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的功绩影响千秋万世,让全天下中华儿女都能享受到太平生活,不必再忍受战乱的折磨。为了纪念那些伟人的事迹,由于过去科技的限制,人们大多会选择将其事迹载入史册中,或者是专门为其制作画像,以此彰显伟人庄严的样貌。
也有些人会大兴土木为其修建气势恢宏的宫殿,这样实在劳民伤财,在新中国成立后并不受到提倡。
身为时代之中走出来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众革命将领的事迹可歌可泣,理所应当受到百姓们的尊敬。但在为歌颂毛主席的功绩时,众人经过一番讨论后决定在天安门挂一幅毛主席画像,这幅画像如今已经存在了74年之久,许多国外人士都对此感到好奇:这幅画像还会挂多久呢?
01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制作画像的来龙去脉,最初画像的主笔便是当时的油画大师——董希文,在他的精雕细琢下才造就了这幅传世之作。他曾经为了精进绘画技术,只身在敦煌研究了数年之久,可见其对绘画的痴迷程度。
1949年7月,政协召开会议探讨开国大典相关事宜,绝大部分的工作都已经被确定下来,唯有布置天安门城楼存在一些争议。最终众人决定,在天安门前挂上一幅毛主席的画像,这项重要的工作便落在了董希文的身上。
在董希文和学生们的努力下,最初的毛主席画像成功亮相,细心地人可以看出这与我们如今所看到的画像并不相似,因为不久后另一位大师接过了这一项目,他便是周令钊。周令钊虽然年纪轻轻,技艺丝毫不逊于其他北平的画家。
在接到党的委派后,周令钊仅有不到一个月时间作画,他带着妻子废寝忘食地工作着,从数千张照片中找出最适宜作画的,再用鲜明亮丽的颜色进行绘制。在开国大典前夕,周令钊的画作得到了聂荣臻等领导人的肯定,这便是我们如今看到的画像。
02
不过画像的材料也并非坚不可摧,长年在天安门前经受风吹日晒,画像总会发生一些破损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工作人员为其进行修缮,或者是更换新的画像。许多人误以为画像几十年来始终保持一致,殊不知每逢重大纪念日之际,工作人员都会默默地换上崭新的画像,这不仅是对伟人形象的维护,更是对国家形象的尊重。
对于中国人民而言,能够来到天安门观光并与毛主席画像合影留念,是一件多么光荣、激动的事情,因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皆源自于这位伟人的努力拼搏。
然而对于置身于事外的外国宾客而言,他们一般难以理解这样的做法,他们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段刻骨铭心革命岁月,自然产生不了对毛主席的敬佩。
时间飞逝,党新一任领导人由邓公担任,同时他也面临着国家对外发展转折点,将会迎来无数外国人士采访参观,该怎样展现出大国风范成为了最重要的问题。
1980年10月, 邓公接见了法国领导人,两人就中法关系改善深入探讨,达成了一致看法。
不过法国领导人身边的记者可不是善茬,她的言语十分犀利,给众人带来了不少棘手的问题。
03
此人名叫法拉奇,在欧洲新闻界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女记者,一向以问题刁钻而著称,许多外国领导人看到她都得倒吸一口凉气。
可这次她遇到的是富有智慧的邓公,邓公总是完美地回答她的问题,向对方展示了东方的智慧。不过没多久,法拉奇便再次发起攻势:天安门前毛主席的画像已经挂了这么多年,还会继续挂多久呢?
邓公不假思索地回答:它将会永远挂下去。在邓公的解释下,法拉奇渐渐明白了中国人民对这幅画像所包含的情感,换做谁也无法接受尊敬的伟人离开人世,而这幅画像便是后人最好的纪念毛主席的方式,时刻提醒后人们不要忘记那段历史。
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经过此次会面后,法拉奇彻底被邓公所折服,她在回国后发表了关于此次采访的文章,让法国人民更加正确地了解到新中国,为消除两国人民隔阂做出了重大贡献。
结语
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比较含蓄,但并不代表我们会忘记毛主席的杰出贡献。每当人们经过天安门前,看到这幅画像心中都会肃然起敬,在毛主席的注视下,我们心中不由地产生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