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一类人

文摘   情感   2024-03-24 04:00   英国  









“我们不是一类人”:

在关系里什么才是合适?


人是群居动物,无法完全脱离关系生存。而中国作为集体主义社会国家之一,关系更是构成我们日常生活的很大部分。


我们身边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关系的波动,无论是大是小:和父母的争吵;交了新的朋友或是和之前的朋友维系感情;和对象吵了架又或是度过了一次令人激动的约会……不仅是我们身边不知不觉对关系的高度关注,这也明显体现在我们对八卦新闻的热衷上。明星是公众讨论的焦点,感情私生活更是热点中的热点,比如阚清子纪凌尘的“你喜欢海我爱过你”、杨幂离开刘恺威后的事业女强人、傅首尔的离婚。当然也有观众们喜闻乐见的美好爱情故事:张若昀唐艺昕低调的幸福,唐嫣罗晋事业爱情双丰收的双赢传奇。


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如此不同的关系图景,是因为他们运气不好,又或者自身存在问题?关系走到尽头的原因我们无从得知,问及理由时却总是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不合适。这句话出现频率之高,像是“多喝热水”一样成为了人们条件反射的对象。但事实上,许多关系走到尽头的原因的确是因为“不合适”。




一.合适的人通常有相互照应的关系模式


首先,我们要先理解,为了建立关系人们需要互相依赖这一事实。当一个人的认知、情感或行为结果依赖于另一个人时,人们就是相互依赖的(Rusbult & Van Lange, 1996)。


除了每个人从经历中总结出的自己适合的模式以外,心理学也对关系分类做出了许多研究。这些分类不仅是适用于爱情,更是适用于友情和亲情。接下来将会介绍两种分类。第一种是交换关系与共有关系;第二种是自愿关系和非自愿关系。


交换关系与共有关系


交换关系 (Exchange Relationship) 指人与人之间一种人际交往形式,拥有这种关系模式的人关心自己的伴侣得到什么以及自己得到什么,以确保公平的利益。共有关系 (Communal Relationship) 指的是更关心伴侣得到什么而不是自己得到什么、或者是人们主要关心他人需求的关系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共有关系中,只有当其伴侣不忽视ta的需求时,才有助于ta的个人身心健康和幸福指数(Le, Impett, Lemay, Muise, & Tskhay, 2018)。这项研究强调,在幸福的关系中,人们需要能够在自己的需求(例如投资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伴侣的关系需求(例如与伴侣共度时光)之间保持最佳平衡。


自愿关系与非自愿关系


自愿关系 (Voluntary Relationship),指的是人们缺乏正式的纽带来维持亲密、稳定的关系,例如朋友、约会对象。而非自愿关系 (Involuntary Relationship) 指的是有正式的纽带(例如生物联系或社会结构)来增加关系的持久性,比如亲子关系、包办婚姻。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自愿关系就是友谊(Wiseman, 1986)。朋友是孩子在家庭之外建立的第一个关系。


Mendelson 和 Aboud在1999年的研究基于对现有友谊问卷的调查,确定了友谊的六种功能:(1)激发友谊(例如,一起做有趣的活动);(2)提供帮助

(3)亲密(例如,愿意诚实地披露个人信息)

(4)可靠的联盟(例如忠诚)

(5)自我验证(例如:让朋友保持积极的自我形象)

(6)情感安全感(例如在威胁的环境下提供安慰)


友情因此提供了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环境(Demir & Özdemir,2010)。重要的是,友情为人们提供了建立和加强社交技能的机会,这对于发展和维持亲密关系非常重要(Dunn,2004)。不仅如此,在友谊中建立的技能,包括解决问题的技能、解决冲突的技能以及同理心,都与成年后的幸福感和满意感密切相关(Dishion & Nelson,2007)。在人生每个阶段维持与朋友的亲密关系都是至关重要的,研究证明与朋友的频繁联系不仅在成年时期,甚至在老年时期,仍然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Pinquart & Sörensen,2000)。



二.努力和关系模式一样重要


从小形成或是社会决定的关系模式固然重要,但在关系中努力也能成为决定性因素。无论是在以上四种哪一种关系中,失去了双方的努力,再“合适”的人也会走向关系的尽头。


拥有了努力的动机,最好的是也能找到努力的方法。自我表露 (Self-disclosure) 就是一个维系关系的重要手段。可以在一天结束时互相叙说经历,告诉对方今天做了什么、看到了谁、听到了什么传闻或是这一天过得怎么样。这是一种像对方发出信号的方法,表明双方关系完好无损,并且双方都致力于此(Duck, Rutt, Hurst, & Strejc, 1991)。


同时,分享秘密也是自我披露的一种。共同拥有秘密并交换秘密信息是一种创造亲密感最有力量的方式。这不仅适用于儿童(Furman & Bierman, 1984),也适用于成年人(Finkenauer, Kubacka, Engels, & Kerkhof, 2009)。Collins 和 Miller 在1994年的研究向我们证明了自我表露对关系的好处。首先,我们更倾向于向我们喜欢的人透露更多信息;接着,向他们透露后我们会表现出更多的喜欢;不仅如此,我们喜欢愿意向自己透露更多信息的人。所以当处于关系中的两个人开始互相透露信息时,他们就会开始变得更喜欢对方,特别是对方尊重他们的话并满足他们的情绪需求。



人们对于自我披露有一个内隐机制,叫做披露互惠(Disclosure Reciprocity),指的是人们倾向于匹配彼此的自我披露水平。而这也与关系的走向息息相关。正如上述研究证明的,人们会增加对自己喜欢的人的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会对自己不喜欢的人降低自我暴露的水平。


当人们对对方透露秘密或披露自己时,总是希望对方是一个良好的倾听者。人们需要在交流中获得理解、重视和关怀。如果当人们自我披露时感受到对方的不专注和不理解时,他们有可能会对自己感到厌恶(比如,我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事),也可能会对这段关系减分(例如,ta为什么理解不了我)。所以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倾向于对能够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人袒露真心(Kelly & McKillop,1996)。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证明了维持一段关系需要双方都努力去理解对方尊重对方。可仅仅是这样简单的道理却鲜少有人能真正付出努力去做到。而最后导致的就是恶性循环,由于对方给出的反应不理想,表露者降低了表露水平,紧接着对方也因为披露互惠降低表露水平,最后走向关系的尽头。

三. 为什么结束一段关系总是极其痛苦

一段关系的结束往往伴随着一段时期的崩溃。无论这是浪漫关系、友谊还是亲情,都会对相关伴侣产生强烈影响。一个人的离开不仅仅只是少了一份陪伴,更是从心理上乃至生理上受到创伤。在这段时期里他们会经历对未来持续性的恐惧,包括独自一人的恐惧、对自己是否还能再次找到真爱的怀疑以及对独自生活的焦虑。


这些特征被许多研究证实。比如,研究发现平均而言,离婚者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状况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会严重下降(Richards, Hardy, & Wadsworth, 1997)。因为离婚的结束不仅会导致经济资源的损失,还可能导致社交网络的损失。


离婚只是一个例子,其中的损失可以应用到一切关系中。离婚是长期关系的一种。长期关系的结束往往是最痛苦的,因为它意味着依恋关系的结束。正如开头所说,所有关系的形成必须有互相依赖。长期关系中伴侣之间总是会形成一种强烈的情感依恋,这种依恋无法轻易消除或取代。这是人们觉得很难结束一段关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合适的人很少,互相亏欠的人总是多。

好的关系给予滋养,坏的关系却荼毒灵魂。

关系看似是两个人,其实是你与自己的投射;

关系的结束看似是一个人的离开,其实是你与一部分的你自己的告别。

多少次失败的关系,你看似责怪对方,

其实内心深处叫嚣着是不好的自己搞砸了一切。

它咆哮着是你不对,是你不值得,是你不配。

如果你听到这些声音,请告诉它们:

不是的。

我们只是不合适而已。


这里是EZ WELLBEING CONNECTION,一个致力于留学生心理健康的非营利性组织。

这里提供更科学、更有助于提升的认识自己的渠道。

我们有专业的心理咨询,也开展心理医生主讲的mental health awareness主题讲座。

你可以通过以下任何平台联系我们。

无论何时你碰到困难,我们的拥抱永远为你敞开。




作者:Claudia Chen

排版:Kristina Li


References

Connell, A. M., Dishion, T. J., Yasui, M., & Kavanagh, K. (2007). An adaptive approach to family intervention: linking engagement in family-centered intervention to reductions in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5(4), 568. https://doi.org/10.1037/0022-006X.75.4.568

Demir, M., & Özdemir, M. (2010). Friendship, need satisfaction and happines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1, 243-259.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902-009-9138-5

Duck, S., Rutt, D. J., Hoy, M., & Strejc, H. H. (1991). Some evident truths about conversations in everyday relationships all communications are not created equal.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8(2), 228-267.

Furman, W., & Bierman, K. L. (1984).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friendship: A multimethod study of developmental chang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5), 925. https://doi.org/10.1037/0012-1649.20.5.925

Kelly, A. E., & McKillop, K. J. (1996). Consequences of revealing personal secret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0(3), 450.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96-01405-007

Le, B. M., Impett, E. A., Lemay Jr, E. P., Muise, A., & Tskhay, K. O. (2018). Communal motivation and well-being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 integrative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4(1), 1. https://doi.org/10.1037/bul0000133

Pinquart, M., & Sörensen, S. (2000). Influence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social network, and competence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later life: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y and aging, 15(2), 187.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0-03816-001

Richards, M., Hardy, R., & Wadsworth, M. (1997). The effects of divorce and separation on mental health in a national UK birth cohort.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7(5), 1121-1128. https://doi.org/10.1017/S003329179700559X

Rusbult, C. E., & Van Lange, P. A. (1996). Interdependence processes.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1996-98402-019

Wiseman, J. P. (1986). Friendship: Bonds and binds in a voluntary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2), 191-211. https://doi.org/10.1177/0265407586032005




EZ Wellbeing Connection
EZ Wellbeing Connection(EZWC)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学生组织,旨在将留学生个性化地连接到当地心理服务。同时,EZWC还将提供支持,解决国际学生在寻求他们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务时可能的问题,如语言翻译、预约安排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