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南北差距,这两个省会联手了

财富   2024-12-06 19:06   江苏  




南北差距,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对此,有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北方与南方的差距,实际就是黄河与长江的差距。可作为佐证的是,在如今的GDP十强城市中,黄河流域城市挂零,而长江流域城市占了七个。


由这一点来看,缩小南北差距,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要看头部城市的作为。就在最近,两座北方大省省会城市的举动,为南北差距的走向,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


济南市代表团赴郑州,学习考察郑州市在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全面深化两市合作,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济南与郑州,为何要“联手”?这一步,又意味着什么?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济南与郑州,并不算是一组太有CP感的城市。两座城市的距离,超过400公里。甚至,在去年济郑高铁开通前,这两个北方经济大省的省会城市,竟然一直无高铁直通。此外,它们所代表的山东、河南,在省情上的差异也颇大。可以说,抛开“山河四省”话题,这两座城市“同框”的机会,其实并不是太多。当然,两座城市的相同点,也有不少。



比如,经济总量差距不大,跨入万亿俱乐部的时间也比较接近。不仅都是经济大省省会,而且在首位度上都算是“弱省会”都面临着如何打造“强省会”的挑战。


而真正推动两城加速“联手”的一个外部契机,还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因为在该战略中,郑州和济南都被明确为沿黄区域核心城市,共同承担着引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该战略提出后,两城“抱团”发展的意识明显更强,一些合作行动也开始多起来。标志之一就是,上半年发布的《郑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今年“头号任务”科技创新方面,明确提出,郑州要强化与济南、青岛、洛阳联动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争创以郑济青洛为核心的鲁豫国家区域科创中心。此外,此前经历7年“博弈”迟迟难以推进的济郑高铁项目突然加速,于2023年底正式开通运行,将两座城市带入“高铁圈”,时空距离缩小至一个半小时左右。


来源:《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移动传播中心


紧接着,今年7月,日兰高铁线开通运营。济南和郑州这两个毗邻的省会城市之间,高铁客运通道增至4条。这次两城也签署备忘录,明确将在济郑都市圈“双圈”互动、功能区(新区)创新合作、产业发展协作联动、科技交流创新、对外开放合作共享、文旅深入合作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



在区域经济领域,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优秀的城市总是成双成对出现比如,国内有多组非常有代表性的“双子星”城市。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其所蕴含的现实规律就是:一方面,有“双子星”城市的区域,不至于形成“一城独大”的格局,城市发展更有忧患意识,从而在相互竞争中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不太容易“自满”和自我封闭这方面,在广州与深圳,重庆与成都等“双子星”身上,都有迹可循。


另一方面,通常而言,称得上是“双子星”的城市,默认的一个前提就是两座城市发展能级都较高、体量都较大,那么相较于单核城市的区域,它也就意味着能够聚集更多的人口、产业、政策等发展要素和资源。这方面,像长三角、大湾区之所以成为一流的城市群,也就在于它有一批能打的头部城市,乃至多组“双子星”城市。


相对来说,放眼黄河流域,之所以未能发育出综合实力非常靠前的头部城市,一个重要的显性表征也就是,没有真正的“双子星”城市。如黄河流域三大核心城市——西安、郑州和济南都是比较分散的存在。



这种情况下,距离最近的郑州和济南,若能抱团发展,崛起为黄河流域的“双子星”,自然也就利于创造更多共赢发展的机会,也有助于整体提升“山河”两省的资源聚集能力和政策争取上的话语权。事实上,山东和河南两省在合作发展上早就抛出了橄榄枝。


2023年8月,山东和河南两省签署《关于加强交通互联互通 服务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合作协议》,明确:要充分发挥山东作为黄河流域唯一出海口省份和河南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全国铁路枢纽的引领作用,共建沿黄陆海大通道以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对济南和郑州两座城市而言,相互“联手”的空间也比较大。如有分析就指出:


郑州有国际陆港,济南也正在打造国际陆港;


郑州有中原医学科学城,济南有国际医学中心;


郑州有中原科技城,济南有齐鲁科创大走廊、中国科学院济南科创城;


郑州有黄河滩地公园,济南起步区也有黄河公园;


郑州有智能传感谷,济南也有各类高科技产业园区平台。


也就是说,两座城市之间,确实有不少的“共同语言”。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跨区域的城市抱团行动,还不少。如南京与合肥共同签署《宁合“双城记”产业对接合作协议》,明确将建立常态化会商机制,在产业政策、市场需求、技术合作等领域实现更高效的沟通与协调。


青岛与深圳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将打造全新的跨区域合作模式,放大双方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共同探索资源要素在两地合理流动、优化配置的路径,在16个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开展合作。重庆、成都则召开了双核联动联建会议第三次会议。这些合作有一个重要现实因素,那就在当前“反内卷”、构建“双循环”的大背景下,城市之间更需要由单打独斗走向抱团、破圈发展。这有利于拓宽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增量发展资源。这一点,济南和郑州可以说尤其具有代表性。


这两座城市,作为常住人口仅次于广东的人口第二、第三大省,以及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三、第六的经济大省的省会城市,能够破除合作上的壁垒,带头推动两省合作发展,理论上也有助于山东、河南这两个经济、人口大省实现市场空间和腹地空间的共享,从而提升发展效率和人口、产业的承载力。这种必要性,有一个指标很有参考意义:2023年,河南、山东常住人口缩水规模居全国前二,合计近100万



此外,跨区域抱团、联手,也是协力向上谋求更多政策倾斜的重要路径。今年初,河南与山东联合发布《鲁豫毗邻地区合作发展实施方案》,强调争创鲁豫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加强山东半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协同联动,打造黄河中下游协同创新共同体。”


在很大程度上说,“山河”两省进一步弥补充创新、教育等方面的高端要素,主要任务就是落在了济南、郑州的肩上。从更大范围来看,这两座城市的表现,也事关南北差距的未来走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有一句话,不容忽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强化全流域协同合作、缩小南北方发展差距、促进民生改善的战略需要。这样的重任面前,目前在经济总量上位列北方第四、第五的郑州与济南,自然责无旁贷。




END

作者 | 西部君

来源 | 西部城事

关注公众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商务合作:
13662009235(微信同号) 

   投递简历:

 nfccsjhr@163.com


推荐阅读


滑动查看更多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专注于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经济、产业规划、城市营商环境的研究与观察,在中央权威政策解读、政商学媒“四维一体”资源对接、区域发展战略第三方咨询和城市及园区品牌传播等领域,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提供一流的智库服务。


『江南智造总局』为长三角研究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点击在看分享您的新“智识”


江南智造总局
以智慧与勇气,重构产业和城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