胡佳艺本人,她拿着手机挡住了左眼的视线。在2022年《画刊》的采访中,胡佳艺提到这里的手机只是一个常见的符号,在更大范畴下,她警惕像这样的工具在不断制造幻觉的同时,逐渐遮蔽了生活原本的面貌,“盲区”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一个更为隐匿且真实的困局,如何摆脱固有的思路、逻辑和关联,朝向生活,朝向创作?吸引着她不断用创作回应。




 一位艺术家如何平静地审视自己的身体?闪烁的蓝色银屏上,身体的局部被无限放大,你不太能分得清楚个别肢体的归属位置,只是在动静结合间中,感受到肢体的质地、流动和无限地靠近。《构筑物——无限柱》构筑了这样一个空间,让身体在被拆解、分离的碎片化过程中,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讲述着“构筑与无限”的视觉叙事。这个作品,延续了艺术家在2023年创作《构筑物》的思路。




横亘在展厅中的一条腿,极具侵略性,让人不得不注意。艺术家将自己的肢体作为拍摄对象,经过后期反复调试,将不同尺寸的影像投射在屏幕上,你可能并不觉得那里有什么美,但它以巨物的沉默令人重新审视,耐心观察。构筑一种细节的宏大,若细加思索每一个安稳的日常之物,就会发现更为内部的奇异与曲折,张力与和谐,它们是时间的、内在的、现实的、身体的,也是空间结构的、外在的、虚拟的、技术的等等。构筑“因你而生,因我而在”。





艺术家在一张经典的达利肖像上去除了达利的胡子,同时用自己的阴毛塑造了胡子的形象,并杜撰了一场与达利关于“胡子”的对话。


(上下滑动查看)


达利:哦佳艺,您的胡子怎么可以和我一模一样?

 

佳艺:达利先生,您这口吻简直跟斯大林一模一样,如果是他在问,我可能要出一身冷汗。胡子想跟您一模一样,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首先是试验和定型,再反复比对,纠正每一处细微差别。最关键的是,我得有跟您一样的神态,一样的傲慢。

 

达利:您打造的胡子非常漂亮,就像我一样,这样说也许好些。斯大林,我们不一样,他会让您马上剃掉,接着会被送进集中营,甚至枪毙。他的胡子是权力,禁忌,一把杀气腾腾的刀。

 

佳艺:谢谢夸赞,我试过他的胡子样式,不打算拿出来了,他的替身鲁本斯基,1949年被关进一座劳改营,罪名是破坏领袖形象。正如您所说,我不能完全随自己的意愿,代价太大了。

 

达利:是的,孟德斯鸠说过:“为了让一个人超越人类之上,对于所有其他人而言则代价太大了。”所以可别涉及他(斯大林),“他们”都不行,您听我的准没错,我的胡子才是最有标志性的。

 

佳艺:这是毋庸置疑的。

 

达利:好塑性吗?我的胡子是没法一整天都保持那样的姿势的。

 

佳艺:他们质地真硬,是我的苦恼。不像您有摄影团队,我是自拍的,通常我把眼睛放在相机后,身体放在相机前,或者会用到一面镜子来调整镜头。做好造型后,一只手在调整相机,另一只手需要控制遥控器,还有一只手调整灯光,一切都准备好了,低头看我的胡子已经变了姿势!

 

达利:哈哈,听上去就像某种海洋生物,每个带有吸盘的脚底都用上才行。

 

佳艺:是的,那天朋友来工作室,他说看上去这里有十个人在工作,这可令我开心了,为自己能独立处理每件事。

 

达利:我的快乐在于您将它们黏在我的嘴上。

 

佳艺:达利先生是最特别的艺术家,我猜想您不会介意,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让我们能成为朋友,偶尔坐下来聊天。

 

达利:我自认为是十分平庸的艺术家。

 

佳艺:这可不太像您说的话。

 

达利:哈哈,我想说的其实是,其他艺术家,他们比我更糟糕。



有意思的是,胡佳艺在2017年创作了《达利的胡子》,同样以这张经典达利的肖像为背景,将自己脱落的阴毛替代达利原本的胡子,并杜撰了一场与杜尚的对话。(点击阅读)对话中,佳艺以更为轻松的方式袒露了她如何理解艺术,以阴毛作为媒介的创作思考和经历,借由这种多重性的“交谈”,在问题和答案之间我们似乎看到佳艺更为纯粹的创作意图:“你使用的材料或者说你的行动,有一种气氛,不是公然的,也不是暗示的,只要静下心来会发现每一个人都能理解你正在做的这件事,非常自然,它不是所谓的流派或什么什么主义。这非常好。”



倒映在展厅墙面和地下的文字,来自正处于战争国家中的一些歌词,乌克兰、波兰、苏联......曾经的华约(华沙条约组织)国家如今分崩离析。即使我们并不曾真正在场,此刻也无法再逃避。艺术家在冲洗相片的暗室里,在红灯的映照下,身着感光相纸在黑暗中跳舞,背景响起了那些与战争相关的歌曲。其中作品名“最后一战”正取自一首以色列的歌曲名,写于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时期赎罪日的傍晚或黎明,歌中唱到:我亲爱的小女儿,我向你保证,这将是最后一战。



 


另一件作品,来自于《最后一战II》影像创作过程中,挂在艺术家身上及地面的相纸成像。这些碎片图像,是“误入”房间的光源伴随着舞动的身体在感光相纸上的偶然描绘,它们大致来源窗帘后的城市灯光、月光以及房间里物品的反光。这的确让人容易联想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光”用尖锐的语言在变奏的肢体上书写了一首充满暴力意向的诗,每天又有多少生命在黑暗中支离破碎?






这一关于反思战争的系列在走廊的尽头还有一件影像作品,视频记录了艺术家等待感光相纸显影时的眼睛。如果仔细看,艺术家眼睛中的白色光点就是墙面上我们看到的影像显影的过程。安置在这一位置,刚好我们负一楼正在展出的另一个作品:盐田千春的《what do you wish for?》形成了互文,一双眼睛萦绕在近5000个孩子的纯净的梦想远处,思考着战争与未来。




墙角的两件投影和身后的电视影像构成了《平地》的三场叙事:露天停车场,一个坐在车里的人,向车外某处看去;同样在停车场,一个人紧盯着车窗上折射的自己;地下停车场内,或一直向左转,或一直向右转,不回家,也不打开车门。每个开过车的人或是与车独处共存的人,多少都会被这些场景打动,就像佳艺所说的:“车是很中间的状态,暂时的个人空间”。在这个充满不安的当下,车创造了一个更为独立、自在、安全的时空,让我们能缓缓“脱落”一些疲倦。


作品名取自布莱希特的一句诗:“山的艰险已抛在身后,横在我们面前的,是平地的艰难。”




铁蒺藜是古代战争时期用的一种刺状多边形武器。士兵们把它抛在草地上,最尖的那面总会朝上,刺伤进攻的马蹄或者步兵。它后来也指代如今小区墙上设置的带刺铁圈。


这个作品始于疫情时期胡佳艺在脑海中策划的一次“逃离”。她曾在访谈中提到这一经历:“这和过去三年有关,当时最想做的事是翻墙,但翻墙会让人受伤。我试过,铁网上的刀片和尖刺会挂住衣服,划伤皮肤。那时我就想:如果有一身盔甲多好,我就无所畏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而实际上当艺术家穿上这件定制的盔甲,她才发现,盔甲成为了她另一重的沉重与束缚。“在穿上盔甲后才知道它有多重,以至于对我来说是一种束缚,之前以为的保护完全不一样。有次经历一整天的拍摄,我不停地重复穿上、脱下盔甲,因为它实在太重,那种疲劳带来类似呕吐的状态。”


展览中有两个屏幕记录了艺术家的现场行为:穿上盔甲在废弃的工厂里用随手的工具抽打自己的影子,从早到晚。而竖屏播放着艺术家杜撰的与堂吉诃德的对话,其中艺术家向堂吉诃德倾诉了她做这件作品的动机及背后的故事。




🕳️



布展的最后一天,接近晚上9点的时刻,我在展厅里碰到佳艺。聊起展览名,“这是一个适合晚上来看的展览”,佳艺也连连点头,“天色黑下来的时候,来看这个展览,会觉得刚刚好,理想状态下,这个展厅可以再暗一点。”


走过展览最悠长的那面墙,里面藏着佳艺写的几首小诗,令人印象深刻是那句“黑色的书架暗过了黑夜,细密的月光斜斜插落,昆虫淡淡闪过,黑乎乎的,是芝麻味的。”她以一种温柔的确信缓缓拥抱我们。




Y+Project第一期

胡佳艺最新个展“暗室”



展览

暗室:胡佳艺个展

主办

A4美术馆

出品

孙莉

策展人

唐逸翔

展览统筹

杨玉婷

展览地点

A4美术馆(麓镇山顶广场)1F展厅

展览时间

2024年9月28日-2024年11月3日






关于Y+Project

About Y+Project


Y+Project关注当代语境下青年世代的各类实验性艺术探索,支持及推动和在地想象、跨媒介艺术实践相关的艺术生产。首轮Y+Project由成都A4美术馆发起,联同重庆器·Haus空间共同组织实施,项目从发起机构所在地“成渝”出发,定期公示分阶段议题,通过征集、筛选及定向邀约或委托,让不同的年轻面孔加入到项目之中,并通过展览等方式进行公开发表。首期首轮参与的艺术家来自成渝两地,分别是胡佳艺、李红宏、MING DESIGN STUDIO。



关于A4美术馆

About A4 Art Museum


A4美术馆是致力于“用艺术连接人与人,激活创造力”的非营利美术馆集群。持续推动具有创造力的多元艺术生态发展,让更多人参与艺术创造,为公众带来丰富的高品质当代艺术展览、公共项目和研究计划。


A4美术馆于2008年由成都万华投资集团创办成立,2023年A4美术馆主馆从麓湖迁址到麓镇。在创始馆长孙莉的带领下,A4美术馆持续建设着西南艺术生态发展,拓展了国际与在地社区的联动、推动社区艺术的发展;关注于社会公平、公共参与、社会化教育等方向,创立了关注于儿童和教育公共性的年度项目。


A4美术馆集群目前包含四个品牌:位于麓镇山顶广场的A4美术馆(A4 Art Museum),位于麓湖艺展中心的A4儿童馆(A4 Kids)、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A4 Residency Art Center)和A4X 艺术中心(A4 X Art Center)。在未来,A4美术馆将持续以人为核心,通过艺术展览和公共项目,使艺术真正融入日常生活,让更多人因为艺术的力量产生更紧密的连接,成为伙伴,共同创造属于彼此的美术馆社区。

编辑 张皓玥 杨玉婷

排版 张皓玥

审校 杨玉婷 唐逸翔 周仪佳


A4美术馆
“用艺术连接人与人,激活创造力”的非营利美术馆集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