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对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号召,课堂内外携手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启动了“基于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与选拔的高中高校衔接实践研究”项目,力求搭建起高中与高校衔接的桥梁。
2024年10月19日上午,“基于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与选拔的高中高校衔接实践研究”授牌仪式暨“创意写作实验班”开班仪式在济南外国语学校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活动由济南外国语学校教研中心主任孔令振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汤拥华,济南外国语学校校长林宝磊、副校长丁森,课堂内外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周林玲、发展中心主任刘思贝,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一年级主任都秀国,济南外国语学校优秀语文教师杜海云、王昕以及首批实验班的五十名学生参加了仪式。
仪式之初,丁森副校长代表学校致欢迎词。他指出此次合作具有非常深远的目的和意义,勉励首批“创意写作实验班”的孩子们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激发写作潜能,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汤拥华向济南外国语学校授牌,祝贺济南外国语学校成为华东师大第一所“基于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选拔的高中高校衔接实践研究实验校”。济南外国语学校林宝磊校长代表学校接受牌匾并表达了对未来合作的期待与愿景。这也标志着济南外国语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汤拥华表示,“未来写作是进入时代的良机”,创意写作能够让自己越来越深地进入社会角角落落。他希望学生能够找到最自由、最精彩的写作方式,为自己也为他人创造写作机会。随后,汤教授为在场师生讲授《生活与写作》一课。他从“如何从平凡中发现风景”导入,引导学生以全新的方式进入生活,以新鲜的图式发现新鲜的风景。汤教授的讲课风趣幽默,他将方法论与实践案例结合,大量引用贡布里希、张爱玲、蒋彝的名作及文学评论观点,让整堂课新颖独特又丰富厚重,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将知识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的头脑中。课后,汤教授也为同学们留下了真诚的寄语,勉励同学们热爱文学,在文学写作的道路上继续发光发热。
汤拥华表示,“未来写作是进入时代的良机”,创意写作能够让自己越来越深地进入社会角角落落。他希望学生能够找到最自由、最精彩的写作方式,为自己也为他人创造写作机会。随后,汤教授为在场师生讲授《生活与写作》一课。他从“如何从平凡中发现风景”导入,引导学生以全新的方式进入生活,以新鲜的图式发现新鲜的风景。汤教授的讲课风趣幽默,他将方法论与实践案例结合,大量引用贡布里希、张爱玲、蒋彝的名作及文学评论观点,让整堂课新颖独特又丰富厚重,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将知识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的头脑中。课后,汤教授也为同学们留下了真诚的寄语,勉励同学们热爱文学,在文学写作的道路上继续发光发热。
此次“创意写作实验班”的开设,是课堂内外与华东师范大学在高中高校衔接和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方面的一次重要尝试。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项目将持续服务更多的学校,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学生感悟
「READING」
初秋清晨,深棕色的古老木桌上,圆形玻璃杯中的水被透过厚重的玻璃的阳光照得闪亮;深棕色的细枝撑着白绿相间的叶,荫蔽了草坪。我们静静坐在深色墙壁挤成的教室内。深棕色的讲桌前,教授的语言时而严谨准确,时而生动有趣。一连串的比喻形象而贴切地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观察角度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一篇篇经典作品更是让我们对白描有了新的认识。汤教授赋予了我们新的知识,赋予了知识新的生命。悄然间,时光流穿了金秋的上午,欢笑声涌起,知识流进了脑中,更留在了心里。我们的心因这堂课而变得像深棕色一样厚重,我们对写作的情因这堂课而变得像深棕色一样热烈。
——高一(1)班 于翰淳
汤教授的课堂幽默诙谐,又不乏哲理与对现实世界的思考,他带领我们从不同于以往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写作这门艺术。在他的循循善诱之下,我们的思维更加开阔,对世界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在他与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下,不同的思想互相交织,互相碰撞,也撞宽了同学们的视角和眼界。
这堂课后,我对写作的认知较之从前又更上一层楼,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也有所提升,我体验到一颗颗文字下所蕴藏的情感力量,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攀着文学的阶梯登上更高的殿堂!
——高一(2)班 屈文臣
汤教授巧妙地将深奥的专业知识转化成平近易懂的语言,时而引经据典、时而畅谈诗词,以诙谐有趣的语气向我们阐述了如何“于生活平凡处发现风景”,不论是教授所举的艺术家贡布里希的例子,亦或是作家张爱玲、史铁生的精彩文段,通过比较中西方风景图式的异同,娓娓讲解间都体现出汤教授的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对写作、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不时抖落的文学“小包袱”也令我们会心一笑。
在创意写作课上,我们收获颇丰:感受文化、收获智慧、汲取学识,不仅提升了我们语文学科素养,还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文学视野。怀着满足与期待的心情,我们盼望着下一堂课!
——高一(3)班 孙若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