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重庆市青少年科学素质研究会、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联合承办,重庆课堂内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支持的“2024科普中国说·重庆专场活动”在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成功举办。
《科普中国说》是为科技工作者充分展示自我而搭建的演讲平台,以“让思想有光”为主线,通过“见人见物见精神”的方式向公众展现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的风采风貌,帮助科技工作者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同时在科学家群体中形成示范传播效应,引导全社会广泛关注。自开展以来,收获了很多朋友的喜爱和支持,也涌现出了众多为我们打开科普世界大门的星光讲者。
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阵地之一,“人工智能”相关话题一直是科幻作者的灵感之源,也是大众得以窥见未来生活的窗口。人工智能技术将带领我们通向什么样的未来?本期科普中国说重庆专场活动聚焦“人工智能:面向未来的技术引擎”主题,邀请到西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陈枫教授、西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闫嘉教授、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吴雪刚副教授、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李红蕾博士,从四个领域探索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与深远影响,通过“从整体到个人,从技术到人文思考”的脉络,用讲故事的方式,为大家展示人工智能这一技术从社会和个体层面可能带来的影响,通过“与我有关”的连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对新技术与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用知识盛宴为学生成长助力。
四位科普专家共话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诞生到现在,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人工智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更智能。它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得力助手,逐渐让我们感受到科技发展的魅力。人工智能运用到生活中,被大家渐渐熟悉,那它到底拥有哪些超能力?它们是如何学会这些技能的?机器脑是如何做到“像人脑一样思考”的?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李红蕾博士用生动的故事和实例讲解,让我们知道人工智能是如何思考的。
机器人已经融入到我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拖地、炒菜、做家务,大到高端制造等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也会越来越广阔,西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闫嘉教授为我们展示了机器人在不同领域的奇妙应用,让我们了解到它们在背后是如何进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以知识图谱技术的。
人工智能技术是打开梦想的一把钥匙,因为它为众多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发展机遇。我们如何才能学好人工智能呢?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吴雪刚副教授为我们带来主题演讲《个人如何学习好人工智能?——编织小的网络探索世界,与人工智慧握手》,让我们明白如何去探索人工智能世界,明白如何在探索中学好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马路上自动的驾驶汽车,医院复杂的医疗诊断系统。然而,AI技术的这一飞跃式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西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陈枫教授以身边实际案例和法律案例为切入点,让我们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复杂的伦理问题,以及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的积极措施。
重庆市青少年科学素质研究会副理事长、课堂内外副总经理王昧红,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长李顺林参加活动。现场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200多名师生与4位专家热烈互动,积极探讨人工智能领域相关话题。
课堂内外作为中国著名的青少年教育服务企业,在青少年科普传播领域不断耕耘,多次荣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重庆市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基地联合会理事单位等荣誉。秉承“科学、人文、生活”的企业理念,课堂内外坚持发行科普期刊、出版科普图书,组织开展“院士专家校园行”、科学营地教育、青少年科学素养大赛、科普研学之旅等众多科普活动,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贡献力量。本次活动精彩内容将在“科普中国”视频号、“课堂内外科学少年”视频号等平台播出,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