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塑造了“鸡娃”

文摘   教育   2024-03-15 05:10   英国  

是什么塑造了“鸡娃”

你的家长也想让你成为

下一个“谷爱凌”么?

2022年冬奥会,随着谷爱凌的夺冠,这个18岁的奥运冠军一战成名。走红后细扒才发现,除了奥运冠军,她甚至在16岁就被斯坦福大学录取,还16次登上杂志封面。至此,“天才”少女谷爱凌风靡网络,一跃成为中国父母的新一代“鸡娃”目标。


鸡娃”是一个兴起的网络流行词,指的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为了孩子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


中国父母对鸡娃的执着在孩子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学前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初高中六年至关重要不能懈怠;申上好大学后还要申更好的研究生、博士。这样的学历焦虑无处不在,甚至连相亲都有了极其严格的门槛。新闻报道北京、上海的相亲群需要验证学历和资产证明才能入群:只有国内985和海外QS前100才能入群。


父母从小到大为了补习班砸了数不清的钱,到头来疲惫的儿女和被指责的父母都有苦说不出。习惯了背着沉重行囊赶路的我们为什么从来没想过,为什么我甚至不敢停下来休息一下喘口气?


换言之,到底是什么让有些人毫无意识心甘情愿地当了一辈子的鸡娃?


01.我们的乖巧来自于社会角色的刻板印象



现在跟着我回忆一下你的学生时代,有多少次老师冤枉你的时候你选择默默不吭声;有多少次父母训斥你的时候你即使委屈也乖乖承受没有反驳?是不是有时候回想起来也会觉得奇怪,为什么那个时候我那么自然地就失去了为自己发声的能力呢?


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太自然地扮演着被赋予的社会角色。比如学生,比如子女。


在心理学领域,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1971年开展了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该实验着重于社会作用和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这项研究是在一个模拟的监狱环境中进行的,24名年轻健康的男性参与者被随机分配为"囚犯"或"警卫"的角色,在此期间他们的行为被仔细记录。结果表明环境因素比参与者的个人特征更有影响力------ 也就是说,即使每个人的性格迥异,但仍会平等地被环境因素所影响。虽然斯坦福监狱实验中存在许多问题,包括道德问题(许多人评论参与者在参与实验后经历了虐待和发展了心理问题)和可靠性问题(例如,一名参与者承认他在实验中的反应是人为伪造的),但它仍然产生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即表明脱离个性化和习得性无助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的行为(Zimbardo et al., 1971)。


这项实验有一个很值得我们关注的点,就是这些参与者都在短短6天实验期间内迅速适应了被分配的社会角色并努力地像个“囚犯”或是“警卫”一样行动。快速进入角色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囚犯”和“警卫”都是高度刻板印象的角色,它们在人们心中有确定的特点 ------ “囚犯”需要服从,不然会受到惩罚;“警卫”拥有支配“囚犯”的权利。而“学生”和“子女”在中国也是高度刻板印象的社会角色 ------ “学生”要服从学校安排;“子女”要服从父母安排。


尤其是“学生”,完全相同的校服、严格要求的发型和一旦违反就要接受惩罚的校规,如同斯坦福监狱实验里被强制穿上制服、只能用数字称呼彼此的“囚犯”一般,我们也曾被狠狠剥夺过我们该有的个性。


于是我们很自然地放弃了为自己发声的权利:因为我们害怕“权威”的批评;因为社会往往比起自我表达更重视服从;因为教育系统在减轻独立思维和促进合规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忽视了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因为我们不想被群体排斥,所以选择了满足社会期待。



02.我们的服从总是与权威有关



上面所述的一切都绕不开一个词 ------ 权威。斯坦福监狱实验也是一个关于未经控制的权威能造成的潜在危险的警示故事。不仅如此,心理学界另一个广为人知的Milgram Experiment 也揭示了人们会服从权威,即使权威要求的行动与他们的个人良心冲突。


Milgram Experiment中有三个角色:实验员、老师和学生。“老师”会在每次“学生”在任务中出错时被实验员要求施加电压,电压依次上升(从15伏到450伏,标签为“轻冲击”“中等冲击”和“危险:严重冲击”)。但事实上“学生”没有受到电击,痛苦的尖叫和反应是预先记录好的。随着冲击的增加,许多“老师”表示感到道德谴责并质疑实验的道德性,然而仍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参与者都达到了最高的电压水平(Milgram, 1963)。


这项震撼世界的研究揭示了人们对权威极高的服从性,同时也解释了我们对社会赋予的权威角色的畏惧与遵从

年幼的我们几乎在任何社会场景都是最弱小的角色,在当子女时我们习惯了“寄人篱下”的无力感,在当学生时我们麻木了不全力奔跑就要被惩罚的疲惫,还有很多很多被权威禁锢的时刻像大雨一样把我们困住。


忙着满足所有人期待的中国孩子,会有自己的出路吗?


03.留学的经历可能是改变的时机


事实上,不仅仅东西方在教育体制上有差异,对社会期待的反应程度也不同。一项2001年的研究表明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中,自尊并不“意味着”相同的东西。中国属于集体主义国家,而大多数西方国家属于个人主义国家。对于集体主义国家来说,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也就是自尊高低,主要来自于社会的评价;而个人主义国家则这个倾向较少(Wang & Ollendick, 2001)。所以集体主义国家的人更有可能拥有“脆弱的自尊”(Fragile Self-esteem):每个人的自尊感都波动,但在某些人中,这种感觉更不稳定(Vrabel et al., 2018)。


同时,通过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和 Milgram Experiment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环境对于塑造一个人的重要程度。既然我们已经选择了留学,也拥有了一个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就尝试着融入它、让它去塑造一个不一样的我们。


《中式学校》是一部获奖无数的纪录片,讲的是五个中国老师突击一个英国初三班,最后要在期末考和其他英式教育的学生一较高下的教育差异故事。其中诞生了无数经典的对话:“中式教育法的精髓在于不断重复和抄板书”,“我要等你们不说话了才能开始讲课”,“她刚刚说我们比中国学生要蠢”,“他们试图完全改变我们的个性”,“而你刚刚告诉我,我尽了全力还是不够好“,”我不觉得把自己和别人比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这些老师的话太过熟悉,像是发生在我们青春的每一天;而这些学生的回应却太过陌生,他们的话仿佛重锤落在眉心,这从未设想过的解法沉默地震碎了曾经每一个不敢觉醒的瞬间。


结尾



中式教育并没有错,文化差异更没有高低。只是由于单一的筛选机制导致的对单一维度的优秀的追求让孩子们少了很多机会寻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找到愿意终身学习的兴趣与理想。如果成功找到了自己的理想,那么学习是由内驱力驱动的,学位也只是水到渠成。同时,孩子也会由此获得自己一生的价值感和幸福感。


谷爱凌多维的优秀无法从单维的教育中获得;婚姻不是有了学历就能幸福;出众的考试成绩不代表拥有强大的思辨能力。过去的时光隧道里,那些从不反抗的小孩们心底的委屈终于被听清。


你要知道,你做得很好了;

你已经足够努力了。

即使身边的人都催你长大催你前进,

你也要知道,

随时你都有权利为自己说那一句:

我想停一停。







这里是EZ WELLBEING CONNECTION,一个致力于留学生心理健康的非营利性组织。

如果学业压力难以调节,可以来找我们聊聊。


1. 这里提供更科学、更有助于提升的认识自己的渠道。

2. 我们有专业的心理咨询,也开展心理医生主讲的mental health awareness主题讲座。

3. 你可以通过以下任何平台联系我们。


无论何时你碰到困难,我们的拥抱永远为你敞开。



—  REFERENCES  —

Milgram, S. (1963). 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4), 371.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64-03472-001

Vrabel, J. K., Zeigler-Hill, V., & Southard, A. C. (2018). Self-esteem and envy: Is state self-esteem instability associated with the benign and malicious forms of env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23, 100-104.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17.11.001

Wang, Y., & Ollendick, T. H. (2001). A cross-cultural and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self-esteem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hildren.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4, 253-271.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23/A:1017551215413

Zimbardo, P. G., Haney, C., Banks, W. C., & Jaffe, D. (1971).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Zimbardo, Incorporated. https://d1wqtxts1xzle7.cloudfront.net/52230942/Narration_of_prison_experiment-libre.pdf?1490075113=&response-content-disposition=inline%3B+filename%3DNarration_of_prison_experiment.pdf






文字 |Claudia

排版 | Kristina

图片:网络

EZ Wellbeing Connection
EZ Wellbeing Connection(EZWC)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学生组织,旨在将留学生个性化地连接到当地心理服务。同时,EZWC还将提供支持,解决国际学生在寻求他们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务时可能的问题,如语言翻译、预约安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