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一线”省会,降格了?

财富   2024-12-10 19:13   江苏  




最近一段时间,全国重点城市的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陆续发布。

整体上看,目前已经公布的近20座城市的最新总规,变化并不大。但有些城市的变化,还是比较突出。兰州,就是其中之一。

这或从侧面证明了,这座“一线”省会的发展,的确是有点“难”。

兰州,到底怎么了?最新的定位,又意味着什么?


表述“删减”?


最新批复的兰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关于兰州的城市性质为:

甘肃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城市功能为:西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

上一轮的总规中,关于兰州的城市性质为:

甘肃省省会,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城市功能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西北地区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名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城市。

对比之下,即便抛开具体表述,也能明显感受到兰州的城市性质、功能较之前都有所“压缩”。

从积极的角度看,兰州依然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这个定位可不低,在西部地区,是与成都平级的。在直辖市重庆之外,大概率处于西部地区省会城市中最高的行列。

还可以对比的是,同为黄河流域主要城市,济南的城市性质之一,为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兰州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的定位,至少不比济南的这一定位低。

另外,之前的西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升级到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但是,在其他方面,兰州的地位有一定“削弱”。

如最明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没有了。“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名城”,这些城市性质,也不见了。

当然,在批复中,还有这样的表述——强化向西开放战略通道地位,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但总体上,城市的性质、功能,都没有上一轮批复中那么多元和丰富。众所周知,一座城市的功能、性质越丰富,也就意味着它所扮演的角色越重要。在这个意义上,兰州在最新一轮规划中,确实有一定程度的“降格”。




如何看待?

该怎样看待这种微妙变化?如果联系过去十来年兰州的发展情况看,它很难说让人意外。

和同为西北主要城市的西安相比,就很容易看出差异。

论经济总量,2014年,兰州GDP为1913.5亿元,西安为5474.77亿元,兰州为西安的35%。到了2023年,兰州GDP为3487.3亿元,西安为12010.76亿元,兰州仅为西安的29%。

论人口,在“六普”到“七普”间的十年里,西安常住人口增加了448万,年平均增长率为4.34%。同期,兰州只增加了7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仅有1.89%。

从省内看,兰州作为甘肃GDP第一城、人口第一城的地位都还很稳固。

但是,在甘肃明确提出打造“强省会”的背景下,兰州的首位度却出现了不升反降的尴尬,从2018年的33%,一路降至2023年的29.39%,在西北五省会(首府)中仅高于乌鲁木齐。

就GDP增速看,兰州也未能真正显示出作为省会城市的领头羊作用——GDP增速已连续3年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2021年,甘肃GDP增速为6.9%,兰州为6.1%,全国为8.4%。

2022年,甘肃GDP同比增长4.4%,兰州仅有0.8%,全国为3.0%。

2023年,甘肃GDP同比增长6.4%,兰州只有4.4%,不仅大幅跑输全省大盘,比全国平均增速也低了0.8个百分点。

今年前三季度,甘肃GDP增速为6.0%,增速居全国第二,但兰州到目前却只公布了一季度的GDP数据,增速为4.1%,同期甘肃为5.9%。

要知道,在2023年,甘肃明确提出,“里里外外要力挺兰州”。但到目前为止,兰州可能依然未能从前几年的低谷中完全走出来。在这种基本面之下,兰州之前作为“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的功能被拿掉,反倒是显得更为实事求是了。




抓住机遇


和很多内陆城市相比,曾经的兰州有过非常亮眼的高光时刻。这也是看待兰州如今的变化,最让人感慨的地方。在计划时代,兰州曾在产业内迁大潮下,一跃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城市,甚至一度被称为“兰州现象”。在交通、高校、人口等多方面,都可谓创造了奇迹。

但到今天,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兰州的“失落”,也恰恰就在于产业的“老化”和人口的凝聚力不足。

今年1-4月,兰州全市33个行业大类中,15个行业增加值呈现增长态势,增长面超四成,也即近六成为负增长。

更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兰州的二产占比仅有32.1%。

很多人可能会把省会城市二产占比较低,视为是产业升级的必然。但要知道,兰州的GDP总量,到2023年都尚不到3500亿,且作为常住人口不足500万的西北内陆省会城市,兰州本身的三产也无明显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二产占比低,实际就是制造业的“空心化”。

近年来,兰州明确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构建“6+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7+N”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的产业发展构想。其中,“6+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生物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数据信息、新能源、航空航天、新型建材等。

但客观说,到目前为止,兰州主导产业的辨识度和影响力,整体还是不足。

仅从西北地区来看,一方面,兰州缺乏如榆林等“家里有矿”的城市那样的资源禀赋,另一方面,也没有西安那样在产业升级上的综合优势。并且,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大的产业风口上,兰州都几乎完全错过。这也是目前产业整体实力不足的一个根本性原因。

当然,不可否认,囿于方方面面的现实情况,对于兰州的产业发育要求,不可能对像一些东部城市,或者是西部一些龙头城市那么高。

但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得靠产业,如何因地制宜地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依然是兰州必须要攻克的难题。

这次批复中专门提到,要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协调产业布局、综合交通、设施配置和土地使用,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以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需求,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土地政策保障。

这或意味着兰州的产业升级,将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牢牢抓住这个机遇,兰州才可能真正打一场“翻身仗”。


重聚人气


人口,或者说人才问题,也是兰州面临的一个重要痛楚。

“常住人口400多万人的兰州,坐拥以中国科学院‘一院三所’为代表的1200多家科研院所、以兰州大学为代表的28所高等院校”——这本身是令不少城市倾羡的高端发展要素。但是,这种宝贵资源优势的另一面,则是没法真正凝聚“人气”。

这其中,兰州大学的人才流失,几乎成了兰州乃至整个甘肃,一个绕不开的“梗”。

关于兰州大学的人才流失率,一度有个说法是——“兰大流失的人才可以再办一所兰大”。

尽管国家层面近年来也一再发文强调,“东部地区高校不得从中西部、东北地区引进人才”,但兰州整体的人才吸引力依然不容乐观。今年初,有兰州市政协委员就提出了吸引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的建议。

其中给出了一组数据:

2022年,兰州应届生居留率仅为45.9%,而北上广深高达74.4%。以兰州大学为例,本地留存率仅为34.7%,毕业生第一去向为广东,占9.69%;第二去向为陕西,占6.88%。

或许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压力,兰州在今年高调出台了“大学生留兰倍增计划”,聚焦“3年吸引留住20万大学生”的目标任务,全面升级就业、住房、社保、公积金、创业贷款等方面对大学生的支持政策。

如就在最近,兰州发出了首张大学生留兰倍增计划房票。

根据相关政策规定,新来兰州全职工作或自主创业的全日制博士生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全日制硕士生,在兰购买首套住房的,分别可给予一次性30万元、10万元房票补贴。

就力度看,即便和东部一些城市相比起来,也是不低的。这足见兰州引才、留人的紧迫性和诚意。

但最终效果怎样,仍待观察。毕竟,引才、留人,和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唯有人才政策和营商环境优化双向发力、同频共振,方能效果最大化。

关于最新批复对城市性质和功能的微妙调整,兰州倒也不必气馁,不妨把它看成是一种鞭策和警醒:

放下包袱,在务实看待自身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往前冲。


END

作者 | 西部菌

来源 | 西部城事

图片 | 新华社 郎兵兵



关注公众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商务合作:
13662009235(微信同号) 

   投递简历:

 nfccsjhr@163.com


推荐阅读


滑动查看更多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专注于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经济、产业规划、城市营商环境的研究与观察,在中央权威政策解读、政商学媒“四维一体”资源对接、区域发展战略第三方咨询和城市及园区品牌传播等领域,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提供一流的智库服务。


『江南智造总局』为长三角研究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点击在看分享您的新“智识”


江南智造总局
以智慧与勇气,重构产业和城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