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题】基层治理,需要群众参与。然而在一些地方,“干部干,群众看”现象长期存在,甚至演化为“干部干,群众看,干的看的都抱怨”。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各位考官,在基层治理中,一些地方确实存在着干部作用发挥有余、群众作用发挥不足的现象。“干部干,群众看”问题的出现,会逐渐疏离干群关系,扰乱基层治理秩序,贻误干事创业契机,必须高度重视。
莲发藕生,必定有根。导致此类问题滋生,一是制度设计不接地气,执行落实激化矛盾。再好的制度设计,如果没有相应的人力物力支撑运转,只是把繁重的治理任务摊派在几个基层干部头上,都容易导致落实难。
二是看上级眼色为民服务,眼睛朝上走群众路线。有的工作初衷是为群众服务,但成效如何却全看一些未必符合实际的指标、材料等,基层干部疲于应付。矛盾调解员、基层网格员、法制宣传员、信息排查员、禁烧协理员……一个村干部头上戴了一摞“帽子”,导致部门虚活不能不干,群众实事无暇顾及。
三是政策解释不充分不到位,信息不对称诱发怨言。部分基层干部与群众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机制,导致信息不对称,群众对政策理解不深,参与意愿低。
改变“干部干,群众看,干的看的都抱怨”现象,必须把“为民服务”与“群众路线”紧密结合。基层治理中,资源有限是永恒的课题。一方面,要防止少数基层干部习惯依赖行政资源提供服务,遇事总以缺钱缺人为由,推三阻四不作为,或者照抄照搬别处制度设计,机械执行难以落地;另一方面,也要防止部分群众习惯依赖集体资源满足自身需求,不理解、不认可集体事务是村民共同的事,片面强调自家的事就是公家的事。
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到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警惕“办公室方案”水土不服。为民服务要践行群众路线,先搞清楚群众需要什么、反对什么,不能把“拍脑袋、图省事”的政策强加给基层,再用考核问责逼着基层干群众无感甚至反感的事。考核问责机制既要盯着基层落实,也要看住决策出台,不落实、慢落实要问责,瞎决策、不纠偏更要问责。与此同时,“减负、容错”要落实到位,让基层干部有时间干实事,有意愿解难事。