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叶、王跃文等名家做客创新作文公益大讲堂

文摘   2024-07-31 23:11   重庆  

7月29日,第十七届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公益大讲堂在重庆大学举行,大赛组委会特别邀请中国著名作家乔叶、王跃文,复旦大学教授段怀清,四川大学教授姜飞,北京市特级教师周京昱,重庆大学中文系石磊等名家名师,为参赛选手分享文学创作与文学欣赏的独到见解。

“一篇好的小说,包括故事讲述、人物塑造、语言淬炼三个方面。”曾获鲁迅文学奖、吴承恩长篇小说奖的著名作家、湖南师大教授王跃文向同学们传授“干货”。他以自己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家山》为例,向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他谈到,离奇曲折的情节好写,烟火日常不好写,但文字往往也正是在这种细碎普通的描写中更加富有力量。不同题材的作品其语言风格也不一样,作家要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妥帖安放好每一个文字。王跃文特别注重写作应该写“实”。如何锻炼写“实”的能力?他建议,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都应该加强通识教育,让学生多走出教室,观察自然变化,了解动植物知识,熟悉工业、农业生产流程,感知这个丰富多样、生机勃勃的世界。

“写作说到底,就是写心事。”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北京作协副主席乔叶,一开讲便开门见山。她表示,文学是“人学”,写作的时候要贴着人走。写作的故事素材来源于生活,如何认识、选择故事很重要。好故事和好小说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小说里有生活故事,但生活故事要成为小说,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生活中很多素材就像粮食一样,而作者就是酿酒人。”她说,选手们不用太着急写作,写作是非常宽容的,文学有充分的耐心,等着大家成长。“写作还是‘阅读之子’。”她向广大中学生们建议,不会阅读就不会写作,要多读中外经典,比如《包法利夫人》《红楼梦》等,经典也许一开始不好读,要拿出耐心和时间,从阅读中汲取了营养和能量之后,一定会对写作水平提升大有裨益。

究竟什么样的故事,才算是好的故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段怀清对鲁迅的小说进行了解读。“《好的故事》中提到的‘美丽、优雅、有趣’,究竟是鲁迅先生对好故事标准的陈述还是批判?要明白这一点,还要从他的生平经历与创作理念说起。”段怀清从鲁迅先生三部代表作《呐喊》《彷徨》《野草》入手,与同学们回忆了鲁迅“别求新声于异邦”的创作经历,详细阐释了鲁迅关于“铁屋子”“月亮”“怪异人”“下流社会”等意向和隐喻,剖析了鲁迅笔下一个与“美丽、优雅、有趣”而截然不同的“阴暗、卑微、被打压”的文学世界,这是鲁迅对当下中国的解读,是当时站在时代路口的年轻人所承受的迷茫与压抑,也是唤起民族觉醒的希望。他还以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呐喊》为例,指出虽然艺术表达形式不同,但无论是文学还是绘画,都是通过在熟悉的场景中呈现怪异、打破寻常的方式来呈现生命存在的现实。段怀清表示,有时候对文学文本的阅读会借助一些非文学的、跨学科的载体,需要有不断追问的勇气才能解读其中深意。“鲁迅的文学作品虽然风格独特,但其思想构成要素也能在同时代的作者的作品中被读到。”他希望同学们继续加强学习,不断深入理解文学与艺术表达之间的内在共性。





作为北京市特级教师,周京昱老师分享到,高考写作和创新作文大赛有共通的一个道理,那就是热情、积极地拥抱生活。高考作文题不是怪物,它期待大家写下精彩的生活。“不为高考,却要赢得高考。高考作文最终考查的都是思想和表达。”他指出,高考需要的是文风端正的真才,需要文体顺畅的全才,是需要洞察人性的灵才,更需要有思想的高才。他认为,高考高分作文最重要的不是技术性,而是写作的本质性和观念性。希望同学们以高考试题为舞台,写出真正的文章、活人的文章、有个性的文章、有新产值的文章。

“读诗是与诗人的对话,是读者对于作家精神的考古、心灵的考古,这种考古是对自我心灵的发现。”姜飞教授以《海子的麦田与太平洋》为主题,对海子的文学世界进行了深刻剖析。他谈到,每一个写作者都是一名皇帝,在写作中,你可以为了提高你认为的审美表达,写出任何的文字。而海子之所以是一名成功的诗人,就是因为他能够为了“美”的表达,写出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想到的文字表达。他鼓励同学们,“你不要怕,你就是要让大家在月光下种麦子,你就是要让大家身上流动金子,你要勇敢当一个立法者,自由跟美是文学的最高追求。”





“写作归根到底是发表的欲望。我们写叙事性、议论性作品,一定要想能为读者提供什么增量。”“写作的过程和阅读的过程是相反的,要跳出自己,站在云端去看自己的作品。”重庆大学中文系讲师石磊也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以《细节技术:写活人物和场景的“魔法”》为主题的讲座,为选手们指点写作技巧,其幽默风趣的风格收获一大批学生粉丝。


名家讲座也是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一道独特的风景,历年来大赛请到了阿来、曹文轩、麦家等众多知名作家及高校教授,为参赛选手带来精彩讲座,让大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文学与人生之路。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课堂内外
课堂内外杂志社官方订阅号。以“科学、人文、生活”为理念,服务三亿青少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