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2024年好老师成长大会暨第五届“寻找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与“寻访身边的好老师”师范生实践课程活动总结大会在西南大学顺利召开。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党支部书记、校长,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李龙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西南大学原副校长陈时见,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助理刘来兵及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副秘书长,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郑立平五位专家名师着眼一线教师与“未来教师”的影响力提升,为现场700余名教育局代表、一线教师、校长、师范生代表,献上了五场精彩的主题分享,多维度、多角度地剖析“好老师影响力”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给予与会的教师和师范生专业成长的思考。
什么是教育的影响力?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党支部书记、校长,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李龙梅以主题演讲《好老师影响孩子的一生》“书写”答卷,它是让看不见世界的盲孩子被世界看见,是让许多个不幸的家庭收获幸福和希望,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特殊教育工作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项值得我们毕生求索、执着奋斗的事业。”13年家访,3万余公里行程、400多位学生,重庆30多个区县,她用脚步丈量爱的教育,期望帮助更多特殊孩子走出校园的围墙,走向人生的宽广大道,让“残缺”的生命绽放出绚烂的精彩。
教育强国建设呼唤新时代的教育家,更需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并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以《让教育家精神在我身上生发影响力》为题作主旨报告,他从教育家精神的概念界定、他者话语讲述教育家精神、陶行知践行和体现的教育家精神、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基本条件、教师如何生发教育家精神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释。“教师需要挣脱固化的思想枷锁,在社会生活中做个实实在在的‘人’,才会有真精神,教育家精神才能转换为第一人称。”他强调,成为教育家的前提是拥有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的成长和教育家精神的弘扬需要创设法治基础上包容的社会环境,确保思想的流畅,保障教育当事人教育教学的主动性、创造性。“知行合一才能成为良师,改进教育才能成为良师,发挥优势抓住时机才能成为良师。”他认为,教师必须以真实的情感、扎实的功力去面对、解决学生成长发展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寻求改进,才能生发出与职业相合的精神。
“好老师的成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一方面,老师要正确处理与国家、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另一方面,国家、学校和学生要营造尊师的环境并为老师的成长创造支持性条件。”西南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陈时见分别从老师与国家、学校、学生三个层面的关系介绍了如何建构好老师成长的生态链,引出了新时代教师教育的使命内容。陈教授首先提出,从宏观关系链来看,国家的发展需要好的教育,好的教育离不开好的老师。当前时代教育的命题是培养高质量的教师,因为高质量的教师支撑着国家的战略发展,加强高素质专业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其次,从中观层面看,好老师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学校教育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同知识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相整合的过程,而老师无疑是整合过程中关键要素。好老师是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学校要为好老师创造成长的环境和条件。最后,他从微观层面指出,老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学生。学生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落脚点。好老师要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要推动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协同发展。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影响力,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是有影响力的人。”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助理、博士生导师刘来兵以《教育影响力的跃升,从好老师到卓越教师》为主题进行了报告。他认为,教育影响力的跃升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激发全球视野,鼓励学生探索世界,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竞争力,这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更是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关键所在;二是厚植家国情怀,培养造就一批善于思考和研究中国问题的人才,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三是推动实践学习,好老师要善于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四是提高专业能力,教育是关于仁爱的事业,也是关于专业的事业。教师只有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才能获得社会的尊重和信任;五是感念师生故事,深度关联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生涯才会有动人的故事,没有故事的教育是看不到人的教育;六是坚定职业情怀,做有情怀的教师,坚持与热爱才是教育密码。
“生命的每一天都不可停滞,每一分钟都不可复制。教育要引领生命的成长,教师便要把更高的追求当作自己的使命和担当。”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副秘书长,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郑立平谈到,教育工作是深邃的,它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教育艺术不等于技巧,也不等于技术,更不是简单的妙招。它是教育者在长期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综合运用教育原则,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创造性和感染力的特质,其核心在于教师的个性魅力和对学生成长的深刻理解。我们如何把握教育艺术?首先,要认识到教育艺术的四个特点:情感性、双边性、创造性和审美性。其次,要关注教育艺术的三个方面:语言艺术、体态艺术、教育幽默与机智。但是,教育艺术仅仅如此吗?好教师又要把握怎样的教育艺术?他表示,教育艺术是生命成长的艺术。教育归根到底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好教师深知自己的工作本质是育人,而育人的关键是育己,因此,会高度重视自律,自尊、自爱、自强,敢于为学生做出榜样,也敢于解剖自我和教育的范例,更能清醒地保持着自我觉察和自我革命。同时,教育艺术根植于生活,我们应该把学生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并致力于激发学生追求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好教师会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周围的人产生积极的互动,感召影响,共同朝向美好。教育艺术的最大魅力不是自我陶醉,而是生命互构,相拥而舞。教育是什么?彼此润泽,共享美好,相互成就,共创未来。
据悉,本次大会由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中华出版促进会、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西南大学)、维普资讯、课堂内外杂志社联合主办,以“让榜样的力量薪火相传”为主题,旨在通过公益寻访、公益报道、公益展示等活动形式,深入教育现场第一线,发现和传播教师的先进事迹,打造中国的教师标杆,激励广大教师学先进、赶先进,争做教书育人的楷模,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