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个地方支撑起大局

财富   2024-12-05 18:24   江苏  


考古文明只有走出遗址现场,才能为城市的当代发展提供更大的助力。


作者 | 特约研究员 弋菲

编辑 | 季新


11月25—27日,第二届“良渚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该论坛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邀请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考古学家、作家、音乐家等300余名中外嘉宾参加,以“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开展学术研讨与中外交流,谋划国际合作方向。

图源:新华社

在大众印象中,“良渚”也许只是一个史前考古遗址,然而,杭州市正充分利用其遗产价值,沿着遗产保护、文旅开发、新城建设的路径,力图打造新的城市名片,续写城市新的内涵。


遗产保护

良渚古城遗址(约公元前3300—2300年),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1936年经考古学者施昕更主持发掘被发现,向人们展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个以稻作农业为支撑、具有统一信仰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其时间早、成就高、内容丰富,打破了黄河中游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唯一性,同时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的观点,提供了直接的实证证据。

正因为在人类文明史上不可估量的价值,良渚古城遗址于2019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杭州市继“西湖文化景观”与“大运河”之后的第三个世界文化遗产。

良渚古城遗址的人工遗存主要有四类:城址、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与祭坛、以玉器为代表的出土器物。

良渚古城城址采用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的向心式三重空间形制,这是中国都城规划的典型特征,一直延续至明清北京城,良渚古城则是这一形制的最早范例。

图源:良渚博物院

良渚拥有世界同期罕见的大型水利系统,以及互为联通的“水城”规划,是中国江南水乡聚落景观的早期样式;分等级墓地揭示出一个具有社会阶层分化的复杂社会;而以神人兽面纹“玉琮”为代表的良渚玉器,则是“藏礼于器”这一中国治国思想的古老表达。

良渚玉琮

其中,良渚出土器物,即可移动文物,大多收藏于博物馆。1994年良渚文化博物馆建成开放,2008 年兴建新馆并更名为良渚博物院。

城址、水利系统、墓地,以及与其密切关联的周边自然景观要素,则需要实地保存或展示。

建设遗址公园,是当前考古遗址保护的国际通行做法。我国以公园形式保护遗址,始于上世纪中叶,代表项目为1955年的洛阳王城公园、1958年的西安兴庆宫公园。但真正做到兼顾文化游览、城市建设的多层次发展,要到2000年“大遗址”概念被正式提出。


文旅开发

2009年形成的《关于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良渚共识》,建立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体系,良渚遗址被列入第一批建设名单。2019年,也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的那一年,良渚遗址公园正式开园。

良渚遗址相关公园共分为四个片区,分别为城址区、瑶山遗址区、平原低坝区和谷口高坝区,规划总面积14.33平方公里,目前对外开放的是城址区、瑶山遗址区、老虎岭区。城址区即为通常所说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占地3.66平方公里,分为宫殿区、内城和外城,园内主要设置有十大片区,包括城门与城墙、考古体验区、河道与作坊、雉山观景台、莫角山宫殿、反山王陵、西城墙遗址、良渚文明探索营地、大观山休憩区和鹿苑。

老虎岭遗址公园 图源:良渚遗址官网

良渚古城遗址主要为土遗址,其本身观赏性不强,且出于保护的需要,不能露明展示,因此,整个古城遗址进行了覆土保护,通过植物模拟的方式复原展示。如:种植水稻、油菜等作物代表古老的农田;种植茭白、荷花,表现曾经的河道与池塘;种植灌木林,模拟古城建筑与城墙。为了保护良渚时期的土层,所有植被都选取浅根系,并且采用堆土种植。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考虑到遗址层的保护,同时协调整体风貌。选用高湖石、夯土、茅草、原木等原生态材料,隐藏在草木、台地和城墙之间,以减少“现代工业化”痕迹。

设计师们犹如带着“镣铐”跳舞,必须限定在严格的保护框架内,同时发挥创意。尽管如此,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还是以风景优美、自然野趣出圈,尤其是一些网红打卡点:莫角山“孤独”的树、杜鹃花海、池中寺粮仓以及鹿苑等,颇受游客欢迎。

问题也随之而来。良渚的历史文化元素,在美丽的自然景观中悄然隐退,逐渐成为背景。史前遗址的较高专业性与较低观赏性,成为横亘在游客面前的一道门槛。虽然景区提供耳机解说服务、“5G+VR”人机交互展示功能,但是普及度与体验效果依然有限。

图源:良渚博物院


游客大多前来观光休闲,而遗址公园自带的诸多保护限制,如:不能在草地上野餐、有限的服务设施等,也让一些游客不能尽兴。

为了打破自然观光、静态展示的局限,公园内开设了一些体验类项目:面向儿童的考古体验区、面向青少年的良渚文明探索营地、展示手工艺品制作的河道与街坊区。但是产品的创新性、独特性有所欠缺。比如,在沙土中挖掘“玉器”,以模拟体验考古发掘现场,其过程过于简单,沉浸度不够。研学活动中的旅行产品较多,但形式较为单一,缺少深度。良渚的文创产品已开发多个系列,种类众多,小到口罩、冰箱贴,大到节日礼盒、黄金手镯项链,但尚未出圈。

良渚古城遗址的建设更多着力于保护、展示层面,在文旅项目开发领域还可做进一步探索。目前,良渚文化尚未进行充分的提炼和转译、并使其具备可挪用的商业价值和可传播的大众属性,更多停留在静态展示与贩卖“良渚”知名度上。



文化大走廊

其实,良渚遗址的文旅开发,可不局限于遗址公园这一个项目,杭州正通过这一枚来自远古的“棋子”,构想着未来的一整盘“新棋局”。

今年10月20日获国务院批复的《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一主六辅三城、三江两脉八带”的国土空间格局,良渚为六大辅城之一,其发展目标为: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提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水平,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综合性新城区。

良渚新城,乃至大良渚地区,将依托当地拥有的文化遗址、历史文脉点以及文化类建成项目,承接杭州主城区文创产业,在进一步完善原有的“生态+”城市配套建设基础上,开启“文化+”的产业发展之路。

2000年,浙江南都房产集团和余杭区政府签订合作开发合同,打造杭州近郊以文化、生态、休闲旅游为特色的文化遗址小镇,即良渚文化村项目。良渚文化村距离良渚遗址2公里,倚山面水,总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为2—3万。

村内建设有良渚文化博物馆、“良渚圣地”公园、五星级度假酒店、良渚生态森林公园、乡村高尔夫俱乐部等,以及2015年开馆的、由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别名“大屋顶”)。良渚文化村的建设,不仅打造了一个可供市民游玩、居住的基地,更是将良渚遗址形象以新城建设的方式,转化为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反哺遗址保护、研究与传播工作。

随着杭州西站以及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良渚与杭州主城区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一些高等学院在良渚设立新校区,如西湖大学、中国美院良渚校区,以及周边电子商务园区、文化产业园的相继开发,都为良渚片区文化氛围的凝聚、文旅产业上下游的承接,创造了条件。

中国美术学院 良渚校区

近年来,良渚片区的未来发展又有了新构想。

2022年底,“良渚文化大走廊”概念首先由余杭区提出,次年初被写入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谋划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创造更多可亲可观可感的城市文化IP”。

为吸引文化人才、聚集文化产业,政府出台一系列奖励措施,如:给予落地的文化大家最高800万元奖励,给予企业最高200万元奖励。同时,发布良渚文化大走廊首期十大工程,涉及文化传承保护、文旅融合发展、城乡公共服务配套升级等领域。

其中,良渚5000+艺创园,一个汇集艺术文化展览、创意市集、音乐现场的艺术文化综合体,已于今年开园,径山茶文化公园样板段“梦山径”也已落地。

就在举办第二届“良渚论坛”期间,总建筑面积1.3万余平方米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良渚)正式开馆,这是继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后,第二个落地良渚的重要文化地标。


良渚为杭州带来了享誉世界的文化知名度,也留下了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杭州,正借用良渚的知名度集聚文化产业,依托良渚的山水环境建设宜居新城。考古文明只有走出遗址现场,才能为城市的当代发展提供更大的助力。




END

作者 | 特约研究员 弋菲

编辑 | 季新

排版 | 樊萍

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


关注公众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商务合作:
13662009235(微信同号) 

   投递简历:

 nfccsjhr@163.com


推荐阅读


滑动查看更多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专注于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经济、产业规划、城市营商环境的研究与观察,在中央权威政策解读、政商学媒“四维一体”资源对接、区域发展战略第三方咨询和城市及园区品牌传播等领域,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提供一流的智库服务。


『江南智造总局』为长三角研究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点击在看分享您的新“智识”


江南智造总局
以智慧与勇气,重构产业和城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