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第十七届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期间,组委会特别邀请了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翟业军、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何郁、重庆巴蜀中学高中语文教研室主任蒲韬三位创新作文大赛评审,以及教育部统编教材专家褚树荣,浙江省特级教师、绍兴一中语文教研组组长谢澹,课堂内外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迅六位语文教育专家,就“从创新作文到高考作文”这一议题进行研讨,为全国语文教师提供作文教学新思路。
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汤拥华主持。六位发言嘉宾依次进行专题发言。
翟业军教授以《如何高考,怎样创新?》为题谈到,学生写不好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他根本就没看懂题目。其中,阅读水平低是根本原因,包括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方面也有欠缺。他以2023年和2024年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为例,指出要对题目进行深度的思考,做好概念验证,不要怕麻烦。他强调,要重视思维的训练。在写作中,大家都写屠呦呦,写王阳明,写鲁迅,不是说不可以,但要写出独特的角度,不能只有大话、套话、空话。写一篇好文章就像母鸡下蛋一样,文章的布局和文学性一定要强,高考阅卷时间有限,短时间就要判断一篇文章的好坏,只有一眼吸引住他,才能让老师花更多时间阅读。
新课标视域下,高考作文命题有何新风向?作为一线教师,蒲韬老师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谈到,近年来每次高考一结束,许多一线老师和教学研究机构都表示押中了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一则证明我们高考的命题在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方针,满足了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期待。二则说明在素养教育背景下,我们的新课标高考评价体系已经深入人心,实现了教和学的双向奔赴。以2024年高考作文试题为例,“答案与问题”“抵达未知之境”“真正的相遇”3道作文题均以“好奇心、想象力、探究欲”为中心,融合社会与个人、科学与人文,强化对拔尖创新人才潜质的考查,且试题言简意赅,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门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或社会议题都能找到写作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性写作。由此可见,高考作文在命题形式、审题难度和内容方向等方面都有迹可循。他建议关注教育部发布的当年关于做好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仔细研究内容改革的要求,基本能够探索出当年高考趋势。日常教学中,可以围绕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六大能力思考作文命题和训练。
什么是深情的理性主义?何郁老师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是感情为表,思考为里。他以近年北京卷高考作文为例,提出要在熟识的事物上做“持敬功夫”。好的作文,都是功夫在平时,考场上是星光乍现。人的思维和见识是需要时时磨砺的,就像刀刃一样。“如果一个学生高中三年没有完整地读完过一本学术类或思辨类的书,那他的心理多半不太成熟”。好的高考作文题,应该是既现实又开放的,没有价值观的强烈主观介入,能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观察人生,观察时代热点,给考生思想情感充分驰骋的空间,引导学生说真话,说经过思考的话。二是既要讲理,也要动人。借用李长之的话,“没有热烈的憧憬,是不能有清晰的概念的。感情就是智慧,在批评一种文艺时,没有感情,是决不能够充实、详尽、捉住要害的。”他指出,如果我们只强调客观的思辨,教学生作文怎么开头,怎么结尾,运用什么论证方法去论证,这很有可能把我们的学生教歪。作文不纯粹只是写作技巧的训练。学生拿到一个作文题目,对这个题目的深厚背景、广阔人生,包括自己一点点深度的心灵旅程都不了解的话,他或许也能写出一篇稍微像样的作文,但肯定拿不到高分,好的文章一定要有心灵、眼界、格局、情怀。
谢澹以《思辨写作:高考作文创新与深度表达的进阶之法》为题,分享了个人的独到经验。她说,现在学生写应试作文有一个舒适圈:以事例代替说理,无论事例与论证结论匹配与否;立论完全顺从于题目观点,缺乏思考;立意升华缺乏自我带入,只是口号式套路。这样的文章是空泛的、顺从的、无“我”的。如何走出写作的“舒适圈”呢?思辨很重要。如何思辨呢?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提出真问题。这需要分为两个角度来讲,一个是阅读教学,一个是写作教学。毛病虽然显现在写作上,但根子却是在阅读上。当下的阅读教学多的是简单粗暴,缺乏爬梳剔抉,多的是接受与印证,少的是质疑与创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散思维。她认为,写作教学需要减少一些套路与设计。写作课可以有关于写作技巧的技术革命,但是更要有关于内容的头脑风暴。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拿到作文题目时,进行如“题目的问题是什么、题目中的问题是否构成逻辑关系、题目的问题与自身有怎样的联系”等一系列思考,将空泛的、顺从的、无“我”的写作,通过思辨转变为说理的、反思的、有“我”的表达,这就是创新与深度表达,无论是在应试作文还是在创新作文中,这都是学生的核心素养。
褚树荣老师在分享《素材重组:专题视野中的高考作文》专题时讲到,想让创新成为得分点,首先要有专题视野,比如材料从太空之谜引申出去,不一定非要谈到人生之旅、生活之旅,也可以把它局限在人与科技的关系这一专题里面,尽量使它们有多角度的辩证性的认知。在素材重组方面,要把课内素材的经典和课外素材的时代性无痕兼容;用并列思维和辩证思维分解论点行成论述框架;通过标题、引论、本论和结论的照应去复现论点,扣题点题;通过句型组合和延展增强段落规范性和逻辑力,丰富段内层次;最后用得体的语言,比如人文性的诗句和通俗畅晓的语言凸显论述风格。针对新高考作文十大专题,他提出首先要有“望远镜视角”,对专题内涵有高度概括的理解;同时也要有“显微镜视角”,对专题内涵有条分缕析的判断。
张迅从创新作文大赛的起源谈起,表达了大赛创立的初心——让孩子们表达独立的自我,没有约束地畅快地写作。课堂内外通过《创新作文》与《作文素材》两套品牌刊物,以及创新作文大赛和语文教育大会两项活动,将热爱写作的孩子和热爱语文教学的老师汇聚到一起,助力孩子成才,助力教师成长,是课堂内外成立45年来做得最有价值的事。但现实中,即使是辅导出了创新作文大赛特等奖的老师也有顾虑:“压力最大的还是孩子们的高考语文成绩,高考作文如果能再上点分就好了。”组委会也希望通过“从创新作文到高考作文”这一主题的讨论,让更多教师和学生实现两者兼顾,为语文教师提供更多的作文教学思路,让学有余力的孩子打开文学视野,在课堂之外看到文学的新视角。
会场反响热烈,六位专家极具实践指导价值的真知灼见引得现场语文教师们纷纷喝彩,大家踊跃交流提问,更有语文老师现场化身忠实粉丝,向专家们寻求专业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